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用支架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6029发布日期:2022-01-05 09:5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梁用支架体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梁用支架体系。


背景技术:

2.部分新修道路与既有道路相交叉处,由于既有道路的衔接或地形的限制,通常采用现浇槽型梁跨越既有道路。槽型梁属于典型的下承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具有梁体高度低、跨越能力较大、外形美观流畅、施工方便的特点,在有净空及限高要求的地段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在新道路与既有道路交叉且不垂直的情况下,在对槽型梁施工时通常需要利用支架体系对槽型梁进行支撑,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支架体系沿既有道路分为两部分,但由于既有道路走向的限制,使得支架体系的两部分的间距大于既有道路的宽度,支架体系的两部分跨度大、中心悬空较多,在上方搭建用于支撑槽型梁18的梁组件时,则需要采用更多更高规格的钢材,才能够使支架体系的刚度及强度满足施工条件,如此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施工难度增大。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新道路与既有道路交叉且不垂直的工况下,支架体系的分别位于既有道路两侧的两部分跨度大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位于既有道路两侧的两部分跨度较小的梁用支架体系,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新道路与既有道路交叉且不垂直的工况下,支架体系的分别位于既有道路两侧的两部分跨度大,所导致的施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实现降低施工成本及施工难度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用支架体系,包括:用于分别设置在既有道路的两侧且沿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既有道路与所述新道路交叉且不垂直,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既有道路的第一侧且与所述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既有道路的第二侧且与所述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端均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包括设置于第一端且沿所述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个第一支撑桩及设置于第二端且沿垂直于所述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个第二支撑桩;
7.所述第二架体包括设置于第一端且沿所述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个第三支撑桩及设置于第二端且沿垂直于所述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个第四支撑桩。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第一支撑桩与所述第二支撑桩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支撑桩与所述第四支撑桩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9.相邻两所述第一支撑桩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二支撑桩之间、相邻两所述第三支撑
桩之间、相邻两所述第四支撑桩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桩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桩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桩与对应的所述第四支撑桩之间均通过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第一支撑桩、所述第二支撑桩、所述第三支撑桩以及所述第四支撑桩均包括支撑钢管、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钢管两端的两个连接盘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盘与所述支撑钢管的若干个加强筋。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端分别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既有道路两侧的挖孔桩基础连接;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既有道路两侧的桥墩承台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架体连接的梁组件。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梁组件与所述第一架体之间以及所述梁组件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均设置有卸荷沙箱。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各所述卸荷沙箱均包括用于盛放干沙的沙箱、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沙箱内的活塞组件以及与所述沙箱连通用于排放干沙的排沙管;所述沙箱用于与所述第一架体或所述第二架体连接,所述活塞组件用于与所述梁组件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梁用支架体系,所述梁组件包括与所述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第一横梁、与所述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二横梁、与所述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纵梁以及与所述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分配梁;
16.所述第一架体上和所述第二架体上均设有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纵梁一端与所述第一架体上的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架体上的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分配梁设置于所述纵梁上、用于支撑槽型梁。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梁用支架体系,在既有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并通过使第一架体靠近既有道路的一端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以及第二架体靠近既有道路的一端同样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如此,使得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的间距基本与既有道路宽度相等,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支架体系,本实用新型中的梁用支架体系极大地缩短了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的跨度,进而降低了对于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要求,从而节省了施工成本并降低了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现有技术中支架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梁用支架体系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3是图2中的ⅰ局部放大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梁用支架体系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钢管与连接盘配合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第一架体;
ꢀꢀꢀꢀꢀꢀꢀꢀ
2:第二架体;
ꢀꢀꢀꢀꢀꢀꢀꢀ
3:第一支撑桩;
26.4:第二支撑桩;
ꢀꢀꢀꢀꢀꢀ
5:第三支撑桩;
ꢀꢀꢀꢀꢀꢀ
6:第四支撑桩;
27.7:连接件;
ꢀꢀꢀꢀꢀꢀꢀꢀꢀꢀ
8:桥墩承台;
ꢀꢀꢀꢀꢀꢀꢀꢀ
9:挖孔桩基础;
28.10:支撑钢管;
ꢀꢀꢀꢀꢀꢀꢀ
11:连接盘;
ꢀꢀꢀꢀꢀꢀꢀꢀꢀ
12:加强筋;
29.13:沙箱;
ꢀꢀꢀꢀꢀꢀꢀꢀꢀꢀꢀ
14:活塞组件;
ꢀꢀꢀꢀꢀꢀꢀ
15:第一横梁;
30.16:纵梁;
ꢀꢀꢀꢀꢀꢀꢀꢀꢀꢀꢀ
17:分配梁;
ꢀꢀꢀꢀꢀꢀꢀꢀꢀ
18:槽型梁;
31.19: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下面结合图2

