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扫地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扫地车的边刷结构。
背景技术:2.现有扫地车上一般安装具有边刷结构,目的是通过边刷的卷动作用,从而将地面上的垃圾向两组边刷的中部集聚,并统一收集进扫地车的垃圾仓内。由于扫地车的边刷结构的边刷组件经常容易因碰撞到墙壁、台阶、路牙等障碍物而出现碰撞损坏状况,现有技术中通常对边刷组件增设保护结构,以免边刷组件碰撞损坏。
3.现有技术中对边刷组件所设置的保护结构可以在当边刷组件受到撞击后,使得边刷组件朝某一方向转动或移动以减小撞击力,但边刷组件无法及时复位至初始位置,且边刷组件仅能够朝该设定方向转动或移动,并不适用于狭窄路段或复杂环境中对边刷组件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扫地车的边刷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边刷结构易碰撞损坏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扫地车的边刷结构,包括:
6.主轴,用于将所述边刷结构连接于所述扫地车;
7.边刷组件,所述主轴和所述边刷组件之间依次通过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防撞组件与所述第一防撞组件相对转动地设置,且所述边刷组件能相对于所述第一防撞组件在多个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而发生倾斜,所述第一防撞组件和所述第二防撞组件分别包括第一回弹机构和第二回弹机构,所述边刷组件受力时,所述第一回弹机构能够作用于所述主轴而蓄能以用于使所述第一防撞组件复位,所述第二回弹机构能够作用于所述边刷组件而蓄能以用于使所述边刷组件复位。
8.上述方案的扫地车的边刷结构,通过在主轴和边刷组件之间设置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使得边刷组件在受到前方或侧方撞击时,能够朝着多个方向转动,增加对边刷组件在更多方向上的保护,还在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回弹机构和第二回弹机构,使得边刷组件在受力转动后,能够在外力消失后回弹至初始位置,以更便于后续操作控制。上述方案中的扫地车边刷结构不仅能够使边刷组件实现多个方向转动,还能够使边刷组件及时回复初始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对边刷组件所设置的保护结构,其应用范围更广泛,能够适用于更加复杂的环境,且边刷组件受力转动后及时回弹不影响后续操作控制。
9.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撞组件包括:
11.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主轴;
12.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通过第一连接轴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底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底座和所述旋转支架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柱和弧形槽,所述限位柱和所述弧形槽分别设置于所述旋转底座和所述旋转支架,所述限位柱和所述弧形槽滑动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弹机构包括弹性件和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连接于所述主轴,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相对于所述主轴可移动设置的调节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调节件。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座、调节螺杆和螺母,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所述主轴,所述调节螺杆贯穿所述固定座,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件,所述螺母和所述弹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两侧。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件包括第一转轴螺杆、第一螺母和隔套,所述旋转底座和所述旋转支架均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螺杆相适配的通孔,所述第一转轴螺杆和所述第一螺母配合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底座和所述旋转支架,所述隔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螺杆外部且位于所述旋转支架的通孔和所述第一转轴螺杆之间。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撞组件包括第二连接轴件和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件连接于所述旋转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能相对于所述旋转支架在多个方向上活动而发生倾斜,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边刷组件。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旋转支架与所述连接支架中的一者形成两个将另一者夹设的翻边。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轴件包括第二转轴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旋转支架均设有用于所述第二转轴螺杆穿过的贯穿孔,所述第二转轴螺杆配合所述第二螺母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旋转支架,所述第二转轴螺杆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旋转支架的贯穿孔中至少一个间隙配合。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弹机构为压簧,所述压簧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螺杆外,且所述压簧位于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或者所述压簧位于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的扫地车的边刷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的扫地车的边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的结构爆炸图;
