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8121发布日期:2022-01-12 07:05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园林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


背景技术:

2.扫雪机是一种常用的手推式园林工具,在冬季有效除雪同时更省时省力,特别是在一些高寒地区,有效利用扫雪机,可以大大降低人力以提高效率,广泛适用于园林、公路中的清障作业。
3.目前市场上的手推式园林工具为保证电动工具使用的便捷性,通常在电动工具一般通过行走动力系统为电动工具的行走装置提供行走动力,然而,目前的行走装置在行走稳定性不理想,特别是在遇到障碍物或者高低起伏大的地方,容易发生倾翻、颠覆等问题,继而导致扫雪机毁损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手推式园林工具,提高手推式园林工具行走的稳定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其包括:
7.机壳;
8.工作组件,连接于所述机壳;
9.动力组件,连接于工作组件;
10.供能组件,为所述动力组件供能;
11.控制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12.行走组件,固定所述机壳上,且所述行走组件包括:
13.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
14.车轮,连接在所述轮毂电机上;
15.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机壳上,且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输出轴。
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轮毂电机至少设有两个,且每个所述轮毂电机独立控制。
1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轮与所述机壳具有一定间隙,且所述间隙的范围为1~15mm。
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推式园林工具包括两个轮毂电机,两个所述轮毂电机分别设有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且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同轴设置。
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轮轴固定座,所述轮轴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机壳上,且所述轮轴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
2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支撑座和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的轴套,所述支撑座和所述轴套位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
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套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轴套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
2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固定在所述机壳的底壁上,所述第二平面固定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第一平面上。
2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连接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2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平面上。
2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支撑在所述轴套和所述机壳之间。
2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轴套和所述第一平面。
2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压板,且所述压板包覆所述轴套相对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2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固定在所述机壳上,且所述第三固定件将所述压板与所述轴套压合。
2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件朝向所述压板的一端为与所述压板适配的圆弧状。
3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推式园林工具为扫雪机。
3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推式园林工具,所述手推式园林工具通过独立控制每个轮毂电机的转速,实现整机的转向;通过设置固定部,有效地保证了整机行走的稳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推式园林工具,可提高手推式园林工具行走的稳定性。
32.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一种扫雪机立体结构图。
