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4987发布日期:2021-06-22 15:4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铁路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



背景技术:

当框架桥或因使用年限过长或因内部宽度过小而无法满足交通的要求时,就需要用新的框架桥置换出旧的框架桥,常用的置换方法是顶进法,目前一种做法是在偏转侧的箱体外侧面和该侧防护桩冠梁之间设置钢支撑和滑轮小车,其中滑轮小车接触在箱体外侧面上。目前常用的滑轮小车包括一个长方形框架和多个滚轮,其中多个滚轮并排设置在框架内。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3420228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能够任意调节厚度的滑轮小车,包括下部框架、多个滚轮、上支撑板和两组移动组件;其中下部框架的中部形成有长方形开口,开口内并排安装有多个滚轮,同时两侧部位分别形成有一条形凹槽,每个凹槽内设有一组移动组件;每组移动组件包括下固定支座、上固定支座、两个下支臂、四个上支臂、两个带有通孔的轴承、多个螺栓和丝杠。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支撑板与移动组件连接面积小,当支撑板移动时,容易因为连接不稳定而出现晃动,影响顶进效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支撑板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包括框架、框架内安装有多个滚轮,框架两侧分别设有移动组件,移动组件上连接有驱动组件,移动组件上连接有支撑板,框架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移动组件运动,带动移动组件上的支撑板发生移动,并通过第一支撑组件对支撑板起到一定的支撑限位作用,使得支撑板在移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从而使得顶进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套筒,第一伸缩杆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底面,第一套筒一端套接在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上并与第一伸缩杆滑动连接,第一套筒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框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伸缩杆只能沿同一方向在第一套筒内滑动,使得与第一伸缩杆固定连接的支撑板的移动方向也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得支撑板在移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和位置偏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杆与支撑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块,加固块底面与第一伸缩杆顶端固定连接,加固块顶面与支撑板底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块的设置,增大了第一伸缩杆与支撑板的连接面积,从而使得第一伸缩杆与支撑板连接更牢固,进而提高了支撑板在移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套筒,第二伸缩杆一端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第二伸缩杆另一端插接在第二套筒内,第二套筒一端铰接在框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套筒水平置于框架内,当支撑板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一伸缩杆所能伸出的高度时,第一伸缩杆从第一套筒内滑出,这样第一支撑装置不能对支撑板起到支撑作用,此时支起铰接在框架内的第二套筒,将第二伸缩杆从第二套筒内拉出,并通过连接组件与支撑板进行连接,达到对支撑板的支撑效果,当支撑板回落时,将第二套筒放回框架内,从而不影响支撑板的回落。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连接螺栓,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上,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底面,连接螺栓依次垂直穿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套筒从框架内支起时,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螺纹连接,使得第二伸缩杆在支撑板移动时对支撑板起到支撑作用,当支撑板落下时,将连接螺栓拆取下,再将第二套筒放入框架内。

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下固定支座、两个下支臂、上固定支座和四个上支臂,下固定支座固定在框架上,下支臂与下固定支座铰接,另一端与上支臂的一端铰接,上固定支座与两个上支臂的另一端相铰接,支撑板的底面与上固定支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支臂与上固定座,下支臂与下固定座,上支臂与下支臂之间均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所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使得上支臂和下支臂支起,从而带动与上固定支座固定连接的支撑板发生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丝母和双向丝杠,丝母固定连接在上支臂与下支臂的两端铰接处的铰接轴上,双向丝杠两端分别贯穿两个丝母并与丝母螺纹连接,双向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转动件,带动双向丝杠转动,由于双向丝杠一半为左旋螺纹,一半为右旋螺纹,当丝杠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丝母向丝杠两端靠拢或分离,从而带动支撑板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转动件采用转动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转动手柄,带动双向丝杠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板上下移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有益技术效果:

1.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设置,对支撑板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效果,同时使得支撑板的移动方向也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得支撑板在移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和位置偏离,进而增强顶进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显示移动组件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11、条形凹槽;2、滚轮;3、移动组件;31、下固定支座;32、下支臂;33、上固定支座;34、上支臂;4、支撑板;5、驱动组件;51、丝母;52、双向丝杠;521、转动手柄;6、第一支撑组件;61、第一伸缩杆;611、加固块;62、第一套筒;7、第二支撑组件;71、第二伸缩杆;72、第二套筒;8、连接组件;81、第一连接板;82、第二连接板;83、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包括框架1、框架1内安装有多个滚轮2,框架1两侧分别设有移动组件3,移动组件3上连接有驱动组件5,移动组件3上连接有支撑板4,框架1与支撑板4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6和第二支撑组件7。