26.图4为图2的俯视图;
27.图5为图4的a
‑
a剖面图。
28.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弹性件1311未与调节机构1312完成安装。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边刷结构;110、主轴;120、边刷组件;121、毛刷;122、边刷安装座;123、旋转电机;130、第一防撞组件;131、第一回弹机构;1311、弹性件;1312、调节机构;1313、固定座;1314、调节螺杆;1315、螺母;132、旋转底座;133、旋转支架;134、第一连接轴件;1341、第一转轴螺杆;1342、第一螺母;1343、隔套;135、限位机构;1351、限位柱;1352、弧形槽;140、第二防撞组件;141、第二回弹机构;142、第二连接轴件;1421、第二转轴螺杆;1422、第二螺母;143、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33.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扫地车的边刷结构100,包括:主轴110和至少一个边刷组件120。主轴110用于将边刷结构100连接于扫地车。主轴110和边刷组件120之间依次通过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连接。其中,第二防撞组件140通过第一防撞组件130能够相对主轴110转动。边刷组件120通过第二防撞组件140能够相对第一防撞组件130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使边刷组件120相对于第一防撞组件130发生在多个方向上的倾斜。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分别包括第一回弹机构131和第二回弹机构141。第一回弹机构131能够作用于主轴110而蓄能以用于使第一防撞组件130复位。第二回弹机构141能够作用于边刷组件120而蓄能以用于使边刷组件120复位。通过上述的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边刷组件120受外力时能够相对于主轴110在多方向上转动或倾斜,且在外力消失后回弹至初始位置。
34.主轴110连接于扫地车。边刷结构100连接于主轴110,从而实现主轴110将边刷结构100和扫地车连接。主轴110和扫地车之间的连接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为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
35.边刷组件12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通常地,如图1所示,边刷组件1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边刷组件120分别设置于主轴110的两端且位于主轴110的同侧,并呈对称设置。
36.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连接于主轴110和边刷组件120之间,其连接顺序依次为主轴110、第一防撞组件130、第二防撞组件140和边刷组件120。第一防撞组件130的作用在于使得第二防撞组件140及边刷组件120能够相对主轴110转动。第二防撞组件140的作用在于使得边刷组件120能够相对第一防撞组件130倾斜。通过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依次连接的方式实现边刷组件120能够相对主轴110多方向转动或倾斜。
37.第一防撞组件130包括第一回弹机构131。第一回弹机构131能作用于主轴110上而蓄能,其作用在于当第二防撞组件140及边刷组件120相对主轴110转动时,能够产生与第二防撞组件140及边刷组件120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驱动第二防撞组件140及边刷组件120回弹至初始位置。
38.第二防撞组件140包括第二回弹机构141。第二回弹机构141能作用边刷组件120上而蓄能,其作用在于当边刷组件120相对第一防撞组件130转动或移动时,能够产生与边刷组件120转动或移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驱动边刷组件120回弹至初始位置。
39.上述方案的扫地车的边刷结构100,通过在主轴110和边刷组件120之间设置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使得边刷组件120在受到前方或侧方撞击时,能够朝着多个方向转动或倾斜,增加对边刷组件120在更多方向上的保护。还在第一防撞组件130和第二防撞组件140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回弹机构131和第二回弹机构141,使得边刷组件120在受力转动或倾斜后,能够在外力消失后回弹至初始位置,以更便于后续操作控制。上述方案中的扫地车边刷结构100不仅能够使边刷组件120实现多个方向转动,还能够使边刷组件120及时回复初始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对边刷组件120所设置的保护结构,其应用范围更广泛,能够适用于更加复杂的环境,且边刷组件120受力转动后及时回弹不影响后续操作控制。
40.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一防撞组件130包括: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其中,旋转底座132固定连接于主轴110。旋转支架133通过第一连接轴件134转动连接于旋转底座132,使得旋转支架133能够绕第一连接轴件134相对旋转底座132转动。
41.可以理解的是,旋转底座132固定连接于主轴110,是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旋转底座132相对主轴110位置固定,不产生位移,并不限定于旋转底座132和主轴110连接为一体,两者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等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旋转底座132和主轴110连接位置的强度,旋转底座132和主轴110采用焊接连接。
42.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一连接轴件134竖直设置,使得旋转支架133能够绕第一连接轴件134相对旋转底座132转动,且旋转支架133在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内转动。
4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一连接轴件134的轴向与主轴110的轴向垂直。旋转支架133在与第一连接轴件134的轴向相垂直的平面内转动。
