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墩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6276发布日期:2020-07-07 14:2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墩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墩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大型桥梁不断兴建,虽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有关交通工具撞桥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多,该类事故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造成桥墩的损坏。

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763326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撞桥梁桥墩结构,其括桥墩本体,所述桥墩本体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防撞部,所述第一防撞部的外部设置有第二防撞部;所述第一防撞部包括设置在桥墩本体外壁上的立板和与立板固定连接的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桥墩本体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桥墩本体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立板的固定组件;所述第二防撞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缓冲层外部的弹簧和连接在弹簧上的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二缓冲层的支撑组件。该使用新型中的第一防撞部和第二防撞部配合设置可以对交通工具撞击桥墩时的冲击力进行有效的吸收,防止交通工具直接撞击桥墩,对桥墩造成直接撞击。

但上述方案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防撞部为单独设置在外壁上的立板,在撞击发生时,第一缓冲层所承受的冲击力会有立板承受大部分,撞击力集中于立板与墙体的连接处,会使立板与墙体的连接处的压强过大,易对桥墩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墩防撞结构,通过设置有位于桥墩外侧的防撞层、缓震弹簧以及与桥墩表面抵接的抵接板,将撞击力通过抵接板以面的形式分散至桥墩表面,优化了传统防震结构中与桥墩本体点连接的结构并且改进了防震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不足,使撞击力可以以面的形式分散至桥墩本体,避免了撞击力作用于一点造成桥墩本体容易破损的情况发生。

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桥墩防撞结构,包括桥墩本体,桥墩本体上沿周向设置有防撞层,所述防撞层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与内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桥墩本体上设置有抵接板,所述内板与所述抵接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缓震弹簧,所述抵接板与所述缓震弹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撞层分设为外板和内板,在发生撞击时,外板是最容易变形的,可以针对变形的外板进行更换,避免了因为撞击即对整块防撞层进行更换,减少了物料的更换,降低了对防撞层更换的成本。同时缓冲层的设置可以使得内板和外板之间存在一层吸震缓冲的腔室,减小了内板在撞击中一起损坏的可能性,同时缓冲层也起到了一部分缓震的作用,为后续的缓震弹簧进行缓震提供了辅助缓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层设置为截面是等腰三角形的缓冲棱,所述缓冲棱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填充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面是等腰三角形的缓冲棱可以使撞击力分散至内板表面各处,扩大内板收到撞击力的面积,使内板有更大的着力面积,从而压迫更多的缓冲弹簧进行缓震压缩,从而增强缓震效果,避免撞击力沿缓震装置作用于桥墩本体表面一点,对桥墩本体的点冲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充腔内填充有缓震填充物,所述缓震填充物选用pmi泡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简称pmi),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优的新型高分子结构泡沫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高/低温等特点,器高强度的物力特性很适合作为缓冲层的填充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震弹簧中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内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板上对应所述导向杆设置有通孔,所述桥墩本体上对应所述导向杆设置有移动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移动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的设置使得收到防撞层在收到撞击时,会沿着导向杆与移动孔的配合方向运动,加强了缓震弹簧的缓震效果,防止缓震弹簧发生侧向的扭动造成缓震弹簧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板与所述桥墩本体之间设置有橡胶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缓冲垫本身具有缓冲吸震作用,作为最后一道吸震缓冲层,作用于抵接板和桥墩本体之间,一方面加强了缓震作用,另一方面抵接板与桥墩本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板、内板以及抵接板对应沿桥墩主体周侧等分为若干份设置,且每块所述外板之间设置有折叠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撞层的外板、内板以及抵接板均分为若干份,使被撞击的部分可以与未被撞击的部分分离,防止了未被撞击部分在冲击下造成损坏,同时将若外板、内板以及抵接板均为环状一体设置,无法避免撞击时不同方向的缓震弹簧产生不同方向的压缩或伸展,这样会使得与撞击点相对一侧的外板和内板向外弹起,容易在另一侧造成安全事故,分开设置的外板、内板以及抵接板避免了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强了缓震效果。折叠层的设置起到了防止杂物从缝隙中进入内板与抵接板之间空腔的作用,且折叠层可以在发生撞击时延伸或压缩,使得折叠层可以不随碰撞产生破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桥墩本体上设置有遮蔽环,且所述遮蔽环覆盖直径大于所述外板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蔽环的设置可以防止上方有杂物进入内板与抵接板之间的空腔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板的外壁设置有反光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条的设置使得桥墩可以在黑夜中受到光照时反射光线使得整体桥墩可以在黑夜中更加显眼,降低了黑夜交通工具撞击桥墩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通过设置有位于桥墩外侧的防撞层、缓震弹簧以及与桥墩表面抵接的抵接板,将撞击力通过抵接板以面的形式分散至桥墩表面,优化了传统防震结构中与桥墩本体点连接的结构并且改进了防震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不足,使撞击力可以以面的形式分散至桥墩本体,避免了撞击力作用于一点造成桥墩本体容易破损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旨在展示本实用新型内部各个部分的结构。