使用时,通过驱动组件5驱动移动组件3运动,带动移动组件3上的支撑板4发生移动,并通过第一支撑组件6和第二支撑组件7对支撑板4起到一定的支撑限位作用,使得支撑板4在移动过程中不易发生晃动。

参照图2,框架1的横截面呈矩形,框架1顶面中部开设有矩形开口,多个滚轮2并排安装在矩形开口内,框架1顶面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开设有条形凹槽11,两组移动组件3分别置于条形凹槽11内。移动组件3包括下固定支座31、两个下支臂32、上固定支座33、四个上支臂34和铰接轴,下固定支座31由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两侧板构成,其中底板固定在框架1条形凹槽11的中部底面上,两侧板分别固定在条形凹槽11的两个侧壁上,下支臂32也由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两侧板构成,下支臂32的一端铰接在下固定支座31的两侧板上,另一端与两个上支臂34的一端通过铰接轴相铰接,上固定支座33由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两侧板构成,其中两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支臂34的另一端相铰接,支撑板4的底面与两个上固定支座33的顶板固定连接。

使用时,在驱动组件5的驱动作用下,使得上支臂34和下支臂32支起,从而带动与上固定支座33固定连接的支撑板4发生移动。

参照图2,驱动组件5包括丝母51和双向丝杠52,丝母51设置有两个,丝母51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铰接轴,铰接轴的另一端与穿过上支臂34和下支臂32并与上支臂34和下支臂32转动连接,双向丝杠52水平设置,双向丝杠52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丝母51并与丝母51螺纹连接,双向丝杠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件,转动件采用转动手柄521。

使用时,旋转转动手柄521,带动双向丝杠52转动,使得与上支臂34和下支臂32的铰接处固定连接的丝母51向丝杠两端靠拢或分离,从而带动支撑板4上下移动。

参照图2,第一支撑组件6设置有四组,第一支撑组件6垂直于支撑板4底面设置,并分别位于支撑板4底面的四角处,第一支撑组件6包括第一伸缩杆61和第一套筒62,第一伸缩杆61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底面,第一套筒62一端套接在第一伸缩杆61的另一端上并与第一伸缩杆61滑动连接,第一套筒6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框架1顶面上,第一伸缩杆61与支撑板4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块611,加固块611底面与第一伸缩杆61顶端固定连接,加固块611顶面与支撑板4底面固定连接。

使用时,支撑板4发生移动,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杆61沿着第一套筒62滑动,从而使得支撑板4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参照图1和图2,第二支撑组件7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框架1长度方向的两侧上,第二支撑组件7包括第二伸缩杆71和第二套筒72,第二伸缩杆71一端与支撑板4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8,第二伸缩杆71另一端插接在第二套筒72内并与第二套筒72滑动连接,第二套筒72位于两个相邻的滚轮2之间,第二套筒72的一端铰接在框架1的内壁上,第二套筒72上铰接轴的轴线方向与滚轮2的长度方向平行。参照图2和图3,连接组件8包括第一连接板81、第二连接板82和连接螺栓83,第一连接板81固定连接在第二伸缩杆71的一端上,第二连接板82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的底面,连接螺栓83依次垂直穿过第一连接板81和第二连接板82。

使用时,当支撑板4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一支撑杆所能伸出的高度时支起铰接在框架1内的第二套筒72,将第二伸缩杆71从第二套筒72内拉出,并通过连接组件8与支撑板4进行连接,达到对支撑板4的支撑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调节支撑厚度的滑轮小车的实施原理为:在箱体顶进过程中,当箱体出现偏转而需要纠偏时,首先将钢支撑的一端固定在防护桩冠梁上,并在钢支撑的另一端与箱体外侧面之间预留出设置滑轮小车的距离,然后在该区域内放入本滑轮小车,并使滑轮小车上的多个滚轮2以垂直设置的方式接触在箱体外侧面上,之后同时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两个转动手柄521,使转动手柄521带动双向丝杠52发生转动,从而使两个丝母51沿相反方向移动,从而使下支臂32和上支臂34支起,将支撑板4向外平移,支撑板4移动时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伸缩杆61沿着第一套筒62滑动,当支撑板4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一支撑杆所能伸出的高度时,第一伸缩杆61从第一套筒62内滑出,此时支起铰接在框架1内的第二套筒72,将第二伸缩杆71从第二套筒72内拉出,并通过连接组件8与支撑板4进行连接,达到对支撑板4的支撑效果,直至接触在钢支撑的另一端并顶紧,这时就可以继续顶进。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