44.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135。限位机构135包括限位柱1351和弧形槽1352,限位柱1351和弧形槽1352分别设置于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限位柱1351和弧形槽1352滑动配合。
45.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1351固定连接于旋转底座132,弧形槽1352开设在旋转支架133,限位柱1351的轴向与第一连接轴件134的轴向平行。弧形槽1352贯穿开设于旋转支架133的与旋转底座132所接触的平面,限位柱1351插入弧形槽1352内并与弧形槽1352滑动配合,且弧形槽1352的圆心与旋转支架133旋转轴心一致,以实现当旋转支架133旋转时限位柱1351在弧形槽1352内滑动。
46.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一回弹机构131包括弹性件1311和调节机构1312,调节机构1312连接于主轴110,调节机构1312包括相对于主轴110可移动设置的调节件,弹性件1311的一端连接于旋转支架133,另一端连接于调节件(图中未显示连接状态)。
47.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311连接于旋转支架133和调节件之间。其中调节机构1312和调节件的位置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主轴110固定,旋转支架133在绕第一连接轴件134相对
旋转底座132旋转时,旋转支架133近主轴110的一端将相对调节机构1312产生位移。在弹性件1311的安装过程中,调节件相对主轴110的位置可以移动,以根据弹性件1311的弹性调整设置调节件的长度。
48.请参阅图3和图4,在旋转支架133位于初始位置时,旋转支架133受到弹性件1311的拉力,并与限位机构135配合,使得旋转支架133以受到一定的预紧力的状态保持在初始位置。具体地,当旋转支架133位于初始位置时,旋转支架133受到弹性件1311的拉力,使旋转支架133有朝着弹性件1311的拉力方向旋转的趋势。此时的限位柱1351和弧形槽1352的位置如图4所示,限位柱1351位于弧形槽1352内且位于弧形槽1352的与旋转支架133的旋转趋势相反的一端,以利用限位柱1351和弧形槽1352之间的作用力抵消弹性件1311对旋转支架133的拉力,进而实现旋转支架133以受到一定的预紧力的状态保持初始位置。
49.请参阅图3和图4,此时限位柱1351在弧形槽1352的内部仅能够沿弧形槽1352在弹性件1311的拉力方向移动,因此,旋转支架133仅能够朝着弹性件1311的拉力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当边刷组件120受力并带动旋转支架133在绕第一连接轴件134逆时针旋转时,旋转支架133近主轴110的一端与调节机构1312之间的距离变远,弹性件1311被拉长,旋转支架133近主轴110的一端受到弹性件1311的拉力,并带动旋转支架133绕第一连接轴件134顺时针旋转,以实现将边刷组件120回弹复位的效果。
50.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设置方式中,调节机构1312包括固定座1313、调节螺杆1314和螺母1315。固定座1313固定连接于主轴110。调节螺杆1314贯穿固定座1313,且一端与螺母1315螺纹连接,另一端连接弹性件1311。螺母1315和弹性件1311分别设置于固定座1313的两侧。
51.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机构1312的作用在于可以根据弹性件1311的弹性调整设置调节螺杆1314和旋转支架133的距离。例如在长期使用后,随着弹性件1311长期处于拉伸状态可能会造成弹性下降,且不足以给旋转支架133在初始位置时提供足够的预紧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机构1312调节螺杆1314和旋转支架133的距离以适应弹性件1311的弹力变化。在使用过程中,除非弹性件1311的弹性发生变化,调节机构1312通常与主轴110相对固定设置。
52.具体来说,在安装过程中,边刷组件120位于初始位置,可以通过调节螺母1315和调节螺杆1314的相对位置来调节调节螺杆1314和旋转支架133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当旋转支架133受到的弹性件1311的拉力过大,可以调节调节螺杆1314的位置使得调节螺杆1314和旋转支架133的距离变小;当旋转支架133受到的弹性件1311的拉力过小,可以调节调节螺杆1314的位置使得调节螺杆1314和旋转支架133的距离变大。
53.请参阅图3至图4,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一连接轴件134包括第一转轴螺杆1341、第一螺母1342和隔套1343。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均设有与第一转轴螺杆1341相适配的通孔。第一转轴螺杆1341和第一螺母1342配合转动连接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隔套1343套设在第一转轴螺杆1341外部且位于旋转支架133的通孔和第一转轴螺杆1341之间。
54.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一转轴螺杆1341和第一螺母1342配合连接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后,第一转轴螺杆1341和第一螺母1342相对旋转底座132位置固定,旋转支架133能够绕第一转轴螺杆1341相对旋转底座132转动。
55.可以理解的是,隔套1343的作用在于保护旋转支架133和第一转轴螺杆1341,避免旋转支架133和第一转轴螺杆1341多次转动摩擦导致损坏。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可以将隔套1343和旋转支架133的通孔连接,使得隔套1343和旋转支架133同步转动,在旋转支架133和第一转轴螺杆1341多次转动摩擦损坏后,只需要更换隔套1343和第一转轴螺杆1341即可,能够减少维修维护成本。
56.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中,为了防止第一连接轴件134在使用过程中松动,第一转轴螺杆1341的外部还套设有两个垫片,其中一个垫片设置于旋转底座132和旋转支架133之间,另一个设置于第一螺母1342和旋转底座132之间。
57.请参阅图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边刷组件120包括毛刷121、边刷安装座122和旋转电机123。旋转电机123安装于边刷安装座122,毛刷121和旋转电机123相连并由旋转电机123驱动旋转。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电机123和毛刷121分别连接于边刷安装座122的两端。边刷安装座122的下方安装有毛刷121,边刷安装座122的上方安装有旋转电机123。旋转电机123和毛刷121之间还设置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贯穿边刷安装座122,能够传动旋转电机123的旋转带动毛刷121转动。
