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1522发布日期:2020-10-23 12:3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台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公路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公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路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将凸显其重要性。但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已经成为公路最常见的质量缺陷之一。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开裂,雨水沿着开裂的路面下渗,带走细小颗粒,进一步加重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同时,水分难以迅速排除,造成路基上层的湿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若是在交通繁重的地区,经重载车辆反复碾压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翻浆。

因此,如何将从路桥过渡段区域的路面裂缝渗入路基的雨水及时排出,对路面结构的质量以及承载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常见的排水方式是设置盲沟、桥背上设置泄水孔,这些措施对排水有一定帮助,但是只能排出流经盲沟或桥背上的泄水孔附近的雨水,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将雨水汇集排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台结构,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从路桥过渡段区域的路面裂缝渗入路基的雨水排出,进而避免因雨水长时间留存在路基内对路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桥台结构,包括桥台本体,所述桥台本体包括基础、位于所述基础上端面的台身以及位于所述台身上端面的牛腿,所述牛腿的上端面沿路面宽度方向开设有盲沟,所述盲沟用于将渗入路基的雨水从路基两侧排出;

所述台身上从台身的背墙端面到台身的前墙端面贯穿设置有若干泄水孔,且每个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背墙端面的一端高于其位于所述前墙端面的一端;

所述背墙端面上阵列布置有若干聚水框,聚水框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的一端连接,且聚水框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连接的位置设置有下凹部。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聚水框与所述背墙一体浇注成形,每个所述聚水框为矩形框,每个所述聚水框的内侧底部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泄水孔。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聚水框的内侧底部从其两端向中间位置呈下坡设置形成所述下凹部。

进一步地,从所述盲沟内的底部中间位置向其两端呈下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盲沟靠近其两端的位置采用混凝土将盲沟的两端封堵,所述盲沟内填充有碎石;且在封堵后的两端上靠近盲沟底部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孔上连接有排水管,且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碎石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滤网,且所述碎石的最小粒径大于所述滤网的直径。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聚水框内铺设有隔震透水材料。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泄水孔位于所述背墙端面的一端设置有反滤层。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泄水孔与所述基础的端面呈3°~5°的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桥台结构,在桥台的牛腿的上端面沿路面宽度方向开设有盲沟,雨水沿着破裂的路面下渗,经过盲沟时,盲沟拦截部分雨水,盲沟拦截的雨水顺着盲沟的坡度向两边流去,从路基两侧排出。背墙端面上阵列布置有若干聚水框,聚水框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的一端连接,泄水孔从台身的背墙端面贯穿到台身的前墙端面,且聚水框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连接的位置设置有下凹部,盲沟未拦截住的部分雨水继续下渗,被设置在倾斜的背墙端面的聚水框拦截,聚水框拦截的雨水顺着聚水框的内侧底部的下坡汇聚至下凹部,最后从设置在下凹部处的泄水孔排出。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桥台上的盲沟可有效拦截从路面裂缝渗入的雨水,及时排除;背墙倾斜,背墙端面设有聚水框,聚水框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连接的位置设置有下凹部,可有效收集盲沟未拦截的雨水,及时从泄水孔排出,即本实用新型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从路桥过渡段区域的路面裂缝渗入路基的雨水排出,进而避免因雨水长时间留存在路基内对路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进一步地,聚水框与背墙一体浇注成形,一体浇注成形的整体性较好,每个聚水框为矩形框,浇注时支模方便,每个聚水框的内侧底部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泄水孔,排水效率高。

进一步地,每个聚水框的内侧底部从其两端向中间位置呈下坡设置形成下凹部,能够更好的将雨水进行汇聚至下凹部。

进一步地,盲沟内填充有碎石,透水性好。

进一步地,排水孔上连接有排水管,能够防止从盲沟两端流出的水对路面两侧造成冲刷,且排水管与碎石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滤网,且碎石的最小粒径大于滤网的直径,防止碎石堵塞排水管。

进一步地,每个聚水框内铺设有隔震透水材料,隔震透水材料对于强夯处理的过渡段可起到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减少强夯过程中对桥台的伤害。

