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7447发布日期:2021-03-16 22:44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工程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由公路改造得到的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的城镇道路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市政道路建设,或将现有公路改造为市政道路成为一种趋势。

公路的面层不透水,不设雨水、污水管道,采用边沟和排水沟方式排水,再利用涵洞把水排入附近自然沟渠,边沟和排水沟的深度一般在路面以下0.5~0.8m。透水市政道路是利用雨水口排水,雨水口深度一般在路面以下0.8~1.0m左右。由于公路与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方式不同,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时,如果将公路原有的路侧排水系统改成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路侧边沟与雨水口之间的高程差会引起排水不畅甚至拥堵,导致路侧边沟不能满足排水要求。为了满足透水路面的排水要求,必须把公路的边沟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的排水系统并增设雨水汇出口,即重新施工排水系统;存在工程量大,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造价高的问题。此外,由于改变了原有的排水方向,新施工的排水系统与其相连接的未改造的公路排水系统不能很好的结合,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排水系统。

因此,在将公路改造为市政道路时,急需设计一种新的关于排水系统的方案,要求既能满足将公路改造为为透水路面的排水需求,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排水系统,不改变排水方向,又能与附近未改造的公路排水系统结构形成一个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排水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排水结构,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边沟,路面结构的表层为透水层,透水层的下一层为不透水的封层,封层从路面中线向两侧倾斜设置,封层下侧为基层和垫层;路面两侧、封层上表面且靠近边沟内侧壁的透水层内埋设集水管,集水管的管壁上设置透水孔,集水管间隔连接排水管,排水管的出水口位于边沟内,边沟的顶部通过盖板和雨水篦子进行封闭。

进一步的是:路面结构从上而下依次为透水层、封层、基层、垫层、压实土基层,其中封层以下的结构层为公路的结构层。

进一步的是:路面结构从上而下依次为透水层、封层、沥青混凝土层、透层、基层、底基层、垫层、压实土基层,其中封层以下的结构层为公路的结构层。

进一步的是:封层在路面两侧分别向临近的边沟倾斜向下布置,然后水平布置,再沿边沟内侧壁竖直向下布置,封层分别形成倾斜区、水平区和竖向区,倾斜区对基层、以及基层与封层之间的结构层形成包覆,集水管设置于水平区的上表面。

具体的:透水层为透水式沥青混凝土,封层为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具体的:集水管为管壁设置透水孔的钢管,排水管也为钢管。

具体的:边沟包括内侧壁、外侧壁和底板,边沟的横截面呈u形,内侧壁、外侧壁和底板为整体浇筑的钢筋混凝土。

具体的:边沟的外侧埋设路缘石,路缘石的底部设置砂浆垫层,路缘石的顶面高于路面结构的表层的高度。

进一步的是:排水管设置于与雨水篦子相对应的位置。具体的:雨水篦子等间距布置,相邻两个雨水篦子的间距为40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公路整个排水方向和排水能力的条件下,可有效地和未改造路段的原始边沟连接,最大程度地利用原公路路侧边沟的功能性作用;同时,盖板和雨水篦子可作为非机动车与人行道,在不额外增加公路占地面积的前提下,增加了增大了非机动车与人行通道的有效面积,并且保证了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实现了公路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的排水需求,雨水从透水汇入集水管,再通过排水管进入边沟内,实现了公路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的排水需求。水流量较大时,路面上的水可直接通过雨水篦子进入边沟,满足了水流量较大时的排水需求。本实用新型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且工期较市政排水系统短。

封层在路面两侧分别向临近的边沟倾斜向下布置,然后水平布置,再沿边沟内侧壁竖直向下布置,防止雨水进一步渗透到路基,危害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排水管设置于与雨水篦子相对应的位置,雨水篦子相对预制盖板质量较轻,人工开启容易,方便排水系统堵塞的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盖板的剖视局部图。