35.图2为一种扫雪机仰视图。
36.图3为一种滚雪组件结构图。
37.图4为一种抛雪组件结构图。
38.图5为一种局部扫雪机结构图。
39.图6为一种传动组件结构图。
40.图7为局部扫雪机立体结构图。
41.图8为一种机壳结构爆炸图。
42.图9为一种机壳内部仰视结构图。
43.图10为一种机壳内部结构图。
44.图11为一种挡板组件的安装结构图。
45.图12为一种挡板组件结构图。
46.图13为一种压线座结构图。
47.图14为一种压线盖结构图。
48.图15为扫雪机电气连接图。
49.图16为一种第一控制板组件结构图。
50.图17为一种第二控制板组件结构图。
51.图18为一种第二壳体结构图。
52.图19为一种第二散热片结构图。
53.图20为一种电路板底座结构图。
54.图21为一种压座结构图。
55.图22为一种固定座结构图。
56.图23为一种行走组件结构图。
57.图24为一种行走组件剖视图。
58.图25为一种轮轴固定座结构图。
59.图26为部分固定部结构图。
60.图27为一种支撑座结构图。
61.图28为一种压板机构图。
62.图29为一种第三固定件结构图。
63.图30为一种出雪方向调节组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5.请参阅图1至图3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推式园林工具,所述手推式园林工具例如为扫雪机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推式园林工具还可以是推草机等。扫雪机1主要包括滚雪组件10、抛雪组件20、动力组件30、供能组件40、行走组件50、控制组件60和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其中,滚雪组件10和抛雪组件20为扫雪机1的工作组件。滚雪组件10将地面的雪收集到滚雪腔内,并通过滚雪刀101将积雪绞入抛雪组件20内,抛雪组件20内的抛雪刀201通过旋转,将积雪从出雪筒700抛出。其中,动力组件30连接于滚雪组件10和抛雪组件20,用于驱动滚雪组件10内的滚雪刀101和抛雪组件20内的抛雪刀201转动;供能组件40电性连接于动力组件30、行走组件50和控制组件60,为扫雪机1内所有的电气元件供电;行走组件50电性连接于供能组件40和控制组件60,用于驱动扫雪机1的行走;控制组件60为扫雪机1的操作端;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用于调节出雪方向;扫雪机1还包括一机壳80,供能组
件40设置在机壳80上,行走组件50固定在机壳80两侧。
66.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壳100设置在扫雪机1的工作面的一端,且前壳100包括一弧面和两个侧面。弧面和两个侧面形成一滚雪腔,用于容纳滚雪刀101和滚雪刀101收集的积雪,且滚雪腔与抛雪腔连接,将收集到的雪从出雪筒700抛出。滚雪刀101设置在第一转轴301上,且滚雪刀101随着第一转轴301转动而转动,进而收集水平面上的积雪,使积雪进入抛雪筒200形成的抛雪腔内。
67.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滚雪刀101设置在第一转轴301上,第一转轴301设置在前壳100的滚雪腔中,且横向设置在两个侧面之间,第一转轴301优选与水平面平行。当转动第一转轴301时,其上设置的滚雪刀101随着第一转轴301转动而转动,进而收集地面上的积雪,使积雪进入前壳100的滚雪腔内。具体的,滚雪刀101由多个滚雪刀片组成,且滚雪刀片的数量至少为例如4个,每两个滚雪刀片交叉固定在第一转轴上301。
68.进一步的,请再参阅图1和图3所示,前壳100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照明灯105,第一照明灯105安装在前壳100弧面的顶部,且位于滚雪刀101的上方,且第一照明灯105电性连接于供能组件40和控制组件60,第一照明灯105用于在黑暗的环境中除雪。
69.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抛雪组件20包括抛雪刀201、抛雪筒200、出雪筒基座202,抛雪筒200的侧壁具有一开口,且抛雪筒200的一侧与前壳100连接,用于形成抛雪腔,另一侧与机壳80连接。抛雪筒200形成的抛雪腔与滚雪腔连接,滚雪刀101将积雪压入抛雪腔。
70.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抛雪刀201位于抛雪筒200内,且设置在第二转轴302上,第二转轴302优选与第一转轴301垂直设置,且优选平行于水平面。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01传动连接,另一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由抛雪筒200与前壳100连接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再通过皮带或链条与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连接。当第二转轴302转动时,抛雪刀201随之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抛雪刀201转速例如为500rpm~1500rpm。
71.请参阅图4和图6所示,出雪筒基座202连接在抛雪筒200的开口上,当抛雪刀201随着第二转轴302转动时,抛雪腔内的积雪被抛雪刀201从出雪筒基座202抛出。
72.请参阅图1、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0包括第一电机300、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其中,第一电机300设置在抛雪筒200的上方,且与出雪筒基座202并排设置。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位于抛雪筒200与机壳80连接处的上方,第一电机300固定在抛雪筒200的侧壁上。
