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及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85634发布日期:2021-08-17 13:3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及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路面改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及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与交通量的日益增加,我国有不少公路需要进行道路拓宽。道路拓宽可以更加方便人民出行,减缓交通压力,但是现有道路拓宽的施工技术经常采用开挖台阶进行新旧道路衔接。

相关技术可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10501932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道路拓宽的路基结构,包括新道路层、填筑材料层、碎石垫层、混凝土挡土墙、原路基边坡,原路基边坡修整为台阶状,混凝土挡土墙设置在台阶状路基边坡的倒数第n台阶,台阶状路基边坡的倒数第n-1台阶的台面为斜面,台阶状路基边坡底层表面铺设碎石垫层,碎石垫层的上部依次为填筑材料层、新道路层,填筑材料层由水泥、硅灰粉、硅藻土、膨胀珍珠岩、水、减水剂、胶粉、植物纤维、发泡剂和微沫剂制成。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传统开挖台阶实现新旧道路衔接的方式会降低拼宽基层与旧路的连接性,导致改扩建后路面的受力不均,出现路面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拼宽基层与旧路的连接性,确保改扩建后路面的整体受力,减小路面的不均匀沉降,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及施工工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包括旧道路和新道路,所述旧道路和新道路上共同铺设有沥青面层,所述新道路包括与旧道路路面平齐的拼宽基层,所述拼宽基层的下方浇筑有混凝土枕梁,所述混凝土枕梁延伸至旧道路路面结构层下方,所述旧道路纵向侧边设有植筋,所述植筋横向延伸至拼宽基层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新旧道路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与传统开挖台阶的方法相比,提高了拼宽基层与旧路的连接性,确保了改扩建后路面的整体受力,减小了路面的不均匀沉降。

可选的,所述混凝土枕梁上铺设有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可直接铺贴在水泥混凝土上,无需钢钉锚固,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锚固式玻璃纤维格栅在铺设过程中锚固质量难控制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新道路和旧道路两者与沥青面层之间加铺有应力吸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铺应力吸收层可吸收较低层水平位移引起的高应力,防止低裂纹尖端延伸到沥青混凝土面层,降低了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

可选的,所述植筋置于拼宽基层端设有加固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钩的设置能够增大拼宽基层与植筋的接触面,以使植筋对拼宽基层的稳固效果更加充分。

可选的,所述加固钩与植筋连接处设为弯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弧设置的连接处能够削弱加固钩与植筋的棱角,从而使得拼宽基层与加固钩接触更加充分,减少空隙的存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施工工法,应用于上述的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施工工法,包括:

s1,旧道路两侧开挖基坑;

s2,向新旧道路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

s3,混凝土枕梁上铺设有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

s4,浇筑拼宽基层并与旧道路纵向侧边植筋连接;

s5,加铺应力吸收层;

s6,新旧道路上共同铺设沥青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新旧道路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与传统开挖台阶的方法相比,提高了拼宽基层与旧路的连接性,确保了改扩建后路面的整体受力,减小了路面的不均匀沉降。

可选的,在s1之后包括: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对新旧路基结合部进行强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对新旧路基结合部进行强夯,排除土孔隙中的气体和水分加速土体的固结,提高了路基的承载力及稳定性。

可选的,在s5中包括:所述应力吸收层为ar-sami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新旧道路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与传统开挖台阶的方法相比,提高了拼宽基层与旧路的连接性,确保了改扩建后路面的整体受力,减小了路面的不均匀沉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工工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旧道路;2、枕梁;3、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4、拼宽基层;5、应力吸收层;6、沥青面层;7、植筋;71、加固钩;72、弯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

实施例1

参照图1,基于旧道路路面的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包括旧道路1和新道路,旧道路1的旁侧开设有基坑,基坑纵向设置,由现场施工人员利用挖掘机实现挖坑。基坑在纵向位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以下,并横向延伸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下方。

基坑的底部浇筑有混凝土枕梁2,混凝土枕梁2填充基坑的底部空间。混凝土枕梁2上铺设有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3,采用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3,可直接铺贴在水泥混凝土上,无需钢钉锚固,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锚固式玻璃纤维格栅在铺设过程中锚固质量难控制的问题。

新道路包括拼宽基层4,拼宽基层4设为浇筑混凝土与混凝土枕梁2的上方,对基坑剩余空间完成填充,拼宽基层4的上平面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上平面平齐。旧道路1纵向侧边设有多根植筋7,多根植筋7沿纵向在旧道路1上排布,所有植筋7均横向延伸至拼宽基层4内,以使拼宽基层4在浇筑过程中能够直接与植筋7连接。在新旧道路1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2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7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

新道路和旧道路1两者的上平面上铺设有应力吸收层5,应立吸收层为ar-sami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5。加铺应力吸收层5可吸收较低层水平位移引起的高应力,防止低裂纹尖端延伸到沥青混凝土面层,降低了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应力吸收层5上方铺设沥青面层6,完成新旧道路1的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新旧道路1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2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7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与传统开挖台阶的方法相比,提高了拼宽基层4与旧路的连接性,确保了改扩建后路面的整体受力,减小了路面的不均匀沉降。

实施例2

参照图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植筋7的结构不同,实施例2中每根植筋7在靠近拼宽基层4的一端均焊接有加固钩71,焊接节点在浇筑拼宽基层4之前,加固钩71均竖直向下弯折设置。加固钩71的设置能够增大拼宽基层4与植筋7的接触面,以使植筋7对拼宽基层4的稳固效果更加充分。

加固钩71与植筋7连接处设为弯弧72。弯弧72设置的连接处能够削弱加固钩71与植筋7的棱角,从而使得拼宽基层4与加固钩71接触更加充分,减少空隙的存在。

基于上述组合式拼宽改造基层,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施工工法。参照图3,施工工法包括:

s1,旧道路1两侧开挖基坑。

其中,基坑纵向设置,由现场施工人员利用挖掘机实现挖坑。基坑在纵向位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以下,并横向延伸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下方。

进一步地,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对新旧路基结合部进行强夯,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对新旧路基结合部进行强夯,排除土孔隙中的气体和水分加速土体的固结,提高了路基的承载力及稳定性。

s2,向新旧道路1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2。

其中,混凝土枕梁2填充基坑的底部空间。

s3,混凝土枕梁2上铺设有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3。

其中,采用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3,可直接铺贴在水泥混凝土上,无需钢钉锚固,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锚固式玻璃纤维格栅在铺设过程中锚固质量难控制的问题

s4,浇筑拼宽基层4并与旧道路1纵向侧边植筋7连接。

其中,拼宽基层4设为浇筑混凝土与混凝土枕梁2的上方,对基坑剩余空间完成填充,拼宽基层4的上平面与旧道路1的路面结构层上平面平齐。进一步的,旧道路1纵向侧边设有多根植筋7,多根植筋7沿纵向在旧道路1上排布,所有植筋7均横向延伸至拼宽基层4内,以使拼宽基层4在浇筑过程中能够直接与植筋7连接。在新旧道路1纵向连接部位路面结构层以下浇筑混凝土枕梁2结合旧路纵向侧边植筋7的方式,起到了“上拉下垫”的作用。

s5,加铺应力吸收层5。

其中,应力吸收层5为ar-sami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5。加铺应力吸收层5可吸收较低层水平位移引起的高应力,防止低裂纹尖端延伸到沥青混凝土面层,降低了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

s6,新旧道路1上共同铺设沥青面层6。

具体地,应力吸收层5上方铺设沥青面层6,完成新旧道路1的结合。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