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槽型梁用支架体系,包括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用于分别设置在既有道路的两侧,并且沿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如图4所示,既有道路与新道路交叉且不垂直。第一架体的第一端靠近于既有道路的第一侧且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架体的第一端靠近于既有道路的第二侧且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梁用支架体系,在既有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并通过使第一架体靠近既有道路的一端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以及第二架体靠近既有道路的一端同样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如此,使得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的间距基本与既有道路宽度相等,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支架体系,本实用新型中的梁用支架体系极大地缩短了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的跨度,进而降低了对于梁组件的刚度和强度要求,从而节省了施工成本并降低了施工难度。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梁用支架体系并不局限于是槽型梁,其它的现浇梁也同样适用。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架体1的第二端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如此,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结构简单,且便于施工建造,且能够为槽型梁18提供更好地支撑效果。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架体1包括若干个第一支撑桩3与若干个第二支撑桩4。若干个第一支撑桩3设置于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并且沿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若干个第二支撑桩4设置于第一架体1的第二端且沿垂直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二架体2包括若干个第三支撑桩5与若干个第四支撑桩6。若干个第三支撑桩5设置于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且沿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若干个第四支撑桩6设置于第二架体2的第二端且沿垂直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可选地,第一支撑桩3、第二支撑桩4、第三支撑桩5以及第四支撑桩6的数量可分别设置为三个。当然,其数量并不限于是三个,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桩3的数量与第二支撑桩4的数量相同,
且二者一一对应。第三支撑桩5的数量与第四支撑桩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一一对应。参考图2、图4所示,相邻两第一支撑桩3之间、相邻两第二支撑桩4之间、相邻两第三支撑桩5之间、相邻两第四支撑桩6之间、第一支撑桩3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桩4之间、第三支撑桩5与对应的第四支撑桩6之间均通过连接件7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架体1与第二架体2分别形成稳定的整体,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性,确保第一架体1和第二架体2不会发生变形。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桩3、第二支撑桩4、第三支撑桩5以及第四支撑桩6均包括支撑钢管10、分别设置于支撑钢管10两端的两个连接盘11以及用于连接连接盘11与支撑钢管10的若干个加强筋12。支撑钢管可与连接盘焊接连接。加强筋12能够增加连接盘11与支撑钢管10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选地,连接件7包括但不限于是钢管。连接件7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撑桩3、第二支撑桩4、第三支撑桩5或第四支撑桩6固定连接。以增加连接的牢固程度,并提高加工效率。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第一架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架体2的第一端用于分别与设置在既有道路两侧的挖孔桩基础9连接。第一架体的第二端和第二架体的第二端用于分别与设置在既有道路两侧的桥墩承台8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桩3和第四支撑桩6分别用于与设置在既有道路两侧的桥墩承台8连接,第二支撑桩4和第三支撑桩5分别与设置在既有道路两侧的挖孔桩基础9连接。由于施工时临近既有道路,作业空间小以及施工安全的制约,不利于大型打入设备施工。而通过使第一支撑桩3和第四支撑桩6分别利用两个桥墩承台8作为支撑基础,能够有效减少基础处理费用,施工不受软基地质条件干扰,适应性强。通过使第二支撑桩4和第三支撑桩5分别设置在挖孔桩基础9上,挖孔桩基础通常采用人工挖孔,这样既避免大型设备进入影响行车安全,又避免了桩基施工引起路基扰动的难题。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各个支撑钢管10至少一端的连接盘11上设有多个沿连接盘11的周向分布的贯通孔。桩基础上设置有预埋螺栓,预埋螺栓穿过连接盘11上的贯通孔并与螺母旋合,以将支撑钢管10固定于桩基础上。通过预埋螺栓连接支撑钢管10能够保证支撑桩与支撑基础的连接精度,并且支撑桩与支撑基础的连接拆卸更加方便。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梁用支架系统还包括一端与第一架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架体连接的梁组件。通过设置梁组件,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浇梁模板设置在梁组件上以用于现场浇筑槽型梁。
42.为了便于使梁组件与槽型梁18脱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梁组件与架体之间设置有卸荷沙箱。对槽型梁18施工完毕后,可以通过卸荷沙箱使梁组件下降,以使浇梁模板与槽型梁18脱离,最后即可依次拆除梁用支架体系的各个构件。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卸荷沙箱包括沙箱13、活塞组件14以及排沙管。沙箱13用于盛放干沙。例如,沙箱13可包括第一无缝钢管以及用于封堵第一无缝钢管的一端管口的封堵板,第一无缝钢管内部用于放置干沙。活塞组件14可滑动地设置于沙箱13内,用于挤压沙箱13内的干沙。例如,活塞组件14可包括第二无缝钢管以及用于封堵第二无缝钢管的一端管口的钢板,钢板用于从第一无缝钢管的另一端伸入第一无缝钢管内部,并与第一无缝钢管内壁滑动配合。第一无缝钢管的内径大于第二无缝钢管的外径。可
选地,第一无缝钢管的内壁与第二无缝钢管的外壁之间填充有沥青或黄油,以避免沙箱13内进水,导致干沙受潮,沙箱13锈蚀的问题。第二无缝钢管内填充混凝土,以提高活塞组件14整体的强度。沙箱13用于与架体连接,例如,可以设置支撑钢管10顶部而与通过封堵板与支撑钢管顶部的连接盘11连接。活塞组件14用于与支撑梁组件连接,以用于带动支撑梁组件下降。排沙管与沙箱13侧壁连通,以用于在需要使支撑梁组件与槽型梁18脱离时,排出沙箱13内的干沙,使活塞组件14带动支撑梁组件下降。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4所示,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15、第二横梁19、纵梁16及分配梁17。第一横梁15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二横梁19与既有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纵梁16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分配梁17与新道路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参考图2、图4所示,第一架体上和第二架体上均设有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进一步地,第一架体的第一端顶部设置有第二横梁,第二端顶部设置有第一横梁。第二架体的第一端顶部设置有第二横梁,第二端顶部设置有第一横梁。纵梁一端与第一架体上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架体上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连接。分配梁设置于纵梁上、用于支撑槽型梁。进一步地,分配梁17的两端分别超出槽型梁18的两侧1m以便于施工人员站立作业。
45.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横梁15和第二横梁19均主要由双拼工字钢构成,纵梁16主要由工字钢构成,分配梁17主要由工字钢构成。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