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田间道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田坡道结构。
背景技术:2.由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有沟渠,阻碍农机进入田块之间,因此需要设计下田坡道跨越沟渠,以便农机进入田块中耕作。为了便于农机下田,目前的下田坡道采用木板或其他板材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上形成坡道结构。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上的板材,虽然便于更换农机的下田位置,但是在农机接触到板材时,板材易滑动,板材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连接稳定性差,易导致农机陷于沟渠内。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降低农机陷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沟渠的风险,本技术提供一种下田坡道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下田坡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下田坡道结构,包括用于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跨沟渠板;所述跨沟渠板面向田间道路和田块之间的沟渠的板面设置有至少两根抵接杆;至少两根所述抵接杆供沟渠相对的内侧壁抵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跨沟渠板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后,至少两根抵接杆抵于沟渠相对的内侧壁,固定跨沟渠板的位置,通过抵接杆,提高跨沟渠板与田间道路和田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在农机接触到跨沟渠板时,降低跨沟渠板滑动的风险,进而降低农机陷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沟渠的风险。
8.可选的,所述抵接杆远离所述跨沟渠板的一端铰接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板面供沟渠内壁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板的引入,降低抵接杆的端部嵌入土壤内的风险,从而在农机接触到跨沟渠板时,进一步降低跨沟渠板滑动的风险。
10.可选的,所述抵接杆铰接于所述跨沟渠板的板面;所述跨沟渠板设置有固定所述抵接杆翻转角度的锁止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抵接杆,使抵接杆与跨沟渠板之间的角度改变,便于抵接杆伸入沟渠内,从而便于将抵接杆抵于沟渠的内壁,同时便于抵接杆抵于不同宽窄的沟渠,通过抵接杆和锁止组件的配合,提高抵接杆适应不同宽窄沟渠的适应力。
12.可选的,所述锁止组件包括至少两块固定于所述跨沟渠板板面的限位块和螺纹连接于所述抵接杆周侧的螺栓;至少两块所述限位块对应于至少两根所述抵接杆;所述限位块的表面贯穿开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柱穿过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抵接杆的翻转路径延伸设置;所述螺栓的螺帽供所述限位块的侧壁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跨沟渠板抵于田块和田间道路后,抵接杆伸
入沟渠内,旋动螺栓,使螺栓的螺帽脱离与限位块表面的抵接,便可翻转抵接杆,使抵接杆抵于沟渠的侧壁,而后操作人员再次旋动螺栓,使螺栓的螺帽抵接于限位块的表面,通过螺栓的螺帽和限位块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抵接杆翻转角度固定的效果,同时实现抵接杆翻转角度无极调节固定的效果。
