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1733发布日期:2020-04-28 21:46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



背景技术:

下穿道路从下面穿过,一般采用隧道、涵洞的形式。采用下穿道,相比较于高架桥,具有造价低的优点,公路下穿可采用混凝土箱形通道的方式,被交叉道路改建和下穿结构本身的工程量都小很多。

而高支模技术要求较高,稍有疏忽,会造成失稳坍塌,人员群体伤亡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其能够对下穿道进行高支模作业,通过变形缝分段施工,施工效率高,安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包括坡顶、边坡、坡脚和高支模组。

坡顶与坡脚通过边坡连接,坡顶设置有截水沟,坡脚设置有排水沟。高支模组包括支撑部和板模,支撑部采用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满堂脚手架搭设,板模设置于支撑部上。高支模组与边坡、坡脚相互配合,下穿道高支模结构采用明挖施工。下穿道高支模结构具有纵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变形缝,相邻的两个变形缝具有预设距离,下穿道高支模结构按照变形缝分段施工。

发明人发现,目前对下穿道进行高支模作业时,稍有疏忽,会造成失稳坍塌,人员群体伤亡的安全事故,且工程进度较为缓慢。

据此发明人发明了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包括坡顶、边坡、坡脚和高支模组。其在坡顶设置有截水沟,坡脚设置有排水沟,提高排水性,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采用明挖施工,高支模组与边坡、坡脚相互配合,且通过在下穿道高支模结构设置至少一个变形缝,相邻两个变形缝之间间隔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根据实际作业的情况和作业能力以及进度决定,通过按照变形缝分段施工,之后及时组织防水施工及回填施工,提高作业速度。

综上,这样的下穿道高支模结构能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提高作业速度。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立杆,板模设置于立杆上。

进一步地,立杆的上端采用φ36可调支撑托。

进一步地,边坡采用50mm厚c20素喷的处理方式。

进一步地,边坡沿外围具有土层,土层按照1:1.5放坡。

进一步地,边坡沿外围具有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按照1:1.0放坡。

进一步地,坡沿外围具有中风化基岩,中风化基岩按照1:0.75放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提高作业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下穿道高支模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下穿道高支模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标:10-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0-坡顶,110-截水沟,200-边坡,210-土层,220-强风化基岩,300-坡脚,310-排水沟,400-变形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展示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的主体结构和放坡相关设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具体展示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按照变形缝400分段施工的一种方式。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和图2提供了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包括坡顶100、边坡200、坡脚300和高支模组。

坡顶100与坡脚300通过边坡200连接,坡顶100设置有截水沟110,坡脚300设置有排水沟310。高支模组包括支撑部和板模,支撑部采用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满堂脚手架搭设,板模设置于支撑部上。高支模组与边坡200、坡脚300相互配合,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采用明挖施工。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具有纵向分布的至少一个变形缝400,相邻的两个变形缝400具有预设距离,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按照变形缝400分段施工。

发明人发现,目前对下穿道进行高支模作业时,稍有疏忽,会造成失稳坍塌,人员群体伤亡的安全事故,且工程进度较为缓慢。

据此发明人发明了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包括坡顶100、边坡200、坡脚300和高支模组。其在坡顶100设置有截水沟110,坡脚300设置有排水沟310,提高排水性,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采用明挖施工,高支模组与边坡200、坡脚300相互配合,且通过在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设置至少一个变形缝400,相邻两个变形缝400之间间隔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根据实际作业的情况和作业能力以及进度决定,通过按照变形缝400分段施工,之后及时组织防水施工及回填施工,提高作业速度。

请参照图1,其中坡顶100结合实际道路设置截水沟110,坡脚300结合实际道路设置排水沟310。

高支模是指支模高度大于或等于8m时的支模作业,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在下穿道采用高支模时,容易产生失稳坍塌,人员群体伤亡的安全事故。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在设置排水沟310与截水沟110的基础上,提高排水性。再利用变形缝400分段施工,提高施工效率。两者结合,大大降低了高支模作业的危险性。

明挖法是指一种先将地面挖开,在露天情况下修筑衬砌,然后再覆盖回填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多用于浅埋隧道。明挖法是软土地下工程施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施工方法。

请参照图2,图2提供了一种按照分形缝分段施工的方法。图2中,沿下穿道的纵向方向设置八个分形缝,将下穿道划分成7个部分,然后从中间的两个部分开始施工,向两侧分开施工。上述的沿下穿道的纵向方向值得是,相对于下穿道的横向方向的垂直平面,也指的是下穿道的延伸方向。在实际的案例的关于设计的过程中,关于下穿道的具体位置以及延伸长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形缝划分成不同数量的部分,以进行分段施工。

综上,这样的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能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提高作业速度。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立杆,板模设置于立杆上。立杆的上端采用φ36可调支撑托。可调支撑托的伸出长度不超过相应的预定值,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相应的预定值。

进一步地,边坡200采用50mm厚c20素喷的处理方式。其中c20指的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为20mpa。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边坡200沿外围具有土层210,土层210按照1:1.5放坡。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边坡200沿外围具有强风化基岩220,强风化基岩220按照1:1.0放坡。

进一步地,坡沿外围具有中风化基岩,中风化基岩按照1:0.75放坡。

上述的土层210、强风化基岩220、中风化基岩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进行划分。

上述的比例,工程中常用1:k表示放坡坡度。k称放坡系数。放坡系数指放坡宽度b与挖土深度h的比值,即k=b/h。

放坡是指为了防止土壁塌方,确保施工安全,当挖方超过一定深度或填方超过一定高度时,其边沿应放出的足够的边坡200。土方边坡200一般用边坡200坡度和坡度系数表示。

更多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穿道高支模结构10,其中,采用双向两车道,下穿道为高6.9m、墙板厚度700mm的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长114m,采用明挖施工。此次施工箱涵宽940cm,高690cm。路面施工完成前净高550cm,路面施工完成后507cm,净宽800cm。土层210按照1:1.5放坡,强风化基岩220按照1:1.0放坡,中风化基岩按照1:0.75放坡,坡顶100设置截水沟110,坡脚300应设置排水沟310,边坡200处理方式为50mm厚c20素喷。楼板高支撑系统采用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满堂脚手架搭设。板模板厚15mm;板底次肋为35×85@200木方;板底托梁采用双钢管,托梁于顶托居中设置;板下立杆上端统一采用φ36可调支撑托,可调支撑的伸出长度不得超过2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根据变形缝400从中间向两边进行施工。下穿道沿纵向每15m设一道变形缝400,下穿道按设计变形缝400分段施工。结构施工完后及时组织防水施工及回填施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增加工程作业时的安全性,提高作业速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