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0346发布日期:2021-06-08 17:3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道路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海绵道路是指能够快速吸水的新型路面,具有良好的渗水、透水和排水功能,在下雨时能够快速的排走路面积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起到湿润路面、减少道路扬尘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面对目前城市飞速发展的状况,海绵道路很好的配合到城市建设当中。
3.海绵道路一般采用透水混凝土作为路面表层,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使得落到路面的雨水向下渗透,实现雨水排走。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海绵道路的作用集中于渗水和排水,排走的水难以再次利用,雨水利用率低,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雨水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
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层和位于所述透水路面层两侧的路肩,所述路肩背离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一侧设有用于种植植被的植被层,所述透水路面层和所述路肩的下方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对应所述透水路面层两侧的位置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水腔,所述缓冲层对应所述路肩的位置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水腔连通的蓄水腔,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通水腔背离所述蓄水腔的一侧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水腔连通的排水腔,所述排水腔内连通有用于与市政道路雨水管道连通的排水管,所述蓄水腔连接有延伸至所述植被层的土壤内的渗水管,所述渗水管设有阀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透水路面层进入通水腔和排水腔,通水腔起到将雨水引入蓄水腔的作用,并且当蓄水腔装满雨水后,通水腔的雨水排入排水腔,从而既能将道路的积水排走,同时又在蓄水腔内积蓄雨水,雨水经渗水管流入植被层的土壤中,起到灌溉植被的作用,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9.可选的,所述蓄水腔的内壁设有防水砂浆层,所述防水砂浆层开设有与所述通水腔连通的第一通口以及与所述渗水管连通的第二通口。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砂浆层减少雨水经蓄水腔内壁渗透并离开蓄水腔的情况,从而将雨水有效的保持在蓄水腔中,更好的收集并利用雨水。
11.可选的,所述蓄水腔与所述第一通口之间连通有蓄水口,所述排水腔与所述通水腔之间连通有排水口,所述蓄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排水口的高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口的高度低于排水口的高度,使雨水先流入蓄水腔,当蓄水腔装满雨水后,雨水再排入排水腔。
13.可选的,所述透水路面层对应所述通水腔的位置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与
所述通水腔连通的助排口,所述助排口安装有用于过滤雨水的过滤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暴雨时,若透水路面层渗透雨水的速度不够快时,助排口可以将雨水快速排入通水腔内,并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减少道路的积水。
15.可选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助排口的底端的定位环、穿设于所述助排口且与所述定位环的承载面抵接的定位筒、设置于所述定位筒顶端的第一过滤网以及设置于所述定位筒底端的第二过滤网。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可以保持定位筒在助排口中的位置,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对雨水实现双重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铰接于所述定位筒的边缘,所述透水路面层在所述助排口的边缘围设有安装座,所述定位筒的顶端内壁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均套设且滑动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穿设于所述定位筒的侧壁,所述安装座的内壁开设有供所述所述定位块卡接的定位槽,所述限位杆的两端侧壁均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定位块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座将助排口的高度提高,使雨水在道路积聚到安装座的高度时才从排入助排口;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定位块卡接于定位槽,使定位筒与安装座固定,从而实现定位筒可拆卸式安装于安装座,便于在定位筒内积累过多杂物时取出定位筒并进行清洗。
19.可选的,所述安装座外壁自顶端到底端向远离所述安装座中心的方向倾斜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路面到安装座的高度变化幅度,减小对过往行人的影响。
21.可选的,所述通水腔的开设深度小于所述蓄水腔以及所述排水腔的开设深度。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留通水腔引导雨水的作用的同时,减少在通水腔内积聚的雨水。