73.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图5至图8所示,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01连接,另一端穿过抛雪腔和滚雪腔,延伸至机壳80内。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优选地位于第一电机300的下方,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通过皮带或链传动与第二转轴302连接,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传动组件30包括第一传动轮308、第二传动轮309和传动件。在第二转轴302的顶端固定第一传动轮308,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设置第二传动轮309,第一传动轮308的半径大于第二传动轮309的半径,传动件围绕在第一传动轮308和第二传动轮309的外圆周上。传动件例如为皮带或链,当传动件为皮带时,皮带周围还设置张紧结构。在扫雪机工作时,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转动,第二转轴302随之转动,带动与第二转轴302连接的抛雪刀201和第一转轴30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第一转轴301上的滚雪刀101转动。采用皮带或
链传动的方式,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磨损,且零件易更换;同时无传动间隙,成本低。
74.请参阅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302之间通过联轴器或其它轴连接部件连接,可实现第一电机300与第二转轴302之间的直接传动,可提高传动效率。
75.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之间采用蜗轮蜗杆连接。在第二转轴302与第一转轴3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蜗杆303,在第一转轴301的中间部分设置一蜗轮304,蜗杆303和蜗轮304之间啮合,通过转动第二转轴302,带动第一转轴301的旋转。在第二转轴302与第一电机300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风扇900,风扇900位于机壳80内。风扇900的转速范围例如为500-1500rpm。将风扇900设置在第二转轴302上,即第一传动轮308的轮轴上,当第一传动轮308转动时,带动风扇900转动,无需额外动力传输,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且皮带和第一传动轮308散热效果好。
76.请参阅图1、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壳80设置在抛雪组件20相对于滚雪组件10的一侧。机壳80用于固定行走组件50,同时为控制板组件提供容纳空间。请参阅图7所示,机壳80包括主壳体802、连接面803、底面804、固定件806、挂杆801和支架805。主壳体802为具有一端开口的凹槽结构,主壳体802的槽口朝下,主壳体802的开口朝向抛雪组件20;主壳体802的槽口与底面804连接,主壳体802的开口与连接面803连接,形成封闭的机壳80。在主壳体802相对的两侧面,设置有第一通孔802a,第一通孔802a用于连接行走组件50;在主壳体802的顶面,且靠近连接面803的一侧还设置有一缺口802b,缺口802b用于为连接第一传动轮308和第二传动轮309之间的皮带提供通道。在主壳体802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多个穿孔,用于为供能组件40和控制板组件的电性连接提供通道。
77.进一步的,请再参阅图5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806呈l形设置,且固定件806固定在抛雪筒200的外底壁上,且两个固定件806平行且相对设置,且两个固定件806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面803的宽度。连接面803例如通过螺栓固定在抛雪筒200的外底壁上,用于连接抛雪组件20和机壳80,具体的,连接面80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803b,当连接面803固定在抛雪筒200的外底壁上时,固定件806与连接面803的第一连接件803b之间具有缝隙,机壳80的主壳体802卡合在固定件806和第一连接件803b形成的缝隙中,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面80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803a,且第二通孔803a的半径小于第一传动轮308的半径。第一传动轮308、第二传动轮309和风扇900均位于连接面803靠近主壳体802的一侧。第二转轴302依次穿过第二通孔803a、抛雪筒200的底壁至抛雪腔内。
78.进一步的,请再参阅图5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803b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803c,挂杆801安装在主壳体802上,挂杆801的两端固定在主壳体80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挂杆801位于主壳体802与连接面803连接的一侧。当将机壳80与抛雪组件20连接时,将挂杆801卡合在第一卡槽803c内,将机壳80围绕挂杆801的轴线旋转,使主壳体802的侧壁卡合在固定件806和第一连接件803b形成的缝隙中,并通过螺栓将主壳体802与固定件806和第一连接件803b固定连接,进而将机壳80及其上的控制组件60与抛雪组件20连接。本实施例的机壳80与抛雪组件20的装拆非常方便,提高了扫雪机1的组装便捷性。
