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构桥梁和高架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8112发布日期:2021-01-23 09:0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T构桥梁和高架桥的制作方法
t构桥梁和高架桥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t构桥梁和高架桥。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提高交通便捷性,在城市拥挤路段或山区中,经常采用架设高架桥的方式以使车辆顺畅通行,免受地面交通或地形的影响。
[0003]
对于用来通行有轨车辆的高架桥来说,通常在桥墩上直接架设相互对接轨道梁,以形成高架桥。在相关技术中,通常会采用t构桥墩以提高桥梁跨距,具体的,先在t构桥墩的盖梁上铺设第一轨道梁,并在两个相邻的盖梁之间搭接第二轨道梁,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对接而形成轨道梁式的高架桥。
[0004]
然而,这种方式,虽然增大了跨距,但是施工时,需要先施工浇筑t构桥墩,然后再铺设第一轨道梁,最后再架设第二轨道梁。这种施工工艺复杂,且其施工周期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t构桥梁,该t构桥梁能够简化施工工艺,缩短施工周期。
[0006]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架桥,该高架桥结构简单,方便施工,施工周期短。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t构桥梁,所述t构桥梁包括t构桥墩和第一轨道梁,所述第一轨道梁一体成型地形成在所述t构桥墩上。
[0008]
可选地,所述t构桥墩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立柱和固定在所述立柱上方的盖梁,所述盖梁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轨道梁设置在所述盖梁上并且沿所述纵向延伸。
[0009]
可选地,所述盖梁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盖梁在该两端均形成有用于与第二轨道梁搭接的连接平台,所述第一轨道梁在两个所述连接平台之间延伸,以与所述第二轨道梁对接。
[0010]
可选地,所述盖梁的上表面向上凸出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凸起,以形成所述第一轨道梁,所述上表面与所述连接平台齐平。
[0011]
可选地,所述第一轨道梁构造为内导向式轨道梁,并且包括沿纵向方向平行地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梁。
[0012]
可选地,所述上表面的位于同一所述第一轨道梁中的两个所述子梁之间的部分构造为连续且平整的路面,以用作检修通道和/或疏散通道。
[0013]
可选地,所述第一轨道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属于不同的所述第一轨道梁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子梁形成在从所述上表面凸出的同一个凸起上,该凸起为公共凸起。
[0014]
可选地,所述凸起中布置有纵向预应力钢筋,并且所述盖梁的位于所述公共凸起下方的部分中布置有所述纵向预应力钢筋。
[0015]
可选地,所述盖梁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均延伸越过所述立柱,且所述盖梁中布置有横向预应力钢筋。
[0016]
可选地,所述盖梁中构造有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的减重孔。
[0017]
可选地,所述盖梁关于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对称构造。
[0018]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高架桥,所述高架桥包括第二轨道梁和上述的t构桥梁,所述t构桥梁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t构桥梁之间设置有一第二轨道梁,所述第二轨道梁的两端分别对接于相应的所述第一轨道梁。
[0019]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上述t构桥梁,使得第一轨道梁与t构桥墩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在制作t构桥墩的同时在t构桥墩上制作t构桥墩,这样在架设高架桥时,设立t构桥墩和在t构桥墩上铺设第一轨道梁在一个工序步骤中完成,不必按照传统工艺方法,先完成传统t构桥墩的制作,然后在传统t构桥墩上铺设传统第一轨梁的工艺方法,简化了施工步骤,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由此,本公开提供的t构桥梁能够简化施工工艺,缩短施工周期。
[0020]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高架桥的纵向视图;
[0023]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高架桥的横向视图;
[0024]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纵向视图,其中示出了车辆在t构桥梁上行驶的状态;
[0025]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横向视图;
[0026]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俯视图;
