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5878发布日期:2020-03-24 15:3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减震支座,具体是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



背景技术:

桥梁减震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桥梁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将桥梁上部结构承受的荷载及变形可靠地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以保障桥梁的稳固性。然而实践表明,传统的桥梁减震支座由于自身结构所限,普遍存在减震效果差、安装和调节不方便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桥梁减震支座,以解决传统的桥梁减震支座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传统的桥梁减震支座减震效果差、安装和调节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包括上矩形压板、下矩形压板、上圆柱形缓冲块、下圆柱形缓冲块、上矩形连接板、下矩形连接板、上圆形密封板、下圆形密封板、缓冲弹簧、圆柱形缓冲单元、可调限位机构;

上圆柱形缓冲块的数目为四个;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分别固定于上矩形压板的上表面四角;下圆柱形缓冲块的数目为四个;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分别固定于下矩形压板的下表面四角;上矩形连接板的上表面与上矩形压板的下表面中央固定;下矩形连接板的下表面与下矩形压板的上表面中央固定;上圆形密封板的上表面与上矩形连接板的下表面中央固定;下圆形密封板的下表面与下矩形连接板的上表面中央固定;缓冲弹簧的数目为八个;八个缓冲弹簧的上端分别与上矩形压板的下表面前边缘左部、下表面前边缘右部、下表面后边缘左部、下表面后边缘右部、下表面左边缘前部、下表面左边缘后部、下表面右边缘前部、下表面右边缘后部固定;八个缓冲弹簧的下端分别与下矩形压板的上表面前边缘左部、上表面前边缘右部、上表面后边缘左部、上表面后边缘右部、上表面左边缘前部、上表面左边缘后部、上表面右边缘前部、上表面右边缘后部固定;

所述圆柱形缓冲单元由n个圆形橡胶垫和n+1个圆形加劲钢板自上而下交错层叠而成;n为正整数;圆柱形缓冲单元的上端面与上圆形密封板的下表面固定;圆柱形缓冲单元的下端面与下圆形密封板的上表面固定;

所述可调限位机构包括上限位圆筒、下限位圆筒、上调节螺杆、下调节螺杆、上六角螺母、下六角螺母、上压紧弹簧、下压紧弹簧、正六边形驱动板;上限位圆筒的上端设有敞口、下端设有端壁;上限位圆筒的端壁中央贯通开设有上装配孔;上限位圆筒的内腔为正六棱柱形内腔;下限位圆筒的下端设有敞口、上端设有端壁;下限位圆筒的端壁中央贯通开设有下装配孔;下限位圆筒的内腔为正六棱柱形内腔;上调节螺杆活动贯穿上装配孔;下调节螺杆活动贯穿下装配孔;上调节螺杆的螺纹旋向和下调节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上六角螺母旋拧于上调节螺杆的上部,且上六角螺母的外侧面与上限位圆筒的内侧面滑动配合;下六角螺母旋拧于下调节螺杆的下部,且下六角螺母的外侧面与下限位圆筒的内侧面滑动配合;上压紧弹簧的下端与上六角螺母的上端面固定;下压紧弹簧的上端与下六角螺母的下端面固定;正六边形驱动板的上表面中央与上调节螺杆的下端面固定;正六边形驱动板的下表面中央与下调节螺杆的上端面固定;

所述可调限位机构的数目为四个;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上限位圆筒的上端面分别与上矩形压板的下表面前边缘中部、下表面后边缘中部、下表面左边缘中部、下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下限位圆筒的下端面分别与下矩形压板的上表面前边缘中部、上表面后边缘中部、上表面左边缘中部、上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上压紧弹簧的上端分别与上矩形压板的下表面前边缘中部、下表面后边缘中部、下表面左边缘中部、下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下压紧弹簧的下端分别与下矩形压板的上表面前边缘中部、上表面后边缘中部、上表面左边缘中部、上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

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正向调节四个可调限位机构,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进行相向运动,由此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之间的距离缩小。正向调节过程如下:正向旋拧四个正六边形驱动板,四个正六边形驱动板带动四个上调节螺杆和四个下调节螺杆进行正向转动,由此使得四个上六角螺母和四个下六角螺母进行相向运动,从而使得四个上限位圆筒和四个下限位圆筒进行相向运动,进而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进行相向运动(此时,四个缓冲弹簧进行缩短)。正向调节完毕后,将上矩形压板通过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与桥梁上部结构连接,将下矩形压板通过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与桥梁下部结构连接。然后,通过反向调节四个可调限位机构,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进行背向运动,由此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之间的距离扩大。反向调节过程如下:反向旋拧四个正六边形驱动板,四个正六边形驱动板带动四个上调节螺杆和四个下调节螺杆进行反向转动,由此使得四个上六角螺母和四个下六角螺母进行背向运动,从而使得四个上限位圆筒和四个下限位圆筒进行背向运动,进而使得上矩形压板和下矩形压板进行背向运动(此时,四个缓冲弹簧进行伸长)。反向调节完毕后,桥梁上部结构承受的荷载及变形一方面依次通过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上矩形压板、上矩形连接板、上圆形密封板、圆柱形缓冲单元、下圆形密封板、下矩形连接板、下矩形压板、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另一方面依次通过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上矩形压板、八个缓冲弹簧、下矩形压板、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在传递过程中,圆柱形缓冲单元、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八个缓冲弹簧共同对荷载及变形进行缓冲,由此实现了多级减震。