79.进一步的,请参阅图5至图9,支架805设置在主壳体802的两侧面上,且支架805位于靠近底面804的一侧,支架805用于为机壳80内的控制板组件提供支撑。
80.请参阅图9至图12所示,在工作组件和控制板组件之间,还设置有挡板组件,挡板
组件将机壳80内的控制板组件与风扇900、第一传动轮308隔开,防止运动干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挡板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814和第二挡板815。具体地,第一挡板814固定在支架805上,且在第一挡板814远离支架805的一侧,第一挡板814上设置有第二卡槽816,第二卡槽816将第一挡板814远离支架的一侧分为第一卡合件817和第二卡合件818。第二挡板815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上,且第二挡板815与电路板底座906优选为一体设置。第二挡板815远离电路板底座906的一侧卡接在第二卡槽816中,且第一卡合件817位于第二挡板815的一侧,第二卡合件818位于第二挡板815的另一侧,使第一挡板814和第二挡板815连接更加可靠,且挡板组件不会倾倒。
81.请参阅图7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主壳体802上,且位于相对于连接面803的一侧面上固定有线夹807。用于为机壳80内部设置的控制板组件和外部电气件之间提供电路通道。具体的,操作台602上的电线沿推杆601延伸至机壳80处,并通过线夹807进入机壳80内,与机壳80内的控制板组件连接。线夹807包括压线座810和压线盖811,压线座810和压线盖811扣合,在线夹807内形成压线通道812,且压线通道812内设置有圆弧筋813,以增大电线与压线通道812的摩擦力。优选的,线夹807呈三角性设置,在每个顶角处,压线座810和压线盖811通过螺栓固定并压紧,满足电线的拉拔力测试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压线通道812的入口位于固定有线夹807的侧壁上,压线通道812的出口与机壳80贴合,且在机壳8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电线由压线通道812的入口进入,穿过压线通道812,由压线通道812的出口进入机壳80内,与机壳80内的控制板组件电性连接。
82.请参阅图7至图16所示,在机壳80内部设置有控制板组件,其中,所述控制板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板组件901、第二控制板组件902、第三控制板组件903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控制板组件904。第一控制板组件901用于控制前壳100上第一照明灯105的开关;第二控制板组件902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00的开关和转速;第三控制板组件903用于控制电池包400的充电与放电;第四控制板组件904用于控制行走组件50中轮毂电机501的开关、转速及转向等。
83.请参阅图2、图9至图12、图16至图21所示,在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机壳80内部的顶面上,且位于靠近风扇900的一侧,设置有一电路板底座906,电路板底座906的两侧设置有插槽906a。在机壳80靠近底面804的一侧,且在电路板底座906相对的位置,固定有对称的多个压座905。在本实施例中,压座905包括左压座和右压座,多个压座905和电路板底座906共同作用,用于限定第一控制板组件901、第二控制板组件902和第三控制板组件903的位置。具体地,压座905的一端固定在支架805上,另一端固定在行走组件50的固定部上。
84.请参阅图9和图22所示,在机壳80内的一侧壁上,且位于连接面803相对的侧壁上,固定有多个固定座90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907的数量例如为2个,包括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平行固定在机壳80的侧壁上,用于放置第四控制板组件904。固定座907上还设置有多个加强筋907a,使固定座907的强度更高,结构更稳定,且加强筋907a高于其所在平面,增大固定座907的表面积的同时,增大机壳80与固定座907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散热效果。在固定座907上还设置有一缺口907b,且缺口907b呈弧形,当第四控制板组件904放置在固定座907上时,需通过走线电性连接于轮毂电机501,缺口907b为第四控制板组件904与轮毂电机501之间的走线提供通道,使走线简洁且有条理。
85.请参阅图7至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板组件901固定在机壳80顶面的电路板底座906上。第一控制板组件901包括第一控制板901a和第一壳体901b,
第一控制板901a设置在第一壳体901b上,第一控制板901a连接于第一照明灯105和操作台602上的按钮,当按动操作台602上的按钮时,可调节第一照明灯105的开关。第一壳体901b用于固定第一控制板901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901b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上,第一壳体901b例如为塑料件。