图3是图1沿雨水篦子的剖视局部图。

附图标记:边沟1、盖板11、雨水篦子12、透水层21、封层22、沥青混凝土层23、透层24、基层25、底基层26、垫层27、压实土基层28、路面中线31、车行道边缘线32、集水管41、排水管42、路缘石5、砂浆垫层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本实用新型公路改造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排水结构,具体是一种将现有公路改造成为市政透水路面道路的路面结构及其排水结构。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边沟1,边沟1为原公路的边沟或对原公路边沟改造而得。边沟1包括内侧壁、外侧壁和底板,边沟1的横截面呈u形,内侧壁、外侧壁和底板为整体现浇筑的钢筋混凝土。边沟1还可以采用预制吊装混凝土边沟来代替。边沟1的底板下侧还可以设置边沟垫层,边沟1的顶部通过盖板11和雨水篦子12进行封闭,参见图2和图3。盖板11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也可采用复合材料或铸铁盖板代替。雨水篦子12用于路面积水较多时的排水,雨水篦子12沿边沟1间隔布置。例如,雨水篦子12等间距布置,相邻两个雨水篦子12的间距为40m,不仅满足了市政道路排水规范要求,而且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边沟排水引流的作用,同时盖板11和雨水篦子12可作为非机动车与人行通道,增大了非机动车与人行通道的有效面积。边沟1、盖板11和雨水篦子12可以采用预制混凝土或铸铁涵管代替,但该代替方案存在一定缺陷,如出现涵管堵塞,除非破坏路面结构,否则难以进行后期维护。

路面结构的表层为透水层21,使雨水能下渗,实现路面的透水功能,例如透水层21为透水式沥青混凝土,厚度为4cm。透水层21的下一层为不透水的封层22,封层22用来防止从透水层21渗透下来的水进一步渗透到下部其他结构层,避免破坏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封层22为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厚度为1cm,封层22也可以为现有的隔水材料层。封层22和透水层21均从路面中线31向两侧倾斜设置,以满足排水的需求。封层22下侧为基层和垫层,基层和垫层为原公路的结构层。例如,参见图2和图3,路面结构从上而下依次为透水层21、封层22、沥青混凝土层23、透层24、基层25、底基层26、垫层27、压实土基层28,其中封层22以下的结构层为公路的结构层。在改造施工时,先破除掉公路的路面结构层后,然后直接施工封层22和透水层21,或者施工透层24和沥青混凝土层23之后再施工封层22和透水层21,沥青混凝土层23为普通的沥青混凝土。

路面两侧、封层22上表面且靠近边沟1的透水层21内埋设集水管41,集水管41的管壁上设置透水孔,集水管41间隔连接排水管42,排水管42的出水口位于边沟1内。集水管41用于收集透水层21内的渗水,并通过排水管42引入边沟1。透水层21内的雨水通过集水管41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雨水通过排水管42进入边沟1内。例如,集水管41和排水管42均为钢管,管径60mm、壁厚4mm,钢管表面梅花形布置直径8mm的透水孔,间距15cm。此外,集水管41和排水管42也可以采用其他耐高温的管材。排水管42最好设置于与雨水篦子12相对应的位置,因为雨水篦子12相对盖板11质量较轻,人工开启容易,方便排水系统堵塞的后期维护。排水管42把路线方向集水管41内的水引流到路测的边沟1,进而排到现状公路的排水系统中,满足了全线公路包括改建段与非改建段的正常排水需求。

边沟1的外侧埋设路缘石5,路缘石5的底部设置砂浆垫层51,路缘石5的顶面高于路面结构的表层的高度。例如,路缘石5为c30预制混凝土,路缘石5高出路面20cm,路缘石5呈长方体状,高度35cm、宽度15cm、直线段长度为100cm,曲线段长度为50cm,路缘石5与路面边缘的缝隙用沥青灌注。

为了提高透水层21的排水效果,同时防止雨水渗透到路基,封层22在路面两侧分别向临近的边沟1倾斜向下布置,然后水平布置,再沿边沟1内侧壁竖直向下布置,封层22分别形成倾斜区、水平区和竖向区,倾斜区对基层25、以及基层25与封层22之间的结构层形成包覆,集水管41设置于车行道边缘线32的正下方的水平区的上表面,竖向区对路面结构层也具有防水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