图中,1、桥墩本体;2、防撞层;21、外板;22、内板;23、缓冲层;231、缓冲棱;232、填充腔;233、填充物;3、抵接板;31、通孔;4、缓震弹簧;5、导向杆;6、移动孔;7、橡胶缓冲垫;8、折叠层;9、遮蔽环;10、反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桥墩防撞结构,包括桥墩本体1,桥墩本体1上设置有遮蔽环9,遮蔽环9下的桥墩本体1外设置有橡胶缓冲垫7,在橡胶缓冲点外同样沿周向设置有抵接板3,且抵接板3均分为若干等分,本实施例中分为6份。对应每块抵接板3上均设置有缓震弹簧4,缓震弹簧4与抵接板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缓震弹簧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撞层2,防撞层2包括同样沿桥墩本体1周向设置的外板21和内板22,且与抵接板3等分为相同的数量,内板22与缓震弹簧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内板22对应缓震弹簧4位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导向杆5,且导向杆5穿设于缓震弹簧4中,同时抵接板3和橡胶缓冲垫7上对应导向杆5位置设置有通孔31,桥墩本体1对应导向杆5位置设置有移动孔6,导向杆5穿设于移动孔6中,且移动孔6深度可以供导向杆5移动至缓震弹簧4压缩的极限状态。本实施例中每段抵接板3与防撞层2之间设置有2排导向杆5和缓震弹簧4,且每排设置有3组导向杆5和缓震弹簧4。

参照图3,每块外板21之间均设置有折叠层8,外板21与内板22之间设置有若干截面为定要三角形的缓冲棱231,缓冲棱231与内板22之间形成的填充腔232中填充了pmi泡沫作为缓震填充物233。同时在外板21的外侧设置有若干反光条10,本实施例中每段外板上设置有3条。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位于外板21外侧的反光条10可以在日常起到警示作用,防止交通工具在黑夜中撞击桥墩,同时遮蔽环9可以防止上方杂物掉落进内板22和抵接板3之间形成的空腔。当发生撞击时,防撞层2的外板21先与交通工具接触,当撞击力通过外板21传递至防撞层2内部缓冲棱231时,撞击力会在截面为三角形的缓冲棱231作用下将撞击力分散至内板22表面,使内板22受力面积更大,内板22压迫缓震弹簧4压缩,缓震弹簧4在导向杆5的导向作用下垂直于桥墩运动,导向杆5受到来自内板22传递的撞击力向移动孔6中移动,同时缓震弹簧4压缩,缓震弹簧4在吸收大部分撞击力后对抵接板3进行压迫,抵接板3收到来自缓震弹簧4的力后压迫橡胶缓冲垫7,橡胶缓冲垫7吸收剩余撞击力中的一部分后将剩余力以面的受力形式传递至桥墩本体1。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