86.请参阅图7至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板组件902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和一压座905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一侧壁,具体的,第二控制板组件902靠近主壳体802与连接面803连接的一侧壁。第二控制板组件902包括第二控制板902a和第一散热片902b,第一散热片902b位于电路板底座906和压座905之间,且插接在插槽906a内,第二控制板902a固定在第一散热片902b上。第二控制板902a例如通过紧固件或灌胶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散热片902b上,且第二控制板902a连接于第一电机300和操作台602上的按钮,当按动操作台602上的按钮时,可调节第一电机300的转速等。在第一散热片902b远离第二控制板902a的一面上包括密集的凹槽,用于扩大散热面积。
87.请参阅图7至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控制板组件903位于电路板底座906和另一压座905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一侧壁,具体的,第三控制板组件903靠近主壳体802与连接面803连接的另一侧壁,且位于第二控制板组件902相对的一侧。第三控制板组件903包括第三控制板903a、第二壳体903b和第二散热片(图中未显示)。第二壳体903b位于电路板底座906和另一压座905之间,且插接在另一插槽906a内,第三控制板903a例如通过紧固件或灌胶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壳体903b上。第三控制板903a连接于电池包400和操作台602上的按钮,其中,第三控制板903a和电池包400双向连接,电池包400为第三控制板903a供电,第三控制板903a控制电池包400的放电,当按动操作台602上的按钮时,可调节电池包400的输出电压、放电形式等。且在第三控制板903a上还可以贴合有散热片,用于为第三控制板903a散热。
88.请参阅图7至图1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四控制板组件904固定在两个对称的固定座907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另一侧壁,第四控制板组件904通过行走组件50中的压板513,与第一控制板组件901、第二控制板组件902、第三控制板组件903隔开。具体的,第四控制板组件904靠近与风扇900相对的侧壁上。第四控制板组件904包括第四控制板904a和第三散热片904b,第四控制板904a连接于轮毂电机501和操作台602上的按钮,当按动操作台602上的按钮时,可调节轮毂电机501的转速、转向等。第三散热片904b固定在两个对称的固定座907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另一侧壁,且第三散热片904b为一中空的壳体,第四控制板904a放置在第三散热片904b内,且第三散热片904b表面具有多个凹槽,可扩大散热面积。在第三散热片904b的两端设置有开口,用于为第四控制板904a和外部提供连接通道。
89.请参阅图15所示,上述的第一控制板901a、第二控制板902a和第四控制板903a均与第三控制板903a连接,以实现供能组件40与动力组件30、行走组件50以及控制组件60的电连接,使得供能组件40为动力组件30、行走组件50以及控制组件60供能。
90.请参阅图7至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组件设置在封闭的机壳80内,防尘且防水;将多个控制板分别靠近机壳80不同的侧壁,且不为风扇900所在的侧壁上,充分、合理利用机壳80内的空间;且将多个控制板设置在电池包400的下方,方便电池包400和控制板的连接,使线路排布简洁有序;将控制板组件设置在机壳80内,轮毂电机501位于车轮500
内,方便第四控制板904a与轮毂电机501连接。机壳80位于扫雪机1的中间位置,将控制板组件设置在机壳80内,使得整体电路排线的排布较短,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同时,将风扇900设置在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且位于机壳80内,给机壳80内的控制板散热,降低控制板的损耗,降低维护成本,另外,风扇900还能够对带轮以及皮带进行散热,降低皮带损耗,延长皮带使用寿命。
91.请参阅图1、图7和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供能组件40包括设置在机壳80上的一个或多个电池包腔401和电池包400。具体的,电池包400还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机300、轮毂电机501和控制板组件。
92.请参阅图9、图23以及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行走组件50包括车轮500、轮毂电机501以及固定部。轮毂电机501的输出轴505与机壳80固定连接,且轮毂电机501电性连接于控制组件60和控制板组件,以通过控制组件60和控制板组件来控制轮毂电机501的在运行。具体的,轮毂电机501电性连接于第四控制板904a,以调节轮毂电机501的开关、转速等。车轮500固定连接在轮毂电机500上,允许轮毂电机501带动车轮500转动。固定部将输出轴505固定连接在机壳80上,极大地保证了手推式园林工具行走、转向以及调速时的稳定性。轮毂电机501设有至少两个,例如两个,四个等,多个轮毂电机501均匀设置在机壳80的两相对侧上,多个轮毂电机501优选独立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在机壳8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分别安装有一轮毂电机501,且每个轮毂电机501上套设一车轮500,每个轮毂电机501单独控制。通过独立控制每个轮毂电机501的转速,实现扫雪机1的前进、后退和转向。
