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5933发布日期:2020-03-24 15:31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提抱箍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降雨对抱箍装置影响的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适用于现浇盖梁施工工程。



背景技术:

抱箍装置的设置不但可以降低工程施工支模的难度,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既有工程结构在承载中的作用,节省工程措施费。在实际施工中,抱箍结构的连接强度问题和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工程控制的重点。

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盖梁抱箍装置,包括立柱,其特征是在所述的立柱顶端部位设置抱箍,抱箍由两个立式半圆弧板构成管状结构,两个半圆弧板通过两端立翼板连接,两立翼板顶部设有上盖板,纵梁采用单层双排贝雷片,贝雷片分别定位在上盖板上,双排贝雷片并通过双拼槽钢拉结成一体。该装置可充分利用立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场施工效率,而且,该结构中抱箍与立柱的连接强度有限,且未能解决抱箍结构的耐久性提升问题。

鉴于此,为提升抱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目前亟待发明一种现场布设方便,不但可以提升上层抱箍与下层抱箍的连接强度,而且可以降低雨水对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影响的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上层抱箍与下层抱箍的连接强度,而且可以降低雨水对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影响的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任一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设置在墩柱上,包括:

上层抱箍,下层抱箍,连接挂杆,箍侧支板,撑杆连接体,雨布顶环,雨布底环以及挡水雨布;其中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设置在墩柱外侧,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通过连接挂杆连接;下层抱箍的外侧设置箍侧支板,撑杆连接体连接上层抱箍的外侧和箍侧支板;其中上层抱箍的上部沿墩柱的外周设置雨布顶环,雨布顶环连接于墩柱,箍侧支板上连接有雨布底环,雨布顶环与雨布底环之间设置挡水雨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的内侧壁上设置接缝密闭体,接缝密闭体置于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和墩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层抱箍与上层抱箍外侧壁上设置有挂杆挡板,下层抱箍与上层抱箍对应位置的挂杆挡板之间设置连接挂杆,连接挂杆通过挂杆紧固栓紧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箍侧支板上设置撑杆连接体,上层抱箍的外侧设置与撑杆连接体相接的抱箍支撑杆,撑杆连接体的一端置于撑杆连接体上,另一端置于抱箍支撑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撑杆连接体与箍侧支板焊接连接,撑杆连接体的上表面设置与抱箍支撑杆相接的撑杆嵌入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雨布底环与箍侧支板通过底环连接体和底环紧固栓连接,雨布顶环与墩柱通过帽环箍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环连接体横断面呈l形,与雨布底环的底环横管焊接连接,与箍侧支板的下表面通过底环紧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横断面均与墩柱相同,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上的相对的抱箍耳板之间设置耳板连接筋,耳板连接筋连接抱箍耳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挂杆挡板与相接的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垂直相接,在挂杆挡板上设置挂杆连接槽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雨布底环由底环弹扩体和底环横管组成,在底环横管上设置控位挡板和控位拉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并可通过连接挂杆和抱箍支撑杆,提升了上层抱箍与下层抱箍的连接强度,以及抱箍结构的承载能力。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与墩柱和箍侧支板相连的挡水雨布,现场布设方便,并可降低雨水对上层抱箍的下层抱箍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挂杆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雨布底环的结构横断面图。

图中:1-墩柱;2-上层抱箍;3-下层抱箍;4-接缝密闭体;5-挂杆挡板;6-连接挂杆;7-挂杆紧固栓;8-箍侧支板;9-撑杆连接体;10-抱箍支撑杆;11-雨布顶环;12-帽环箍筋;13-雨布底环;14-底环连接体;15-底环紧固栓;16-挡水雨布;17-抱箍耳板;18-耳板连接筋;19-撑杆嵌入槽;20-底环弹扩体;21-底环横管;22-控位挡板;23-控位拉筋;24-挂杆连接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现场吊装施工技术要求、螺栓紧固施工技术要求等,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重点阐述本实用新型涉及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示意图,图2是图1挂杆挡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雨布底环结构横断面图。

参照图1~图3所示,现浇盖梁支模抱箍装置,设置在墩柱(1)上,包括:

上层抱箍(2),下层抱箍(3),连接挂杆(6),箍侧支板(8),撑杆连接体(9),雨布顶环(11),雨布底环(13)以及挡水雨布(16)。

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设置在墩柱(1)外侧,下层抱箍(3)的外侧设置箍侧支板(8),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通过连接挂杆(6)连接;撑杆连接体(9)连接上层抱箍(2)的外侧和箍侧支板(8)。

另外,在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的内侧壁上设置接缝密闭体(4),接缝密闭体(4)置于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和墩柱(1)之间。

下层抱箍(3)与上层抱箍(2)外侧壁上设置有挂杆挡板(5),下层抱箍(3)与上层抱箍(2)对应位置的挂杆挡板(5)之间设置连接挂杆(6),连接挂杆(6)通过挂杆紧固栓(7)紧固。

下层抱箍(3)的外侧设置箍侧支板(8),箍侧支板(8)垂直于下层抱箍(3)的侧壁向外设置,在箍侧支板(8)上设置撑杆连接体(9),在上层抱箍(2)的外侧设置与撑杆连接体(9)相接的抱箍支撑杆(10),此时,撑杆连接体(9)的一端置于撑杆连接体(9)上,另一端置于抱箍支撑杆(10)上。

上层抱箍(2)的上部沿墩柱(1)的外周设置雨布顶环(11),雨布顶环(11)连接于墩柱(1),箍侧支板(8)上连接有雨布底环(13),雨布顶环(11)与雨布底环(13)之间设置挡水雨布(16)。

具体而言,通过帽环箍筋(12)将雨布顶环(11)与墩柱(1)连接紧密,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帽环箍筋(12)套置在雨布顶环(11)上。

箍侧支板(8)上连接有雨布底环(13),雨布底环(13)与箍侧支板(8)通过底环连接体(14)和底环紧固栓(15)连接,具体而言,底环连接体(14)横断面呈l形,与雨布底环(13)的底环横管(21)焊接连接,与箍侧支板(8)的下表面通过底环紧固栓(15)连接。

在雨布顶环(11)与雨布底环(13)之间设置挡水雨布(16)。

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横断面均与墩柱(1)相同,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上的相对的抱箍耳板(17)之间设置耳板连接筋(18),耳板连接筋(18)连接抱箍耳板(17)。

挂杆挡板(5)与相接的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垂直相接,在挂杆挡板(5)上设置挂杆连接槽孔(24)。

撑杆连接体(9)与箍侧支板(8)焊接连接,撑杆连接体(9)的上表面设置与抱箍支撑杆(10)相接的撑杆嵌入槽(19)。

雨布底环(13)由底环弹扩体(20)和底环横管(21)组成,并在底环横管(21)上设置控位挡板(22)和控位拉筋(23)。

墩柱(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

上层抱箍(2)和下层抱箍(3)横断面形状与墩柱(1)相同,采用厚度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

接缝密闭体(4)采用厚度为2mm的橡胶板切割而成。

挂杆挡板(5)采用厚度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其上挂杆连接槽孔(24)的直径为5cm。

连接挂杆(6)采用直径30mm的螺杆制成。

挂杆紧固栓(7)采用内径30mm的螺栓。

箍侧支板(8)采用厚度为20mm的钢板轧制而成,与下层抱箍(3)垂直焊接连接;撑杆连接体(9)均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其上表面设置撑杆嵌入槽(19);撑杆嵌入槽(19)深度为6cm。

抱箍支撑杆(10)采用直径30mm的螺杆与螺栓组合而成。

雨布顶环(11)采用厚度为2mm的橡胶板切割而成,与挡水雨布(18)粘贴连接,挡水雨布(16)采用聚乙烯材质的雨布。

帽环箍筋(12)采用宽度为2cm的喉箍。

雨布底环(13)由底环弹扩体(20)和底环横管(21)组成。底环弹扩体(20)采用直径为1cm的弹簧;底环横管(21)采用直径为1cm的橡胶管;

底环连接体(14)横断面呈l形,宽度为2cm,采用厚度为1cm的钢板轧制而成。

底环紧固栓(15)采用直径10mm的螺杆。

抱箍耳板(17)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

耳板连接筋(18)采用直径为30mm的螺杆。

控位拉筋(23)采用直径为6mm的光面钢筋材料制成。

控位挡板(22)采用厚度为2mm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