14.可选的,所述锁止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跨沟渠板板面的第一铰耳、固定于所述抵接杆端部的第二铰耳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铰耳侧壁的铰接轴;所述第一铰耳的数量和所述抵接杆的数量相对应;所述第一铰耳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所述铰接轴转动穿设的穿孔;所述铰接轴的周侧滑移套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一铰耳位于所述固定环和所述第二铰耳之间;所述铰接轴的周侧沿自身轴向开设有滑槽;所述固定环的内侧壁设置有滑移连接于所述滑槽的滑块;所述固定环的周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一铰耳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供所述限位杆插接的限位孔;多个所述限位孔以所述穿孔的轴心周向排布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固定环,使限位杆脱离限位孔,第一铰耳、第二铰耳和铰接轴的配合,实现抵接杆铰接于跨沟渠板的效果。抵接杆的翻转角度确定后,操作人员向第二铰耳方向滑动固定环,使限位杆插接于限位孔内,限制铰接轴相对第一铰耳转动,从而实现抵接杆翻转角度固定的效果,通过固定环的滑动,使限位杆脱离或插接于限位孔,实现抵接杆翻转角度固定和抵接杆可翻转的效果,方便快捷。
16.可选的,所述跨沟渠板的一端铰接有用于抵接田间道路路面的第一坡道板,另一端铰接有用于抵接田块田底的第二坡道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坡道板减小跨沟渠板和田间道路之间的高度差,第二坡道板减小跨沟渠板和田块之间的高度差,便于农机上下跨沟渠板,降低跨沟渠板起翘的风险,提高跨沟渠板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连接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坡道板和所述第二坡道板的侧壁均贯穿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坡道板和所述第二坡道板均设置有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的螺杆;所述跨沟渠板的端部开设有供所述螺杆插设的固定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在搬运跨沟渠板时,操作人员旋动螺杆,使螺杆插设于固定孔内,限制第一坡道板和第二坡道板的翻转,从而限制第一坡道板和第二坡道板的晃动,便于操作人员搬运跨沟渠板,另一方面,螺杆和固定杆的插接,限制第一坡道板和第二坡道板的翻转,接长跨沟渠板的长度,从而使跨沟渠板适应不同宽窄沟渠的适应力。
20.可选的,所述抵接杆为自锁伸缩杆。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不同宽窄或不同深度的沟渠内壁均能被抵接杆抵接,从而提高抵接杆对不同宽窄、深度沟渠的适应力。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抵接杆,提高跨沟渠板与田间道路和田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在农机接触到跨沟渠板时,降低跨沟渠板滑动的风险,进而降低农机陷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沟渠的风险;
24.2.通过抵接杆和锁止组件的配合,便于抵接杆伸入沟渠内的同时,使抵接杆均能抵于不同宽窄沟渠的内壁,提高抵接杆适应不同宽窄沟渠的适应力;
25.3.通过第一坡道板和第二坡道板,便于农机上下跨沟渠板,降低跨沟渠板起翘的风险,提高跨沟渠板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用于展示实施例1的跨沟渠板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状态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在a部的放大图。
29.图4是用于展示实施例2的锁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用于展示实施例2滑槽和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跨沟渠板;11、固定孔;2、抵接杆;3、锁止组件;31、限位块;311、限位槽;32、螺栓;33、第一铰耳;331、穿孔;332、限位孔;34、第二铰耳;35、铰接轴;351、滑槽;4、抵接板;5、第一坡道板;6、第二坡道板;7、螺纹孔;8、螺杆;9、固定环;91、滑块;10、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由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有沟渠,阻碍农机进入田块之间,因此需要设计下田坡道跨越沟渠,以便农机进入田块中耕作。
34.实施例1
35.参照图1,一种下田坡道结构包括用于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的跨沟渠板1,跨沟渠板1的板面铰接有至少两根抵接杆2,在本实施例中,抵接杆2的数量为四根。抵接杆2位于跨沟渠板1面向田间道路和田块之间的沟渠的板面,抵接杆2为自锁伸缩杆,跨沟渠板1设置有固定抵接杆2翻转角度的锁止组件3。