93.请参阅图8、图23至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机壳80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轮毂电机501,每个轮毂电机501上套设一车轮500,且允许轮毂电机501带动车轮50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轮毂电机501的输出轴505穿过主壳体802上的第一通孔802a,并固定连接在主壳体802上,车轮500套设在轮毂电机501上,且固定连接于轮毂电机501。且车轮500与主壳体802的外侧壁具有一定间隙,所述间隙的距离范围例如为1~15mm,从而保证车轮500高速转动的时候,避免车轮500磨损,保证稳定性,而不至于产生颠覆和倾翻。在输出轴505的内部还设置有中心通孔,电线通过中心通孔,将轮毂电机501电性连接于控制组件60、控制板组件和供能组件4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轮毂电机501独立驱动,输出轴505包括第一输出轴505a和第二输出轴505b,第一输出轴505a连接一轮毂电机501,第二输出轴505b连接另一轮毂电机501,且第一输出轴505a和第二输出轴505b同轴设置。
94.请参阅图9、图23至图2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设置在车轮500和主壳体802的外侧壁之间的轮轴固定座506。具体的,每个轮轴固定座506包括第一固定件507以及多个第三连接件508,第一固定件507上设置有一定径深的通孔,第一固定件507上一定径深的通孔套设在输出轴505上。第三连接件508设置在第一固定件507外围,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三连接件508在第一固定件507周围均匀分布,通过螺栓将第三连接件508与主壳体802固定连接,进而将车轮500与机壳80连接。第三连接件508的数量优选为3个。
95.请参阅图8、图9、图23至图2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机壳80内的支撑座509,以及设置在支撑座509上的轴套510。支撑座509包括第一支撑座509a和第二支撑座509b,在第一支撑座509a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轴套510a,在第二支撑座509b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套51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505a和第二输出轴505b穿过
第一通孔802a至机壳80内,且第一输出轴505a伸入到第一轴套510a中,第二输出轴505b伸入到第二轴套510b中。第一轴套510a套设置在第一输出轴505a上,且第一输出轴505a与第一轴套510a固定连接,第二轴套510b套设在第二输出轴505b上,且第二输出轴505b与第二轴套510b固定连接。轴套510与轮轴固定座506有效保证第一输出轴505a和第二输出轴505b同轴设置,进而保证两个车轮500内的轮毂电机501同轴设置,进而保证两个独立的轮毂电机501同轴旋转,并且,两个轴套510对轮毂电机501的输出轴505起到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能够避免输出轴505产生偏摆。
96.具体的,请参阅图23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座509包括第一平面516和第二平面517。第一平面516与主壳体802的底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将第一平面516固定在主壳体802的底壁上。第二平面517与第一平面516连接,且第二平面517与主壳体802的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将第二平面517固定在主壳体802的侧壁上。轴套510固定在第二平面517上,且轴套510平行于第一平面516,且垂直于第二平面517。支撑座509上还设置有两个第三平面518,第三平面518连接于第一平面516和第二平面517,用于支撑第一平面516和第二平面517。第三平面518优选呈三角形,使支撑座509更加稳定。优选的,第一平面516、第二平面517与两个第三平面518一体成型。
97.请参阅图9、图23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座509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件511,第二固定件511设置在第三平面518上,第二固定件511可与第三平面518一体成型。且第二固定件511与压座905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511用于固定压座905。在整机工作时,可将支撑座509上的作用力通过第二固定件511沿固定压座905传递至其他部件。
98.请参阅图23至图2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支撑座509上还设置有支撑板512,支撑板512平行于第三平面518,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平面516和轴套51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512连接于第一平面516、第二平面517以及第一轴套510a或第二轴套510b。支撑板512设置在第一平面516和轴套510之间,对轴套510起支撑作用,因而支撑板512可防止轴套510内的输出轴505向着第一平面516的方向摆动,进一步加强了对输出轴505的支撑和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板512可直接支撑在轴套510和机壳80之间,即支撑板512一端与轴套510连接,另一端与机壳80直接连接。