58.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二防撞组件140包括第二连接轴件142和连接支架143。连接支架143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件142可相对于旋转支架133在一定范围内多方向倾斜活动地连接于旋转支架133,使得连接支架143能够绕第二连接轴件142多方向倾斜,连接支架1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边刷组件120。
59.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支架133呈台阶状结构,旋转支架133与旋转底座132连接的一端、旋转支架133与连接支架143连接的一端并不位于同一平面,其作用在于避免第二连接轴件142对毛刷121的旋转产生干涉。
60.请参阅图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旋转支架133与连接支架143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朝向连接支架143的两个相对的翻边,两个翻边将连接支架143夹在中间,以实现对连接支架143摆动范围的限制。以图5的设置方式为例,连接支架143位于旋转支架133的下方,旋转支架133的翻边朝向下方,以在连接支架143的旋转平面内利用翻边对连接支架143进行限位。作为另一种设置方式中,连接支架143可以设置于旋转支架133的上方,此时,旋转支架133的翻边朝向上方,以在连接支架143的旋转平面内利用翻边对连接支架143进行限位。应当理解,翻边也可以设置在连接支架143上,即换言之,翻边可以设置在旋转支架133与连接支架143的任一者上而对另一者形成夹持限位。
61.应当理解,此处介绍的翻边和下文介绍的位于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均对连接支架143的倾斜活动形成限位。
62.请参阅图3,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二连接轴件142包括第二转轴螺杆1421和第二螺母1422。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均设有用于使第二转轴螺杆1421穿过的贯穿孔。第二转轴螺杆1421配合第二螺母1422可多方向倾斜地连接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
6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转轴螺杆1421依次穿过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并连接第二螺母1422,或者第二转轴螺杆1421依次穿过旋转支架133和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再连接第二螺母1422,使得连接支架143可以沿第二转轴螺杆1421相对旋转支架133多方向地倾斜。
64.请参阅图5,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中至少一个间隙配合。具体地,第二转轴螺杆1421可以与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间隙配合,或者,第二转轴螺杆1421可以与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间隙配合,或者,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均为间隙配合。
65.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间隙配合,当连接支架143受力时,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将沿着第二转轴螺杆1421滑动。由于连接支架143的受力存在倾斜角度,且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与第二转轴螺杆1421间隙配合,连接支架143将会相对第二转轴螺杆1421产生倾斜。同样地,当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间隙配合时,当连接支架143受力时,连接支架143将带动第二转轴螺杆1421在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内倾斜。
66.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均为间隙配合时,连接支架143相对旋转支架133的可倾斜角度更多。连接支架143相对旋转支架133的倾斜角度与贯穿孔和第二转轴螺杆1421之间的间隙大小相关。贯穿孔和第二转轴螺杆1421之间的间隙越大,第二转轴螺杆1421在贯穿孔内的可倾斜角度越多,连接支架143相对旋转支架133的倾斜角度也就越多。
67.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转轴螺杆1421与连接支架143和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均为间隙配合的方案。当边刷组件120受力,边刷组件120将会带动连接支架143相对旋转支架133转动或上下移动,由于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的孔径大于第二转轴螺杆1421的直径,连接支架143将带动第二转轴螺杆1421在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内倾斜,而且由于连接支架143的贯穿孔的孔径也大于第二转轴螺杆1421的直径,那么连接支架143将会沿着倾斜的第二转轴螺杆1421移动,从而实现边刷组件120相对于旋转支架133多方向移动。
68.请参阅图5,在一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第二回弹机构141为压簧。压簧套设在第二转轴螺杆1421外,且压簧位于第二螺母1422与连接支架143或旋转支架133之间。具体来说,当连接支架143连接于旋转支架133的上方,压簧位于第二螺母1422和旋转支架133之间,或者,如图5所示,连接支架143连接于旋转支架133的下方,压簧位于第二螺母1422和连接支架143之间。
69.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支架143沿着倾斜的第二转轴螺杆1421移动、或者连接支架143未沿着倾斜的第二转轴螺杆1421移动但第二转轴螺杆1421在旋转支架133的贯穿孔内倾斜,连接支架143均会产生对压簧产生朝压缩压簧方向的压力,在压簧的弹力作用下,连接支架143将会回弹至初始位置。
7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7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
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