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46514发布日期:2021-06-08 12:05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工程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2.公路大中修工程中路基下沉问题是导致公路交通运行受阻的重要原因.路基下沉造成公路整体平稳性下降,且容易造成车辆跳车问题,甚至影响行车安全。目前探究结果是,其下沉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即自然雨水侵蚀和冲刷以及人为方面的车辆超载破坏作用和施工隐患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在强化下沉路基的处理和维修工作的同时,加强路基下沉的预防,避免公路路基下沉问题的出现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财政支出的经济损失。
3.而现有的针对公路大中修工程路基下沉问题,对雨水侵蚀,车辆碾压与施工,三大路基下沉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路基换填,地表水侵蚀处理,地下水侵蚀处理等路基下沉处理方法,并总结加强边坡治理,预防雨水侵蚀,做好路政管理,禁止车辆超载,强化施工管控,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等路基下沉预防策略,通过分析和实践得出路基下沉预防性策略的应用不仅能避免下沉现象的产生,还可降低用于维修等方面的经济投入,故此需要对公路工程施工下沉进行修复,但是如何及时快速发现公路工程施工下沉问题,并进行计时修复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的修复方法均不理解,因为均是在路面已经出现下凹的情况下在修复,导致修复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及时发现路面下沉并快速修复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7.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8.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9.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10.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
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11.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12.进一步,在步骤s4中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的方法是:通过设置多个探测头,将探测头插入到终极下沉区域内并获取每一个探测头的探测数据,然后取中间值的方式获取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
13.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的混合物。
14.进一步,所述填充料还包括防渗透阻水材料。
15.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

6:1

3:1

2:3

4。
16.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小于半径r。
17.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2:1:3。
18.进一步,所述的红外探测探测还可以是超声波探测。
19.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等于半径r。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快速查找到公路工程施工路面的下沉区域位置,同时由于通过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写下一个检测过程是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的方式最终保证检测地准确地更高,更能够快速查找到下沉位置,且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快速修复下沉位置,不用盲目查找下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4.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25.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26.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27.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28.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29.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30.进一步,在步骤s4中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的方法是:通过设置多个探测头,将探测头插入到终极下沉区域内并获取每一个探测头的探测数据,然后取中间值的方式获取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
31.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的混合物。
32.进一步,所述填充料还包括防渗透阻水材料。
33.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

6:1

3:1

2:3

4。
34.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小于半径r。
35.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2:1:3。
36.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快速查找到公路工程施工路面的下沉区域位置,同时由于通过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写下一个检测过程是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的方式最终保证检测地准确地更高,更能够快速查找到下沉位置,且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快速修复下沉位置,不用盲目查找下沉位置。
37.实施例2:
38.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9.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40.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41.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42.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43.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44.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45.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的混合物。
46.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5:1.5:1.5:3.5。
47.实施例3:
48.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9.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
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50.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51.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52.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53.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54.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55.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水以及防渗透阻水材料的混合物。
56.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水以及防渗透阻水材料比例为6:3:1.5:4:0.5。
57.进一步,所述的红外探测探测还可以是超声波探测。
58.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等于半径r。
59.实施例4:
60.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1.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62.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63.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64.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65.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66.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67.进一步,在步骤s4中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的方法是:通过设置多个探测头,将探测头插入到终极下沉区域内并获取每一个探测头的探测数据,然后取中间值的方式获取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
68.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的混合物。
69.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5:1:1:3。
70.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小于半径r。
71.进一步,所述的红外探测探测还可以是超声波探测。
72.实施例5:
73.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公路工程施工下沉修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74.s1、以检测起始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构成圆形检测区域,并利用路面平面检测设备探测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情况构建路面凹凸曲线并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实时检测地圆形检测区域的路面凹凸曲线大于预设的路面平面基准参考曲线时,判断为初级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3;否则进入步骤s2;
75.s2、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一个点o作为下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并以r为半径构成新的圆形检测区域,继续检测;
76.s3、利用红外探测探测标记的初级下沉区域内下方是否有空的或下沉的情况,若有,判断为终极下沉区域,并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步骤s4,若无,返回步骤s2;
77.s4、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78.s5、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并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行对比,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大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直接撬开路面并进行填充空洞或下沉区域,若获取路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小于预设的下沉或空洞阀值;进入下一步;
79.s6、通过在终极下沉区域内钻孔并到达路面下沉或空洞位置,然后通过灌注填充料方式进行填充,直至路面无凹凸即可,以完成对地面下沉或空洞的修复。
80.进一步,在步骤s4中通过深度插入终极下沉区域内并判断路面下沉或空洞的位置及大小的方法是:通过设置多个探测头,将探测头插入到终极下沉区域内并获取每一个探测头的探测数据,然后取中间值的方式获取面下沉或空洞的大小。
81.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填充料是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的混合物。
82.进一步,所述沙石、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矿料以及水比例为6:3:2:4。
83.进一步,所述的红外探测探测还可以是超声波探测。
84.进一步,在步骤s2中取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周上的点o的位置时,点o到上一个圆形检测区域的圆心距离等于半径r。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