99.请参阅图23至图2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轴套510相对于支撑板512的一侧还设置有压板513,压板513的形状与轴套510适配,具体的,压板513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压板513包覆第一轴套510a和第二轴套510b相对于支撑板512的一侧,且压板513的内壁与轴套510贴合。压板513的两端靠近主壳体802的内侧壁,且压板513的两端通过第三固定件514固定。具体地,在主壳体802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两个第三固定件514,压板513被第三固定件514压合在轴套51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件514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壳体802上,且第三固定件514具有一与压板513相适应的圆弧端515,即第三固定件514的圆弧端515与压板513贴合。压板513被卡接在第三固定件514与轴套510之间,圆弧端515更加有效的将压板513压向第一轴套510a和第二轴套510b。通过将第三固定件514设置在第一平面516的相对侧,且通过第三固定件514将压板513压合在轴套510上,可防止轴套510内的输出轴505向着第一平面516的相对侧移动。且第一支撑座509a,压板513,第二支撑座509b和主机壳802在输出轴505所在的截面上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两侧轮毂电机501的受力强度,能够避免两个轮毂电机501的两个输出轴505产生上下摆动,极
大地提高了轮毂电机501的运行稳定性,并且同时避免了因输出轴505的偏摆而拉扯机壳80的现象,能够避免机壳80产生变形。
100.请参阅图1、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60包括推杆601、操作台602和以及操作台602上的多个操作件。在机壳80的侧面远离滚雪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第二连接件600,推杆60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00固定连接,另一端延远离机壳80的斜上方延伸,且推杆601另一端的高度与人体手肘的高度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推杆601的数量例如为2个,且两个推杆平行设置。
101.进一步的,请参阅图7所示,操作台602设置在推杆601远离机壳80的一端,且位于两个推杆601中间,操作台602上的操作件电性连接于控制板组件和电池包400。操作台602上还设置有多个操作件,用于调节扫雪机1的工作状态。
102.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3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包括出雪筒700、出雪帽701和出雪筒700的调节结构和出雪帽701的调节结构。
103.具体的,请参阅图1至图4以及图3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筒700的一端与出雪筒基座202的出雪口连接,且允许出雪筒700绕出雪筒基座202旋转,另一端与出雪帽701连接。当抛雪刀201从出雪筒基座202抛出积雪时,积雪由出雪筒700未封闭的一侧抛出。当出雪筒700相对于出雪筒基座202旋转时,出雪筒700未封闭的一侧位置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扫雪机1的出雪方向。
104.请再参阅图1、图7和图3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筒700的调节结构主要包括摇柄703和传动结构710。摇柄703的一端与传动结构710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扫雪机1的操作端;传动结构710的另一端与出雪筒700连接;当转动摇柄703时,传动结构710将摇柄703的转动传动至出雪筒700的转动。其中,支撑件702用于固定传动结构710。
105.请再参阅图1、图7和图3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出雪帽701的调节结构包括出出雪帽拉线704和回位弹簧705。出雪帽拉线704的一端靠近操作台602,且连接于调节杆640,另一端与出雪帽701连接。调节杆640处于靠后一侧(远离工作组件)时,出雪帽拉线704处于放松状态,出雪帽701处于在最高的位置;当调节杆640往前移动,调节杆640拉动出雪帽拉线704靠近操作台601的一端运动,因出雪筒700和出雪帽701之间的出雪筒基座拉线出雪帽拉线704长度减少,出雪帽701远离出雪筒700的一端向着出雪筒700转动,此时回位弹簧705处于拉伸或压缩状态,雪可以被抛向更高的位置。当放松出雪帽拉线704时,回位弹簧705复位,进而带动出雪帽701复位。
10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本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7.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