进一步地,每个泄水孔位于背墙端面的一端设置有反滤层,能够防止杂质堵塞泄水孔。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侧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聚水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盲沟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排水管的放大图。

图中:1-桥台本体;101-基础;102-台身;103-牛腿;2-盲沟;3-背墙;4-聚水框;5-泄水孔;6-前墙;7-下凹部;8-排水孔;9-碎石;10-排水管;11-隔震透水材料;12-台帽;13-锥坡;14-填土;1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桥台结构,包括桥台本体1,桥台本体1包括基础101、位于基础101上端面的台身102、位于台身102上端面的牛腿103和与牛腿103连接的台帽12,基础101、台身102和牛腿103为一体浇注成形,台帽12是支撑梁的结构,牛腿103是支撑搭板的结构,还设置有锥坡13。

如图1和图2所示,牛腿103的上端面沿路面宽度方向开设有一条盲沟2,盲沟2靠近台身的背墙3位置开设,盲沟2与牛腿103平齐,盲沟2用于将渗入路面的雨水从路两侧排出,背墙3是与路面段的填土14接触的一侧,与背墙3相对的一侧为台身的前墙6。

具体的,如图4所示,盲沟2靠近其两端的位置采用混凝土将盲沟2的两端封堵,且在封堵后的两端上靠近盲沟2底部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孔8,在盲沟2内填充有碎石9。为了方便雨水及时的排出,优选的,从盲沟2内的底部中间位置向其两端呈下坡设置,也就是说,盲沟2内为中间高、两端低的设计。本实施例中,在距端部50公分的位置浇注混凝土,盲沟2内的底部从中间向两边呈3%的坡度。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从盲沟2两端流出的水对路面两侧造成冲刷,在盲沟2两端的排水孔8上分别安装一根排水管10,且排水管10与碎石9接触的一端设置有滤网15,且碎石9的最小粒径大于滤网15的直径。本实施例中,排水管10为金属材料,优选的,排水管10为不锈钢材料。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台身102上从台身的背墙3端面到台身的前墙6端面贯穿设置有若干泄水孔5,也就是说,每个泄水孔5的一端与背墙3连接,一端与前墙6连接,且每个泄水孔5位于背墙3端面的一端高于其位于前墙6端面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快速的将积水及时排出,每个泄水孔5与基础101的端面呈3°~5°夹角,泄水孔5为直径5~10cm的pvc管。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背墙3的端面上阵列布置有若干聚水框4,聚水框4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5的一端连接,且聚水框4内侧的底部位置与泄水孔5连接的位置设置有下凹部7,能够实现水流的聚集,并将聚集后的水流从泄水孔5排出,每个泄水孔5位于背墙3端面的一端设置有反滤层,防止杂质堵塞泄水孔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所示,若干聚水框4与背墙3为一体浇注成形,一体浇注成形的整体性较好,为了浇注时支模方便,每个聚水框4为矩形框,且每个聚水框4的内侧底部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泄水孔5;聚水框4的长宽间距为1-1.5m。如图3所示,每个聚水框4内铺设有隔震透水材料11,隔震透水材料对于强夯处理的过渡段可起到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减少强夯过程中对桥台的伤害;每个聚水框4的内侧底部从其两端向中间位置呈下坡设置形成下凹部7,泄水孔5位于聚水框4内侧的底部中间位置,优选的,聚水框4的内侧底部从其两端向中间位置呈坡度设置,且坡度不小于1%。

本实用新型桥台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雨水沿着破裂的路面下渗,经过盲沟2时,盲沟2拦截部分雨水,盲沟2拦截的雨水顺着盲沟2的坡度向两边流去,经过排水孔8从路基两侧排出。盲沟2未拦截住的部分雨水继续下渗,被设置在倾斜的背墙3端面的聚水框4拦截,聚水框4拦截的雨水顺着聚水框4的内侧底部的下坡汇聚至下凹部7,最后从设置在下凹部7处的泄水孔5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