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7657发布日期:2021-12-08 13:51阅读:10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制作方法
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t梁浇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


背景技术:

2.现代高速公路装配式桥梁施工中,上部结构形式常用预制t梁。当桥在曲线上时,t梁的翼缘横坡就需要随着曲线进行超高变化,且曲线内外侧的梁长也不一样。传统的t梁在预制时一般通过调节与t梁侧模连成一体的翼缘板的底模坡度,来解决t梁翼缘横坡需要随桥面横坡变化的问题。对端头模板随横坡变化一般有两种应对措施,一种是临时加工适应翼缘板横坡变化的端头木模,将端头木模卡在两侧模板之间,这种临时端头木模的缺点是:只要t梁翼缘横坡变化,就需要重新加工端头模板,费时费力,且不好固定。另一种是加工出足够大的端头模板,固定在t梁的端头处,不论翼缘板底模的横坡如何变化,都能包括在所述端头模板的范围内,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t梁封锚区内凹,封锚区上部前挑的情况,且很难适应梁长变化的情况。这两种方法不仅打出来的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在大规模t梁预制时更是费时费力,很不可取。
3.另外,对于曲线桥t梁梁长的调节一般都是在预应力钢束的直线段进行。但这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曲线桥t梁梁长的变化一般都不是整模数的;另一方面受模板加工精度的限制,对于几公分左右的梁长变化难以在大块的钢模上实现,否则就得不惜成本,针对不同梁长加工不长度的模板,这在经济上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一般都是通过加工不同尺寸的侧模板调节块,然后将调节块插入到t梁预应力钢束的直线段来实现梁长的调节。这种做法的缺点是需要加工大量的调节块,做不到调节块的重复利用,且对于梁长变化不大时,很难加工出准确尺寸的调节块,不仅浪费材料,调节方式也不够灵活有效。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能够根据t梁翼缘横坡角度灵活调节,且能够对t梁的长度变化进行微调的端头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该端头模板采用模块化设计,且可以根据t梁翼缘横坡角度进行调节,方便施工。另外对于t梁梁长的变化进行微调,能够大大节约模板安装工时以及降低模板生产成本。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该端头模板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其中,所述第一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模板上部,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接触面光滑;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设置在侧模之间,所述侧模上固定有立柱,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立柱进行位置固定;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侧模进行位置固定,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用于组成t梁模板的端模。
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模板包括:支架、转动板、转动轴和转动轴承,其中,所述转动轴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通孔内,所述转动轴固定在所述转动板上,所述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动轴承,用于使所述转动板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上还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与所述转动板位于同一侧,用于对所述转动板的转动进行限位。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上具有限位槽,所述转动板下部具有半圆形延伸部,所述半圆形延伸部与所述限位槽配合。
1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板上具有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其中,所述第一肋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动板上,用于加强所述转动板的横向结构强度;所述第二肋板与所述第一肋板垂直设置,且延伸出所述转动板之上,用于通过第一花篮螺栓连接所述立柱,对所述转动板进行位置固定。
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模板包括:框架、对拉螺栓、第三肋板、第四肋板、狭长开孔和预应力钢束预留孔,其中,所述狭长开孔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用于使所述对拉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侧模;所述第三肋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的顶部,用于强化所述框架顶部的结构强度;所述第四肋板横向设置在所述框架内部,用于强化所述框架的结构强度;所述框架贴近t梁一侧设置有所述预应力钢束预留孔,用于穿过预应力钢束。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肋板上具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用于搬运所述第二模板时进行吊装使用。
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贴近t梁一侧为折面,用于使所述预应力钢束与所述折面垂直。
1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具有以下益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端头模板,该端头模板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端头模板整体分为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两部分。第一模板能够根据t梁翼缘横坡角度变化进行调角度节,使用更加的灵活。另外,根据t梁梁长的变化,该端头模板能够在两侧模之间进行短距离微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梁长微调的问题。该端头模板克服了需要反复加工端头模板以适应梁长及横坡变化的问题,又能保证封锚段的厚度,且不易漏浆,t梁端头线型顺畅,整体性好,实现了材料的反复利用,提高了施工效率。
15.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16.下面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总装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a

a处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支架的结构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b

b处的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转动板的结构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c

c处的剖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第二模板的结构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第一模板、2

