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道路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
背景技术:2.目前一些位于山地区的公路多为道路一侧靠近山壁,另一侧为倾斜向下的陡坡,如环山公路。
3.参照图5,为常见的一种远离山壁的一侧为陡坡的陡坡道路,包括道路面层1,道路面层1下方的碎石层2,碎石层2下方的灰土夯土层3及灰土夯土层3下方的素土夯实层4;道路两侧设置有路肩18,路肩18下方也为素土夯实层5,通过各个路层的堆叠来支撑道路面层1,供车辆通行。
4.对于上述相关技术中的陡坡道路,存在以下的缺陷:当降雨量较多时,水流会向下渗透,使得素土夯实层5在水流的作用下可能出现导致水土朝陡坡方向流失,形成空洞,使得道路地下的填充料向外流失,最终可能引起塌方或者路面沉降。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使得陡坡道路不易因为水流的下渗导致道路底下的填充物朝陡坡方向流失而引起塌方或者沉降,本申请提供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
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包括一侧的陡坡壁,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道路面层、碎石层、灰土夯土层和素土夯实层,所述碎石层和灰土夯土层间设置有挡水层,所述道路面层靠近陡坡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沟,道路面层远离陡坡壁的一侧第一排水沟,所述陡坡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护坡,所述碎石层底部沿道路面层长度延伸方向均匀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表面上设置有进水孔,排水管一端从支撑护坡远离所述陡坡壁的表面上穿出。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陡坡壁上连接有支撑护坡来减小填充料从陡坡壁上侧向外流失,道路面层两侧设置有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钩,可以将多数的降水引走减小水流下渗;碎石层和灰土夯土层间设置有挡水层,来减小水流的继续下渗,由于碎石层上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设置有进水孔,积聚在碎石层上的水通过排水管从支撑护坡外排出,从而实现不易因为下渗的降水将填充料从陡坡壁带走而引发塌方和沉降。
9.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一端闭合且和第一排水沟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远离第一排水沟的另一侧和支撑护坡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一端固定在第一排水沟底座,另一侧和支撑护坡固定,支撑护坡及填充料有向陡坡壁一侧移动的倾向时,可以通过排水管提供拉力,使得支撑护坡及填充料不易向陡坡壁一侧移动。
11.优选的,所述排水管朝所述支撑护坡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管朝支撑护坡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使得水流通过重力可以沿着排水管从支撑护坡外的开口排出。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护坡块和所述陡坡壁间设置有挡水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护坡块和陡坡壁间也设置有挡水层,使得水分不易从支撑护坡向陡坡壁内渗透,碎石层的积水也不易沿着支撑
15.护坡和陡坡壁的间隙向下渗透到下方的灰土夯土层和素土夯实层内。
16.优选的,所述支撑护坡朝向挡水层的一侧设置有凸沿,所述素土夯实层上设置有供凸沿插接的连接槽,所述凸沿上方沿凸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出水孔道,出水孔道朝远离挡水层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由支撑护坡上段渗透的水分或者碎石层上的沿支撑护坡和陡坡壁间隙流下的水流在凸沿处聚集,通过倾斜的出水孔道排出。
18.优选的,所述凸沿朝向所述陡坡壁倾斜向上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沿支撑护坡和陡坡壁间隙流下的水流更容易在凸沿上方聚集,方便通过出水孔道排出。
20.优选的,所述支撑护坡远离道路面层的一侧、沿道路面层长度延伸方向均匀设置有用于连接支撑护坡和素土夯实层的注浆锚杆。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用于连接支撑护坡和素土夯实层的注浆锚杆来加固支撑护坡和素土夯实层,减小填充料的流失。
