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路面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混合料是以沥青材料将天然或人工矿物骨料、填充料及各种掺加料等胶结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人工合成材料。目前,沥青混合料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机场和桥梁等路面施工。沥青混和料拌和楼是生产沥青混合料的成套设备,主要是在搅拌缸内将经过加热计算的砂石料、矿粉以及沥青进行搅拌形成沥青混合料。传统的沥青混合料拌合楼包括加热滚筒、提升机、振动筛、热料仓、搅拌缸以及成品仓,其中,砂石料先通过加热滚筒加热后,再通过提升机提升至振动筛进行筛分,筛分后存入热料仓,最后称量加入至搅拌缸内同其它材料混合搅拌出料。
在制备改性沥青时,由于改性剂和沥青需要在一定高温下才能混合相容,所以通常先对沥青进行升温之后再将其注入搅拌罐,最后再向搅拌罐中添加改性剂,从而实现改性剂在沥青中的迅速均匀混合相容等反应。
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0656553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方法,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沥青和集料分别进行预热,所述集料包括粗集料和细集料;将预热后的粗集料、部分细集料和沥青进行第一拌和,得到第一拌合料;将剩余细集料加入到所述第一拌合料中进行第二拌和,得到第二拌合料;将矿粉加入到所述第二拌合料中进行第三拌和,出料后得到热拌沥青混合料。但是现有的沥青拌合楼施工还存在着沥青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控制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由鉴于此,发明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沥青拌合楼施工沥青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控制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所述的沥青混合料拌合楼的配套设备有两个粉料仓,六个冷料仓和沥青储罐;所述的沥青储罐的储存能力为500t,保证了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外加剂的投放,全部生产过程均由控制室电脑控制。
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砂石料的储备;
步骤二:砂石料的烘干加热;
步骤三: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成;
步骤四:沥青成品料的卸载。
优选地,在步骤一中,所述的在材料拌和之前通过装载机将不同规格的砂石料铲入对应的冷料仓内,经由变频器控制的皮带给料机容积计量后,经由集料皮带机、上料冷料皮带机输送到干燥滚筒。变频器参数根据级配类型、产量和配合比根据生产需求及试验结果预先输入控制室电脑
优选地,在步骤二中,所述的干燥滚筒以逆流加热的方式将砂石料烘干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燃烧器的火焰,由于滚筒的转动,砂石料被筒内的叶片反复提升、落下,形成料帘,增强了换热效果,并且借助于滚筒的倾角,砂石料在加热的同时不断向前移动;从滚筒出口出来后,连同重力除尘器收集的粗粉一起,由热骨料提升机提起,卸入到热骨料筛分机中。
优选地,在步骤二中,产生的废烟气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s1021:高温含尘烟气的初步处理;
s1022:烟气中粉末的处理收集;
s1023:含尘烟气的再处理;
s1024:净化空气的排放;
s1025:粉尘的回收处理。
优选地,在步骤s1021中,所述的从烘干滚筒排出的高温含尘烟气首先经一级烟道进入重力除尘器初步净化。
优选地,在步骤s1022中,所述的除尘器收集的粉末由螺旋输送机送到热骨料提升机的进口。
优选地,在步骤s1023中,所述的含尘烟气进入袋式除尘器在进行处理,然后到s1024步骤净化后的烟气由引风机直接排入大气。
优选地,在步骤s1025中,袋式除尘器回收的粉尘由螺旋输送机送到回收粉料供给系统中储存。
优选地,在步骤三中,所述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31:热骨料的筛分存储;
s1032:石料计量仓内累加计量配比;
s1033:热沥青和粉料的供给称量;
s1034:沥青的搅拌混合生成。
优选地,在步骤s1031中,所述的通过筛分机将热骨料筛分成生产需要的规格,分别流进不同的热料储仓存储起来。
优选地,在步骤s1032中,按照设定的配合比,不同规格的骨料按先小后大的次序分批投入石料计量仓内累加计量。
优选地,在步骤s1033中,沥青供给系统送来的热沥青和粉料供给系统送来的粉料,分别按设定的配比投入到各自的计量装置内计量。
优选地,在步骤s1034中,称重完毕后,依事先设定顺序投入到搅拌锅内进行强制搅拌。
优选地,在步骤四中,将步骤三中所述的搅拌好的成品料直接卸到运料自卸卡车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优化沥青拌合楼的控制程序,将拌和过程档案化,形成图表信息并总结,适用于多种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施工;保证了沥青拌合楼的质量,为路面工程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搅拌效率高,可沥青和石料可被更均匀的混合相容在一起;减小了扬尘导致的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沥青混合料拌合楼的配套设备的框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砂石料的烘干加热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所述的沥青混合料拌合楼的配套设备有两个粉料仓,六个冷料仓和沥青储罐;所述的沥青储罐的储存能力为500t,保证了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外加剂的投放,全部生产过程均由控制室电脑控制。