进一步地,每个正六边形驱动板的端面均开设有六个正六边形凹槽,且六个正六边形凹槽围绕正六边形驱动板的轴线等距排列。使用时,向正六边形凹槽内插入内六角扳手,可以使得正六边形驱动板旋拧起来更加方便。

基于上述过程,与传统的桥梁减震支座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通过采用全新结构,具备了如下优点:其一,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圆柱形缓冲单元、上圆柱形缓冲块、下圆柱形缓冲块、缓冲弹簧,实现了多级减震,由此使得减震效果更好。其二,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可调限位机构,使得安装和调节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传统的桥梁减震支座减震效果差、安装和调节不方便的问题,适用于桥梁减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圆柱形缓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可调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矩形压板,2-下矩形压板,3-上圆柱形缓冲块,4-下圆柱形缓冲块,5-上矩形连接板,6-下矩形连接板,7-上圆形密封板,8-下圆形密封板,9-缓冲弹簧,10-圆形橡胶垫,11-圆形加劲钢板,12-上限位圆筒,13-下限位圆筒,14-上调节螺杆,15-下调节螺杆,16-上六角螺母,17-下六角螺母,18-上压紧弹簧,19-下压紧弹簧,20-正六边形驱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桥梁设计用多级减震支座,包括上矩形压板1、下矩形压板2、上圆柱形缓冲块3、下圆柱形缓冲块4、上矩形连接板5、下矩形连接板6、上圆形密封板7、下圆形密封板8、缓冲弹簧9、圆柱形缓冲单元、可调限位机构;

上圆柱形缓冲块3的数目为四个;四个上圆柱形缓冲块3分别固定于上矩形压板1的上表面四角;下圆柱形缓冲块4的数目为四个;四个下圆柱形缓冲块4分别固定于下矩形压板2的下表面四角;上矩形连接板5的上表面与上矩形压板1的下表面中央固定;下矩形连接板6的下表面与下矩形压板2的上表面中央固定;上圆形密封板7的上表面与上矩形连接板5的下表面中央固定;下圆形密封板8的下表面与下矩形连接板6的上表面中央固定;缓冲弹簧9的数目为八个;八个缓冲弹簧9的上端分别与上矩形压板1的下表面前边缘左部、下表面前边缘右部、下表面后边缘左部、下表面后边缘右部、下表面左边缘前部、下表面左边缘后部、下表面右边缘前部、下表面右边缘后部固定;八个缓冲弹簧9的下端分别与下矩形压板2的上表面前边缘左部、上表面前边缘右部、上表面后边缘左部、上表面后边缘右部、上表面左边缘前部、上表面左边缘后部、上表面右边缘前部、上表面右边缘后部固定;

所述圆柱形缓冲单元由n个圆形橡胶垫10和n+1个圆形加劲钢板11自上而下交错层叠而成;n为正整数;圆柱形缓冲单元的上端面与上圆形密封板7的下表面固定;圆柱形缓冲单元的下端面与下圆形密封板8的上表面固定;

所述可调限位机构包括上限位圆筒12、下限位圆筒13、上调节螺杆14、下调节螺杆15、上六角螺母16、下六角螺母17、上压紧弹簧18、下压紧弹簧19、正六边形驱动板20;上限位圆筒12的上端设有敞口、下端设有端壁;上限位圆筒12的端壁中央贯通开设有上装配孔;上限位圆筒12的内腔为正六棱柱形内腔;下限位圆筒13的下端设有敞口、上端设有端壁;下限位圆筒13的端壁中央贯通开设有下装配孔;下限位圆筒13的内腔为正六棱柱形内腔;上调节螺杆14活动贯穿上装配孔;下调节螺杆15活动贯穿下装配孔;上调节螺杆14的螺纹旋向和下调节螺杆15的螺纹旋向相反;上六角螺母16旋拧于上调节螺杆14的上部,且上六角螺母16的外侧面与上限位圆筒12的内侧面滑动配合;下六角螺母17旋拧于下调节螺杆15的下部,且下六角螺母17的外侧面与下限位圆筒13的内侧面滑动配合;上压紧弹簧18的下端与上六角螺母16的上端面固定;下压紧弹簧19的上端与下六角螺母17的下端面固定;正六边形驱动板20的上表面中央与上调节螺杆14的下端面固定;正六边形驱动板20的下表面中央与下调节螺杆15的上端面固定;

所述可调限位机构的数目为四个;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上限位圆筒12的上端面分别与上矩形压板1的下表面前边缘中部、下表面后边缘中部、下表面左边缘中部、下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下限位圆筒13的下端面分别与下矩形压板2的上表面前边缘中部、上表面后边缘中部、上表面左边缘中部、上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上压紧弹簧18的上端分别与上矩形压板1的下表面前边缘中部、下表面后边缘中部、下表面左边缘中部、下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四个可调限位机构的下压紧弹簧19的下端分别与下矩形压板2的上表面前边缘中部、上表面后边缘中部、上表面左边缘中部、上表面右边缘中部固定。

具体实施时,每个正六边形驱动板20的端面均开设有六个正六边形凹槽,且六个正六边形凹槽围绕正六边形驱动板20的轴线等距排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