[0027]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盖梁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8]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盖梁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9]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盖梁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0]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盖梁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和横向预应力钢筋的分布示意图,该图为俯视视角下的;
[0031]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t构桥梁的盖梁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和横向预应力钢筋的分布示意图,该图为横向视角下的;
[0032]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高架桥的横向视图;
[0033]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高架桥的俯视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
[0035]
1-t构桥墩,11-立柱,12-盖梁,13-连接平台,14-上表面,
[0036]
2-第一轨道梁,21-子梁,3-第二轨道梁,4-纵向预应力钢筋,
[0037]
5-横向预应力钢筋,6-减重孔,7-车辆,81-传统t构桥墩,
[0038]
82-传统第一轨道梁,821-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40]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重力方向上的上和下,“纵向”是指桥梁的延伸的方向,“横向”是指与纵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只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与另一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41]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t构桥梁,参考图3至图5,以及图11和图12,该t构桥梁包括t构桥墩1和第一轨道梁2,第一轨道梁2一体成型地形成在t构桥墩1上。
[004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t构桥梁,使得第一轨道梁2与t构桥墩1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在制作t构桥墩1的同时在t构桥墩1上制作t构桥墩1,这样在架设高架桥时,设立t构桥墩1和在t构桥墩1上铺设第一轨道梁2在一个工序步骤中完成,不必按照传统工艺方法,先完成传统t构桥墩81的制作,然后在传统t构桥墩81上铺设传统第一轨梁82的工艺方法(参考图1和图2),简化了施工步骤,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由此,本公开提供的t构桥梁能够简化施工工艺,缩短施工周期。
[0043]
此外,第一轨道梁2与t构桥墩1一体成型,还可以减少传统工艺方法中所需要的连接结构,使得t构桥梁的结构简化和美观,便于维修检查,利于铺设相关线束和维护线束,减少线束被损伤的可能性。
[0044]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至图5所示,t构桥墩1包括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立柱11和固定在立柱11上方的盖梁12,盖梁12可以沿纵向延伸,第一轨道梁2设置在盖梁12上并且沿纵向延伸。这样,盖梁12承载第一轨道梁2,并且两者一起用于构成高架桥的桥梁部分。
[0045]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3至图5所示,盖梁12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端,盖梁12在该两端均形成有用于与第二轨道梁3搭接的连接平台13,第一轨道梁2在两个连接平台13之间延伸,以与第二轨道梁3对接。这样,两个t构桥梁间隔设置,第二轨道梁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对应的t构桥梁的连接平台13上,以被两个t构桥梁承载,第一轨道梁2和第二轨道梁3交替对接以组成高架桥的桥梁。
[0046]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至图8所示,盖梁12的上表面14向上凸出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凸起,以形成第一轨道梁2,上表面14与连接平台13齐平。这样,使得第一轨道梁2与盖梁12合一,与在制作好的盖梁12上另外安装第一轨道梁2相比,增大了第一轨道梁2与盖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增大第一轨道梁2的整体抗扭刚度。当第二轨道梁3搭接在连接平台13以与第一轨道梁2对接时,第一轨道梁2的上侧面和第二轨道梁3的上侧面平滑对接,利于车辆7平顺地行走。
[0047]
第一轨道梁2可以为单轨梁或者双轨梁,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轨道梁2构造为内导向式轨道梁,并且包括沿纵向方向平行地延伸且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梁21。第二轨道梁3和第一轨道梁2相同,也为内导向式轨道梁,参考图3所示,车辆7具有两组内导向轮和两组行走轮,两组内导向轮分别抵接在两个子梁21的内侧壁上,两组行走轮分别支撑于两个子梁21的上侧面上,并在其上滚动行走。另外,对于这种包括两个子梁21的第一轨道梁2来说,每个子梁21直接连接于盖梁12上,子梁21之间不需要再添加连接结
