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66111发布日期:2020-09-08 15:3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及技术进步,过江的通道资源越来越多,因此四线铁路共建的桥梁工程越来越多。现有的铁路斜拉桥通常将铁路建在桥塔的两根塔柱之间,且铁路支撑于桥塔的支座上。而四线铁路的1线和2线之间的距离、3线和4线之间的间距较小,中间的2线和3线之间的间距较大,整体幅面较宽,造成桥塔横向尺寸较大,造价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充分利用2线和3线之间间距的四线铁路斜拉桥,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能够充分利用四线铁路的2线和3线之间的间距将桥塔中穿主梁,结构受力合理,且可以大大的降低桥塔的工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包括主梁、桥塔、桥墩以及斜拉索;所述桥塔设置于所述主梁上,且所述桥塔的底部与所述主梁固结;所述桥墩设置于所述桥塔下方,且所述桥墩的顶部与所述主梁固结;所述主梁上设有四线铁路线,且所述桥塔顺桥向的每一侧均有两条铁路线;所述桥塔与所述主梁之间设有斜拉索,所述斜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桥塔和所述主梁锚固。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为箱型结构,包括顶板、底板、两个斜腹板以及两个直腹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斜腹板与所述底板的两端连接,两个直腹板均位于两个斜腹板之间,且所述直腹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桥塔位于所述主梁的两个直腹板之间的箱室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斜拉索的一端锚固于所述桥塔的顶部,另一端锚固于所述主梁的两个直腹板之间的箱室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桥塔包括上塔柱和沿顺桥向设置的两根下塔柱,两根下塔柱的顶部均与所述上塔柱的底部固结,每根下塔柱的底部均与所述主梁固结;所述上塔柱横桥向的两侧均通过斜拉索与所述主梁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梁内位于所述桥塔下方的位置设有两个横隔板,所述桥塔的两根下塔柱分别与两个横隔板固结。

更进一步地,所述桥墩为双肢薄壁墩,所述双肢薄壁墩的两肢薄壁墩柱分别与两个横隔板固结。

进一步地,所述桥墩的底部设有墩基础。

进一步地,所述桥塔至少有一个,每个桥塔横桥向的两侧均通过斜拉索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桥墩与所述桥塔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充分利用四线铁路的中间两条线路之间较大的线间距,采用桥塔中穿主梁,在桥塔顺桥向的每一侧均有两条铁路线,且桥塔和桥墩均与主梁固结,结构受力合理,大大降低了桥塔的工程量,节约工程造价,满足四线铁路的特殊平面线形要求,满足四线铁路桥梁的受力安全、造价经济及结构美观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桥塔横桥向采用单肢柱,顺桥向采用人字形构造,纵向的两肢下塔柱分别与主梁的两个横隔板固结,主梁的两个横隔板分别与双肢薄壁墩的两肢薄壁墩柱固结,保证了索塔巨大竖向力的顺畅传递;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主梁采用宽幅整体箱梁,具有整体性能好,抗扭刚度大的优点,能够适应铁路对主梁的横向变形、扭转变形的要求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桥塔位于主梁的中间箱室的中央,斜拉索的一端锚固于桥塔的顶部,另一端锚固于主梁的中间箱室内,结构受力合理,桥塔的工程数量减少,且斜拉索的安装、检修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立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桥面横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桥塔横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的桥塔纵向示意图;