36.参照图2,抵接杆2远离跨沟渠板1的端部铰接有抵接板4,抵接板4的板面供沟渠的内壁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四根抵接杆2分别与沟渠的相对内侧壁两两相对。通过抵接杆2和锁止组件3的配合,使抵接板4抵紧于沟渠相对的内侧壁,限制跨沟渠板1的移位,提高跨沟渠板1与田间道路和田块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在农机接触到跨沟渠板1时,降低跨沟渠板1滑动的风险,进而降低农机陷于田间道路与田块之间沟渠的风险。
37.参照图2,跨沟渠板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一坡道板5和第二坡道板6,第一坡道板5用于抵接田间道路路面,以减小田间道路和跨沟渠板1之间的高度差。第二坡道板6用于抵接田块田底,以减小田块和跨沟渠板1之间的高度差。设计第一坡道板5和第二坡道板6的意义在于,便于农机上下跨沟渠板1,降低跨沟渠板1起翘的风险。
38.参照图2,以第一坡道板5为例,第二坡道板6同理可得。第一坡道板5的侧壁贯穿开设有螺纹孔7,第一坡道板5设置有螺纹连接于螺纹孔7的螺杆8。跨沟渠板1靠近第一坡道板5的端部开设有固定孔11,固定孔11供螺杆8插设。当第一坡道板5翻转至与跨沟渠板1平行时,螺纹孔7和固定孔11的轴线重合,旋动螺杆8,便可将螺杆8插入固定孔11内,限制第一坡道板5的翻转,实现延长跨沟渠板1长度的效果。
39.参照图3,锁止组件3包括固定于跨沟渠板1板面的限位块31和螺纹连接于抵接杆2周侧的螺栓32,其中限位块31位于跨沟渠板1铰接有抵接杆2的板面,限位块31的数量和抵接杆2的数量一致,每根抵接杆2对应一块限位块31,限位块31的结构形状为弧形片。限位块31的表面贯穿开设有供螺栓32的螺柱穿过的限位槽311,限位槽311沿抵接杆2的翻转路径延伸设置,螺栓32可以是蝶形螺栓,也可以是普通螺栓。螺栓32的螺帽供限位块31的表面抵
接。旋动螺栓32,便可使螺栓32的螺帽脱离或抵接限位块31的表面,当螺帽脱离限位块31的表面,便可翻转抵接杆2,当螺栓32的螺帽抵接于限位块31的表面,通过螺栓32的螺帽和限位块31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抵接杆2翻转角度固定的效果,同时实现抵接杆2翻转角度无极调节固定的效果。
40.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农机需要下田耕作前,操作人员翻转第一坡道板5和第二坡道板6,将跨沟渠板1抵于田间道路和田块,将第一坡道板5抵于田间道路的路面,将第二坡道板6抵于田块的田底。若跨沟渠板1的长度小于沟渠的宽度时,操作人员旋动螺杆8,使螺杆8插接于固定孔11内,限制第一坡道板5和第二坡道板6的翻转,便可延长跨沟渠板1的长度。而后操作人员旋动抵接杆2,使抵接杆2长度发生变化,再翻转抵接杆2,使抵接板4的板面抵接于沟渠的内壁,再通过自锁伸缩杆的自锁件固定抵接杆2的长度。最后操作人员旋动螺栓32,使螺栓32的螺帽抵于限位块31的表面,限制抵接杆2的翻转,便可将跨沟渠板1的位置固定,操作人员便可驾驶农机通过跨沟渠板1下止田块内进行耕作。
41.实施例2
42.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锁止组件3包括固定于跨沟渠板1板面的第一铰耳33、固定于抵接杆2端部的第二铰耳34和固定连接于第二铰耳34侧壁的铰接轴35,其中第一铰耳33的数量对应于抵接杆2的数量,第一铰耳33和第二铰耳34的侧壁相抵接。
43.参照图4、图5,第一铰耳33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铰接轴35转动穿设的穿孔331。铰接轴35的周侧滑移套设有固定环9,固定环9的内侧壁一体成型有滑块91,第一铰耳33位于固定环9和第二铰耳34之间。铰接轴35的周侧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滑块91滑移连接的滑槽351,需要说明的是,滑槽351并未贯穿铰接轴35远离第二铰耳34的一端,借此设计,以限制固定环9脱离铰接轴35。固定环9的周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0,第一铰耳33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供限位杆10插接的限位孔332,多个限位孔332以穿孔331的轴心周向排布设置。
44.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滑动固定环9,使限位杆10脱离限位孔332,第一铰耳33、第二铰耳34和铰接轴35的配合,实现抵接杆2铰接于跨沟渠板1的效果。抵接杆2的翻转角度确定后,操作人员向第二铰耳34方向滑动固定环9,使限位杆10插接于限位孔332内,限制铰接轴35相对第一铰耳33转动,便可实现抵接杆2翻转角度固定的效果。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