构,与传统第一轨道梁82中(参考图1和图2),两个子梁之间通过间隔的横杆821连接的方式相比,可以降低子梁21的高度,只要子梁21的高度满足车辆7运行的最低限界,保证车辆7顺利通行即可,这样可以增大空间利用率,并且减轻t构桥梁的重量,降低成本。
[0048]
对于高架桥来说,由于距离地面较高,需要在两个子梁21之间铺设通道以用作检修通道和疏散通道,以当车辆发生故障或安全事故时,维修人员能够对车辆底盘进行检修,车内人员也能够及时下车更换交通工具或逃生。因此,在本公开中,上表面14的位于同一第一轨道梁2中的两个子梁21之间的部分可以构造为连续且平整的路面,以用作检修通道和/或疏散通道。这样,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传统第一轨道梁82的两个传统子梁之间另外铺设通道相比,本公开的t构桥梁一次成型,并能够形成可以用作检修通道和疏散通道的路面,简化工序,缩短工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两个子梁21之间为连续平整的路面使得两个子梁21之间为连续连接,与传统第一轨道梁82中,两个子梁之间通过间隔的横杆821连接的方式相比,第一轨道梁2自身具有更高的横向抗扭刚度。
[0049]
一个盖梁12上可以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轨道梁2,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图7和图8所示,第一轨道梁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属于不同的第一轨道梁2的两个相邻的子梁21形成在从上表面14凸出的同一个凸起上,该凸起为公共凸起。这样,两个子梁21连接为一体,一个公共凸起的两侧分别用作一个子梁21,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制作,还可以增大这两个子梁21的结构强度和抗扭刚度,并增大了整个t构桥梁的结构强度和横向抗扭刚度,利于车辆7平稳运行。
[0050]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参考图6至图10所示,凸起中布置有纵向预应力钢筋4,并且盖梁12的位于公共凸起下方的部分中布置有纵向预应力钢筋4。由于盖梁12的纵向两端伸出立柱11,形成了悬臂结构,因此,在子梁21中设置有纵向预应力钢筋4,可以避免子梁21的纵向两端下沉而具有弯曲的上表面,使其长久的保持平直的上表面,以利于车辆7在其上行走;当一个盖梁12上具有多个第一轨道梁2时,公共凸起不仅自身重量大,而且还要承担两个车辆7所分布其上的重量,更易发生两端下沉的情况,因此,在盖梁12的位于公共凸起下方的部分中设置纵向预应力钢筋4,以增大抵抗力,避免两端下沉。
[0051]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图7至图10所示,盖梁12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均延伸越过立柱11,且盖梁12中布置有横向预应力钢筋5。也就是说,t构桥墩1在横向上也构成了悬臂结构,盖梁12的横向两侧悬空,这样,盖梁12的横向尺寸扩大,其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轨道梁2,而横向预应力钢筋5可以避免盖梁12的横向两侧下沉,使其上的第一轨道梁2的上侧面保持平直,利于车辆7安全平稳地行走,避免侧翻。
[0052]
另外,本公开的t构桥梁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为钢材质制作而成,本公开不作限定。第二轨道梁3可以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或者钢梁,本公开也不作限定,例如,对于云巴来说,由于其采用的是胶轮,无论是钢筋混凝土轨道还是钢材轨道,其均能适应,因此,在架设一段高架桥时,只需要根据实际施工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材质来制作t构桥梁和第二轨道梁3即可。而在施工时,在两个相邻的t构桥梁建造并设立完成后,可以直接吊装预制的第二轨道梁3,简化施工步骤,缩短工期。
[0053]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盖梁12中构造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减重孔6。在不影响盖梁12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开设减重孔6可以减轻t构桥墩2的重量,降低对立柱11的承重要求,节省成本。
[0054]
可选择地,盖梁12关于立柱11的中心轴线对称构造。这里,盖梁12可以在纵向和纵向上均关于立柱11的中心轴线对称,能够提高t够桥梁的结构稳定性,并且,在与第二轨道梁3对接而组成高架桥后,利于t够桥梁均衡受力,保持高架桥的结构稳定性。
[0055]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提供一种高架桥,高架桥包括第二轨道梁和上述的t构桥梁,t构桥梁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t构桥梁之间设置有一第二轨道梁3,第二轨道梁3的两端分别对接于相应的第一轨道梁2。这样,在架设该高架桥时,t构桥梁同时包括t构桥墩和第一轨道梁2,一次施工就可以架设完成,然后再将第二轨道梁3架设在两个t构桥梁之间即可,简化了施工步骤,进而缩短了施工周期。由此,本公开提供的高架桥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施工,施工周期短的有益效果。
[0056]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57]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8]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