第二模板、3

侧模、4

立柱、5

第一花篮螺栓、6

第二花篮螺栓、7

连接梁;
[0027]
11

支架、12

转动板、13

转动轴、14

转动轴承、15

限位板、16

第一肋板、17

第二肋板、21

盒体、22

对拉螺栓、23

第三肋板、24

第四肋板、25

狭长开孔、26

预应力钢束预留孔、27

吊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0029]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技术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0030]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结构图。该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端头模板包括: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其中,第一模板1设置在第二模板2上部,第一模板1与第二模板2接触面光滑。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第一模板1与第二模板2之间滑动接触。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t梁端头模板的总装结构图。图中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设置在侧模3之间,侧模3侧边上固定有立柱4,第一模板1与立柱4进行位置固定。第二模板2与侧模3进行位置固定,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用于组成t梁模板的端模。本实施例中,立柱4是通过连接梁7固定连接到侧模3上的,且第一模板1通过第一花篮螺栓5固定连接立柱4,立柱4上具有固定第一花篮螺栓5的固定孔。另外,如图1所示,立柱4与侧模3通过连接梁7连接,并在连接梁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花篮螺栓6,第二花篮螺栓6用于改变侧模3的翼缘板角度,便于用于制造不同翼缘板横坡的t梁。
[0031]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模板1包括:支架11、转动板12、转动轴13和转轴轴承14。其中,如图4所示,转动轴承14设置在支架11上的通孔内。如图7所示,转动轴13固定在转动板12上。转动轴13穿过转动轴承14,用于使转动板12相对于支架11转动。本实施例中,转动板12相对于支架11转动,是为了使该端头模板适应不同大小的t梁翼缘板的横坡角度,提高该端头模板的利用率以及提升t梁制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模板生产成本。
[0032]
如图5所示,第一模板1上还具有限位板15,限位板15固定在支架11上,与转动板12位于同一侧,用于对转动板12的转动进行限位。另外,限位板15上具有限位槽,转动板12下部具有半圆形延伸部,半圆形延伸部与限位槽配合。本实施例中该限位槽的槽内形状为半圆形,与转动板12半圆形延伸部紧密接触。转动轴13的位置是半圆形限位槽以及转动板12半圆延伸部的圆心。
[0033]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转动板12上具有第一肋板16和第二肋板17。其中,第一肋板16横向设置在转动板12上,用于加强转动板12的横向结构强度。第二肋板17与第一肋板16垂直设置在转动板12上,且第二肋板17延伸出转动板12之上,第二肋板17的延伸部分上具有固定孔,用于通过第一花篮螺栓5连接立柱4,对转动板12进行位置固定。为了保证第一花篮螺栓5固定的稳定性,连接第一花篮螺栓5的第二肋板17对称设置在转动板12上。
[0034]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模板2包括:盒体21、对拉螺栓22、第三肋板
23、第四肋板24、狭长开孔25和预应力钢束预留孔26。其中,如图3所示,狭长开孔25位于盒体21的两侧,狭长开孔25用于使对拉螺栓22固定连接侧模3。同样的,侧模3上也具有狭长开孔,且与盒体21上的狭长开孔25位置对应,能够保证盒体21在侧模3之间进行一定距离的位移,对t梁长度进行微调。通常的,t梁长度的调节是通过在t梁中预应力钢束直线段加装侧模调节块进行调节的。但是这种调节只是大致长度的调节,想要完全达到想要的t梁长度,则需要加装不同长度的调节块。调节块的生产以及加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灵活的做到t梁长度的微调。本实施例中端头模板的微调功能,则能够解决这种问题,且操作简单方便,大大降低调节块的生产成本以及施工难度。
[0035]
如图8所示,第三肋板23设置在盒体21的顶部,第三肋板23用于强化盒体21顶部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三肋板22上具有吊装孔27,吊装孔27用于搬运第二模板2时进行吊装使用。第四肋板24横向设置在盒体21内部,用于强化盒体21的结构强度。
[0036]
盒体21贴近t梁一侧设置有预应力钢束预留孔26,用于穿过预应力钢束。如图3所示,盒体21贴近t梁一侧为折面,该面用来安装锚具及预应力钢束张拉。预应力钢束与折面垂直,可以使预应力钢束达到最好的受力状态。
[0037]
使用时,设置预定数量的侧模,确定t梁的大致长度,并在t梁中预应力钢束直线段加装侧模调节块对t梁长度进行调节。然后将第二模板2设置在两侧模3之间,并微调第二模板2在侧模3之间的位置,使得t梁梁长达到设计长度。然后将对拉螺栓22安装在第二模板2以及侧模3上的狭长开孔25上,并用螺母将其固定,进而将第二模板2与侧模3进行固定。在固定之前,还需要将t梁的预应力钢束波纹管或胶棒在第二模板2的预应力钢束预留孔26中穿好。
[0038]
根据需要调整好t梁翼缘板的横坡之后,再进一步的,将支架11放置在第二模板2顶部,然后调整到合适位置。位置确定后,在第三肋板23与支架11之间的空隙放置合适材料进行填充,使支架11不能够向第三肋板23的方向移动。
[0039]
进一步的,将转动板12安装在支架11上,即转动板12上的转动轴13插入支架11上的转动轴承14内,使转动板12能够相对于支架11进行转动,且使转动板12与t梁翼缘板的钢模完全紧密贴合。一切确认无误后利用第一花篮螺栓5,将转动板12与立柱4进行固定连接。最后向t梁模具内浇筑,生产设计的t梁。
[00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