图中:1、主梁,11、顶板,12、底板,13、斜腹板,14、直腹板,15、横隔板,2、桥塔,21、上塔柱,22、下塔柱,3、双肢薄壁墩,4、斜拉索,5、墩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包括主梁1、桥塔2、桥墩以及斜拉索4;所述桥塔2设置于所述主梁1上,且所述桥塔2的底部与所述主梁1固结;所述桥墩设置于所述桥塔2下方,且所述桥墩的顶部与所述主梁1固结;所述主梁1上设有四线铁路线,且所述桥塔2顺桥向的每一侧均有两条铁路线;所述桥塔2与所述主梁1之间设有斜拉索4,所述斜拉索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桥塔2和所述主梁1锚固。如图2所示,四线铁路的1线和2线、3线和4线之间均为正常线间距,约4.0~5.0m,分别位于桥塔2的两侧,铁路的2线和3线由于线间距相对较大,本实施例充分利用四线铁路的中间两条线路之间较大的空间布置桥塔2结构,在桥面中央设置桥塔2,在桥塔2顺桥向的每一侧均有两条铁路线,且桥塔2和桥墩均与主梁1固结,结构受力合理,大大降低了索塔的工程量,节约工程造价,满足四线铁路的特殊平面线形要求,满足四线铁路桥梁的受力安全、造价经济及结构美观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1为箱型结构,包括顶板11、底板12、两个斜腹板13以及两个直腹板14,所述顶板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斜腹板13与所述底板12的两端连接,两个直腹板14均位于两个斜腹板13之间,且所述直腹板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11和所述底板12连接;所述桥塔2位于所述主梁1的两个直腹板14之间的箱室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主梁1采用单箱三室的宽幅整体箱型结构,桥塔2位于中间箱室上,具有整体性能好,抗扭刚度大的优点,能够适应铁路对主梁1的横向变形、扭转变形的要求

更进一步地,所述斜拉索4的一端锚固于所述桥塔2的顶部,另一端锚固于所述主梁1的两个直腹板14之间的箱室内。如图2所示,将斜拉索4锚固于单箱三室整体箱梁的中间箱室内,使斜拉索4与主梁1结构结合起来,不仅简化了结构构造,而且斜拉索4的安装、张拉、后期检修更加便捷,避免了将锚固结构设置于箱梁外侧带来的安装以及检修困难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所述桥塔2包括上塔柱21和沿顺桥向设置的两根下塔柱22,两根下塔柱22的顶部均与所述上塔柱21的底部固结,每根下塔柱22的底部均与所述主梁1固结;所述上塔柱21横桥向的两侧均通过斜拉索4与所述主梁1连接。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桥塔2在横桥向上呈独柱的形式,实体截面,横向的尺寸较小,从而可以减小铁路的2线、3线之间的线间距,尽量减小主梁1的总宽度。如图4所示,桥塔2在顺桥向上呈人字形,上塔柱21为尺寸较大的单支柱,为斜拉索4锚固提供较好的锚固条件,上塔柱21到下塔柱22由单肢分为双肢。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梁1内位于所述桥塔2下方的位置设有两个横隔板15,所述桥塔2的两根下塔柱22分别与两个横隔板15固结。更进一步地,所述桥墩为双肢薄壁墩3,所述双肢薄壁墩3的两肢薄壁墩柱分别与两个横隔板15固结,保证了索塔巨大竖向力的顺畅传递。本实用新型的两肢下塔柱22分别与主梁1内的两横隔板15固结,两横隔板15与双肢薄壁墩3的两肢固结,从而实现了桥塔2巨大的竖向力传递平顺。

进一步地,所述桥墩的底部设有墩基础5,墩基础5可以是桩基础或者扩大基础等。

进一步地,所述桥塔2至少有一个,每个桥塔2横桥向的两侧均通过斜拉索4与所述主梁1连接;所述桥墩与所述桥塔2一一对应。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桥塔2横桥向的两侧均通过多对斜拉索4与主梁1连接,且每个斜拉索4的一端锚固于上塔柱21的顶部,另一端锚固于主梁1的中间箱室内;位于桥塔2横桥向两侧的斜拉索4相对于该桥塔2呈对称布置;优化地,位于主梁1横桥向同一侧且位于的桥塔2纵向对称面同一侧的斜拉索4与主梁1的连接点沿顺桥向方向等距间隔布置,位于主梁1横桥向同一侧且位于的桥塔2纵向对称面同一侧的斜拉索4与桥塔2的连接点沿桥塔2的高度方向等距间隔布置,保证受力均匀。

本实施例的四线铁路中穿矮塔斜拉桥充分利用四线铁路的2线、3线之前的线间距比1线和2线、3线和4线之间的线间距更大的平面条件,采用桥塔中穿桥面的布置形式,可降低桥塔的工程数量,节约工程造价,且受力明确、结构合理,造型新颖美观,结构轻盈柔美,能够完美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经济效益良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