如附图2所示,一种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砂石料的储备;
步骤二:砂石料的烘干加热;
步骤三: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成;
步骤四:沥青成品料的卸载。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一中,所述的在材料拌和之前通过装载机将不同规格的砂石料铲入对应的冷料仓内,经由变频器控制的(变频器参数根据级配类型、产量和配合比根据生产需求及试验结果预先输入控制室电脑)皮带给料机容积计量后,经由集料皮带机、上料冷料皮带机输送到干燥滚筒。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二中,所述的干燥滚筒以逆流加热的方式将砂石料烘干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燃烧器的火焰),由于滚筒的转动,砂石料被筒内的叶片反复提升、落下,形成料帘,增强了换热效果,并且借助于滚筒的倾角,砂石料在加热的同时不断向前移动;从滚筒出口出来后,连同重力除尘器收集的粗粉一起,由热骨料提升机提起,卸入到热骨料筛分机中。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二中,产生的废烟气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s1021:高温含尘烟气的初步处理;
s1022:烟气中粉末的处理收集;
s1023:含尘烟气的再处理;
s1024:净化空气的排放;
s1025:粉尘的回收处理。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21中,所述的从烘干滚筒排出的高温含尘烟气首先经一级烟道进入重力除尘器初步净化。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22中,所述的除尘器收集的粉末由螺旋输送机送到热骨料提升机的进口。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23中,所述的含尘烟气进入袋式除尘器在进行处理,然后到s1024步骤净化后的烟气由引风机直接排入大气。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25中,袋式除尘器回收的粉尘由螺旋输送机送到回收粉料供给系统中储存。
如附图4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三中,所述的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31:热骨料的筛分存储;
s1032:石料计量仓内累加计量配比;
s1033:热沥青和粉料的供给称量;
s1034:沥青的搅拌混合生成。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31中,所述的通过筛分机将热骨料筛分成生产需要的规格,分别流进不同的热料储仓存储起来。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32中,按照设定的配合比,不同规格的骨料按先小后大的次序分批投入石料计量仓内累加计量。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33中,沥青供给系统送来的热沥青和粉料供给系统送来的粉料,分别按设定的配比投入到各自的计量装置内计量。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s1034中,称重完毕后,依事先设定顺序投入到搅拌锅内进行强制搅拌。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在步骤四中,将步骤三中所述的搅拌好的成品料直接卸到运料自卸卡车中。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沥青拌合楼施工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从料堆和皮带运输机随时目测各种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检查泥块及超粒径碎石,检查冷料仓无串料和堵仓现象。
②、试验人员随时注意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加热温度和出厂温度和外观检查,施工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采用接触式温度计测定。整个拌和过程中应进行频繁的各种检测试验,包括对原材和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试验室至少每天做两次马歇尔试验及抽提试验,以检验稳定度、空隙率、流值、密度、级配、油石比等指标的波动情况,建立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③、试验人员随时注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和外观检查,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温度变化大、拌和不均、有花白、粗细分离、结块现象或沥青出厂温度过高,混合料冒棕色的“烟”或有燃油混入等,该料不得使用。
④、严格控制沥青拌和时间,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控制。
⑤、间歇式拌和设备的筛网规格必须与相应结构层的矿料规格匹配,最大筛孔要比混合料的最大粒径略大,并考虑连续级配,使热料仓材料大致均衡,不同的结构层、不同的级配,必须配置不同的筛网组合。
⑥、对于较湿的集料拌合时,要提高烘干温度、延长烘干时间,降低产量、确保集料烘干。通过测定排气温度和集料烘干温度差来控制。
⑦、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每盘料的沥青、各矿料的用量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重量都记录在电脑中,操作人员随时监控,每台班打印一次,并统计上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