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20393发布日期:2022-01-22 13:2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公路工程,指公路构造物的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公路工程构造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排水系统、安全防护设施、绿化和交通监控设施,以及施工、养护和监控使用的房屋、车间和其他服务性设施,目前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混凝土浇筑,而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模板进行固定。
3.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的现有的模板支撑结构固定,混凝土与模板接触过程中对模板冲击影响模板的稳定性,而且支护装置也不方便进行拆卸,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板和底座,所述支护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左端插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上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上铰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螺母,所述套筒的右端插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螺母活动连接在第一螺纹杆的外壁,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接在限位槽内,所述底座的左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的螺旋连接有第二螺纹杆;
6.所述固定块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第三销轴,所述第三销轴固定连接在固定块上,所述第三销轴上铰接有l型固定板,所述固定块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分别与两个所述l型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筒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楔形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尖刺。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套筒的内腔上下两端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内均活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第一螺纹杆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推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通过底座、限位槽、限位块、螺纹孔、第一螺纹杆、支撑杆、套筒、第二螺纹杆、螺母、第一销轴、第二销轴、卡接机构、连接筒、固定块和连接柱的设置,将连接柱插接在连接筒内,然后拧动第二螺纹杆推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向右移动从而将支护板进行初次支撑,然后拧动螺母将第一螺纹杆抵在支护板上对支护板再次支撑,从而增加支护板支撑的稳定性,并且按压l型固定板的左侧将l型固定板脱离楔形块,然后向外拉动固定块将连接柱脱离连接筒,进一步的方便对装置进行拆卸。
附图说明
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连接筒与固定块连接主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底座俯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的套筒与第一螺纹杆连接主视图。
18.图中:1、支护板;2、连接筒;3、卡接机构;4、固定块;5、第一销轴;6、支撑杆;7、限位块;8、底座;9、旋转把手;10、第二螺纹杆;11、尖刺;12、套筒;13、螺母;14、第一螺纹杆;15、推板;16、第三销轴;17、l型固定板;18、弹簧;19、滑槽;20、连接柱;21、螺纹孔;22、限位槽;23、滑块;24、第二销轴;25、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板1和底座8,所述支护板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筒2,所述连接筒2的左端插接有连接柱20,所述连接柱2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所述固定块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销轴5,所述第一销轴5上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销轴24,
所述第二销轴24上铰接有套筒12,所述套筒12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螺母13,所述套筒12的右端插接有第一螺纹杆14,所述螺母13活动连接在第一螺纹杆14的外壁,所述支撑杆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所述底座8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22,所述限位块7插接在限位槽22内,所述底座8的左端开设有螺纹孔21,所述螺纹孔21内的螺旋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0;
23.所述固定块4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接机构3,所述卡接机构3包括第三销轴16,所述第三销轴16固定连接在固定块4上,所述第三销轴16上铰接有l型固定板17,所述固定块4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8,两个所述弹簧18分别与两个所述l型固定板1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筒2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楔形块25,通过底座8、限位槽22、限位块7、螺纹孔21、第一螺纹杆14、支撑杆6、套筒12、第二螺纹杆10、螺母13、第一销轴5、第二销轴24、卡接机构3、连接筒2、固定块4和连接柱20的设置,将连接柱20插接在连接筒2内,然后拧动第二螺纹杆10推动限位块7在限位槽22内向右移动从而将支护板1进行初次支撑,然后拧动螺母13将第一螺纹杆14抵在支护板1上对支护板1再次支撑,从而增加支护板1支撑的稳定性,并且按压l型固定板17的左侧将l型固定板17脱离楔形块25,然后向外拉动固定块4将连接柱20脱离连接筒2,进一步的方便对装置进行拆卸。
24.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8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尖刺11,通过尖刺11的设置,将尖刺11置于地面下,从而能够增加底座8放置的稳定性。
2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二螺纹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9,通过旋转把手9的设置,从而能够方便操作人员手持,进一步的方便对第二螺纹杆10进行拧动。
26.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套筒12的内腔上下两端均开设有滑槽19,两个所述滑槽19内均活动连接有滑块23,两个所述滑块23分别与第一螺纹杆14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通过滑块23和滑槽19的设置,从而能够对第一螺纹杆14进行定向移动,进一步的增加第一螺纹杆14的稳定性。
27.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螺纹杆1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5,通过推板15能够增加第一螺纹杆14与支护板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增加第一螺纹杆14支撑支护板1的稳定性。
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公路工程混凝土浇筑用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板1、连接筒2、卡接机构3、固定块4、第一销轴5、支撑杆6、限位块7、底座8、旋转把手9、第二螺纹杆10、尖刺11、套筒12、螺母13、第一螺纹杆14、推板15、第三销轴16、l型固定板17、弹簧18、滑槽19、连接柱20、螺纹孔21、限位槽22、滑块23、第二销轴24、楔形块25,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工作时,首先,将尖刺11插入地面内对底座8进行固定,然后将连接柱20插接在连接筒2内,然后手持旋转把手9方便拧动第二螺纹杆10推动限位块7在限位槽22内向右移动,从而推动支撑杆6和固定块4,从而将支护板1进行初次支撑,然后拧动螺母13配合滑块23在滑槽19内导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螺纹杆14稳定向右,然后将推板15抵在支护板1上对支护板1再次支撑,从而增加支护板1支撑的稳定性,并且按压l型固定板17的左侧将l型固定板17脱离楔形块25,然后向外拉动固定块4将连接柱20脱离连接筒2,进一步的方便对装置进行拆卸。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