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雨水经透水路面层进入通水腔和排水腔,通水腔起到将雨水引入蓄水腔的作用,并且当蓄水腔装满雨水后,通水腔的雨水排入排水腔,从而既能将道路的积水排走,同时又在蓄水腔内积蓄雨水,雨水经渗水管流入植被层的土壤中,起到灌溉植被的作用,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25.2.透水路面层开设有助排口,助排口安装有定位筒,定位筒设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从而快速排入雨水且过滤雨水中的杂物,定位筒与安装座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清理定位筒内的杂物。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透水路面层;11、路肩;12、缓冲层;13、植被层;2、通水腔;21、蓄水口;22、排水口;3、蓄水腔;31、防水砂浆层;32、渗水管;33、阀门;4、排水腔;41、排水管;5、助排口;51、安装座;52、定位环;53、定位筒;54、第一过滤网;55、第二过滤网;56、固定杆;57、限位杆;58、固定片;59、定位块;510、弹性件;51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层1、路肩11、缓冲层12和植被层13,透水路面层1具体为透水混凝土层,路肩11设置于透水路面层1的两侧,缓冲层12设置于透水路面层1和路肩11的下方,缓冲层12具体为碎石层,雨水落到透水路面层1承载面后,渗透到缓冲层12,实现道路雨水的渗透和排走;植被层13设置于路肩11背离透水路面层1的一侧,且植被层13的设置深度大于路肩11和透水路面层1的设置深度,植被层13内部设置有土壤,植被层13表面种植有植被。
31.缓冲层12开设有两个通水腔2,两个通水腔2分别分布于缓冲层12对应透水路面层1的两侧,通水腔2沿道路的长度方向设置,通水腔2的顶部与透水路面层1的底面连通,雨水经过透水路面层1的渗透后落入通水腔2中。
32.缓冲层12还开设有蓄水腔3,蓄水腔3分布于缓冲层12的两侧且对应路肩11的下方,每侧的蓄水腔3均设置有多个且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蓄水腔3的各侧内壁均设有防水砂浆层31,靠近通水腔2的防水砂浆层31开设有第一通口,蓄水腔3和通水腔2之间连通有蓄水口21,第一通口与蓄水口21连通,从而进入通水腔2的雨水积聚到液面高于蓄水口21时,雨水通过第一通口以及蓄水口21进入蓄水腔3内,进而对雨水进行收集,防水砂浆层31起到减少雨水经蓄水腔3内壁渗透并离开蓄水腔3的情况。
33.蓄水腔3的底部连通有渗水管32,防水砂浆层31开设有第二通口,第二通口与渗水管32连通,渗水管32的高度低于蓄水口21的高度,渗水管32远离蓄水腔3的一端延伸至植被层13的土壤内,渗水管32靠近蓄水腔3的一端安装有阀门33,阀门33具体为电磁阀,通过阀门33控制蓄水腔3中收集的雨水进入渗水管32,雨水从渗水管32渗入土壤中,从而利用雨水对植被层13的植被进行灌溉,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34.缓冲层12还开设有排水腔4,排水腔4分布于缓冲层12对应透水路面层1的两侧,且排水腔4位于通水腔2背离蓄水腔3的一侧,每侧的排水腔4均设置有多个且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通水腔2的顶部与透水路面层1的底面连通,排水腔4之间连通有排水管41,排水管41与市政道路雨水管道连通;排水腔4与通水腔2之间连通有排水口22,排水口22的高度高于蓄水口21的高度,蓄水腔3内的雨水积满且积聚在通水腔2的雨水的液面高于排水口22时,雨水流入排水腔4,并且从位于排水腔4上方的透水路面层1渗透的雨水可以直接进入排水腔4,从而实现雨水的排走,减少道路的积水。
35.蓄水腔3的间隔排布以及排水腔4的间隔排布可以提高缓冲层12的结构稳定性,通水腔2起到引导雨水进入蓄水腔3和排水的作用,具体的,通水腔2的开设深度小于蓄水腔3的开设深度,使得通水腔2能够引导雨水的同时,减少在通水腔2内积聚的雨水。
36.如图1和图2所示,透水路面层1对应通水腔2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助排口5,助排口5为圆柱形腔体,助排口5沿道路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助排口5与通水腔2连通,透水路面层1在助排口5的边缘围设有安装座51,安装座51高出透水路面层1的表面;下雨时,当透水路面层1渗透雨水的速度来不及排走道路积水时,且积水的液面高度高于安装座51顶部的高度时,积水流入助排口5,并且流入通水腔2,从而加快雨水的排走,减少道路积水;具体的,安装座51外壁自顶端到底端向远离安装座51中心的方向倾斜设置,从而降低透水路面层1表面到安装座51的高度变化幅度,使透水路面层1表面到安装座51的过渡更加平缓,减小安装
座51对过往行人的影响。
37.助排口5设有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定位环52、定位筒53、第一过滤网54和第二过滤网55,定位环52固定于助排口5靠近通水腔2的底端,定位环52的轴线与助排口5的轴线在同一竖直线上;定位筒53为圆柱体结构,定位筒53穿设于助排口5,定位筒53靠近通水腔2的底端抵接于定位环52的承载面,使定位筒53初步安装于助排口5;第一过滤网54铰接于定位筒53远离通水腔2的顶端的边缘,第一过滤网54远离铰接部位的一侧与定位筒53顶端的边缘抵接,第二过滤网55固定于定位筒53的底端,第一过滤网54的滤孔面积大于第二过滤网55的滤孔面积,雨水进入助排口5时,雨水裹挟的泥沙经过第一过滤网54和第二过滤网55的双重过滤后再进入通水腔2,从而减少进入通水腔2的泥沙,保持通水腔2的畅通。
38.如图2所示,定位筒53的顶端内壁固定有固定杆56,固定杆56沿定位筒53的径向延伸,固定杆56的中部垂直固定有限位杆57,限位杆57沿定位筒53的径向延伸,限位杆57的两端与定位筒53的内壁之间留有距离;限位杆57的两端侧壁均套设且滑动连接有定位块59,定位块59穿设于定位筒53的侧壁;限位杆57的两端侧壁且位于两个定位块59之间的位置固定有固定片58,固定片58与定位块59之间连接有弹性件510,弹性件510具体为弹簧,弹性件510套设于限位杆57;安装座51内壁的相对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511,在弹性件510的弹力作用下,定位块59沿限位杆57滑动并卡接于定位槽511,此时定位块59部分位于定位筒53内,从而将定位筒53与安装座51固定,实现定位筒53在助排口5的可拆卸式安装,当杂物堆积在定位筒53时,便于将定位筒53拆卸,从而清理定位筒53内的杂物,以保证助排口5的畅通。
39.第一过滤网54的铰接设置使得定位筒53的上端可以被打开,便于清洁人员将手伸入定位筒53内,并控制定位块59与定位槽511的卡接状态。
40.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海绵道路渗排水循环系统的实施原理为:
41.雨水落到透水路面层1承载面后,进入通水腔2,雨水在通水腔2中积聚,先进入蓄水腔3中,蓄水腔3中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水管32对植被层13的植被进行灌溉,蓄水腔3中雨水积满后,雨水进入排水腔4并经过排水管41排走;当透水路面层1渗透雨水的速度来不及排走道路积水、且积水的液面高度高于安装座51顶部的高度时,积水流入助排口5,加快集水排走;当定位筒53内堆积杂物时,清洁人员可以先翻开第一过滤网54,然后将滑动定位块59使定位块59脱离定位槽511,再握持固定杆56,从而将定位筒53拆卸出助排口5,清理定位筒53中的杂物。
42.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