22.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沟远离支撑护坡的一侧设置有挡土墙。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陡坡道路的另一端靠山,用过挡土墙使得山坡土基不易向陡坡道路一侧推压而影响道路填充料的移动。
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设置支撑护坡来减少填充料从陡坡壁一侧流失;第一排水沟和第二排水沟可以大部分的降水引走,来减小下渗;挡水层可以将下渗的水流留在碎石层上,通过排水管朝支撑护坡外壁排出,从而减少因下渗的水分带走填充料的可能,不易引起塌方或沉降;
26.2.通过设置在支撑护坡和陡坡壁间的挡水层来减少水分从支撑护坡一侧渗透进去,碎石层上的积水通过陡坡壁和支撑护坡的间隙下渗;
27.3.通过设置加固锚杆来加强支撑护坡和陡坡壁的连接。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30.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31.图4是图1中c处的放大图;
32.图5是相关技术的陡坡道路的断面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面层;2、碎石层;3、挡水层;4、灰土夯土层;5、素土夯实层;6、第一排水沟;7、第二排水沟;8、进水孔;9、排水管;10、挡土墙;11、支撑护坡;12、凸沿;13、陡坡壁;14、注浆锚杆;15、出水孔道;16、混凝土层;17、连接槽;18、路肩;19、钻头;20、中空螺杆;21、抵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
36.实施例:
37.参照图1,陡坡道路的稳固结构包括一侧的陡坡壁13,及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道路面层1、碎石层2、挡水层3、灰土夯土层4和素土夯实层5,道路面层1一侧设置有混凝土浇注的、沿着道路面层1长度延伸方向进行延伸的第一排水沟6,另一侧设置有混凝土浇注的、沿着道路面层1长度延伸方向进行延伸的第二排水沟7,通过第一排水沟6和第二排水沟7将部分的降水排走,减小下渗的水量。
38.参照图1,第一排水沟6远离道路面层1的一侧连接有挡土墙10,陡坡壁13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护坡11,挡土墙10可以起到阻挡道路一侧的山坡的土基下滑对道路造成影响,支撑护坡11为混凝土浇注而成,通过支撑护坡11减小道路下方的包括碎石层2、灰土夯土层4和素土夯实层5等填充层的填充料从陡坡壁13一侧流失,从而减小塌方,沉降等事故发生的可能。
39.参照图1和图2,挡水层3可以将大多数下渗的水分积聚在碎石层2内,挡水层3上方沿道路延伸方向均匀设置有排水管9,排水管9朝靠近陡坡壁13的一侧略微倾斜向下设置,排水管9表面上均匀排布有进水孔8,通过进水孔8将被挡水层3隔留在碎石层2上的水分通过排水管9排出。
40.参照图2和图3,排水管9一端闭合且和第一排水沟6底座浇注固定连接,排水管9另一侧和支撑护坡11浇注固定连接,排水管9远离第一排水沟6的一端设有出水口且穿出支撑护坡11,可以用于排水。
41.参照图1和图4,支撑护坡11和陡坡壁13之间也连接有挡水层3,通过挡水层3可以减少从支撑护坡11渗透的水分进入填充层,且碎石层2上的积水若从支撑护坡11和挡水层3间的间隙下渗也不易进入到下方的填充层内。支撑护坡11远离道路面层1的一侧、朝向陡坡壁13的表面上一体设置有凸沿12,凸沿12朝远离支撑护坡11的一侧向上倾斜,陡坡壁13上设置有用于和凸沿12卡接的连接槽17,当支撑护坡11浇注时,混凝土填充连接槽17形成凸沿12并和连接槽17固定连接,起到加固的作用,支撑护坡11于凸沿12上方开设有朝远离陡坡壁13一侧倾斜向下的出水孔道15。当由支撑护坡11渗透的水分和从支撑护坡11和挡水层3间的间隙下渗的水流通过凸沿12聚集通过出水孔道15排出,减少进入下方填料层的水分。
42.参照图1和图4,支撑护坡11于远离道路面层1的表面的下侧、贯穿设置有用于连接支撑护坡11和素土夯实层5的注浆锚杆14,注浆锚杆14包括前端的钻头19和中空螺杆20,中空螺杆20中部设置有通孔及设置在侧壁上和通孔连通的开口,钻头19直径大于中空螺杆20的直径,通过向注浆锚杆14中部浇注混凝土,使得混凝土通过中空螺杆20在素土夯实层5向外扩张,当混凝土凝固后,中空螺杆20外部环绕一层混凝土层16,可以起到较好的加固支撑护坡11和素土夯实层5的作用,注浆锚杆14于支撑护坡11的一侧螺接有抵接板21,通过转动抵接板21可以抵紧支撑护坡11、或者通过在抵接板21远离支撑护坡11的一侧螺接螺母来抵紧支撑护坡11。
43.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陡坡道路的稳固架构的实施原理为:当较大的降雨之后,雨水落在道路面层1上,部分的水流顺着第一排水沟6和第二排水沟7排出,部分水流向下渗透,
当到达挡水层3后,水流不易不再往下渗,留在了碎石层2上,通过进水孔8进入排水管9,沿着排水管9流出位于支撑护坡11外侧的排水管9开口;若雨水较大时部分的雨水打在支撑护坡11上并渗透进去,通过设置在陡坡壁13和支撑护坡11上的挡水层3来阻挡水分,水流在凸沿12处阻挡后通过出水孔道15排出。
44.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