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管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雨水管道。
背景技术:2.城市路面上总会高低错落的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台阶,从而形成人行道、机动车道、路牙、广场平台等错落有致却又和谐统一的道路景观,因地形水平高度存在差异,因此在阴雨天气时部分地面就容易发生积水现象,从而影响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行,因此建设完备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就成为了市政规划的重点之一。
3.雨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均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有的多数雨水管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当大一部分管道内都存在肉眼可见的塑料袋、杂草等其他杂物遗留积累,过大的下水区域在提高下水效率的同时却也带来了管道内易积淤泥的问题,偶尔还会发生行人的钥匙手机等物品意外滚落到下水道中、下水槽卡鞋跟、卡自行车车轮等事件,使得这些雨水管道在城市中成为了一种行人争相避让的存在,并且在某些建设时间较长的路段上,经常会出现积水在雨水管道下水口旁边聚集而无法通过下水口排进雨水管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管道,以解决以上缺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包括下水管、清污槽、下水槽盖,所述下水管包括壳体、过水腔、槽盖放置孔、引水斜槽,所述过水腔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所述过水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引水斜槽为一段横向贯穿壳体两侧面的倾斜槽,所述引水斜槽的一端连通至过水腔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所述引水斜槽的另一端连通至壳体的外部,所述槽盖放置孔设置在引水斜槽与壳体外部相连通的一端,所述下水槽盖为长条状板体,所述下水槽盖上挖有贯穿下水槽盖的盖栅,所述下水槽盖设置在槽盖放置孔内,所述下水槽盖顶部的两侧均设有起钩点,所述起钩点为“∟”型开槽,所述起钩点包括上扣板、中空腔、伸入口,所述中空腔为设置在上扣板下方的空腔,所述伸入口为竖直设置在中空腔旁边的挖孔,所述清污槽的内部设有清污腔,所述清污槽的上方设有清污槽盖,所述清污槽与下水管并排设置,所述清污槽与下水管通过过渡接口相连,所述过渡接口包括过渡接口a和过渡接口b,所述过渡接口a和过渡接口b分别设置在下水管的两端和清污槽的两端,所述过渡接口a包括凹腔口和凸缘口,所述凹腔口为设置在过水腔或清污腔腔口处的圆柱形凹腔,所述凸缘口为环绕在过水腔或清污腔四周的块状凸起,所述过渡接口b包括凸腔口和凹缘口,所述凸腔口为设置在过水腔或清污腔腔口处的圆柱形凸管,所述凹缘口为环绕在过水腔或清污腔四周的凹槽,所述凸腔口和凸缘口能分别对应装配到凹腔口和凹缘口内形成配合。
7.优选的,所述下水管为长方体,所述下水管在靠近槽盖放置孔的一侧壁的上方设有防沉耳,所述防沉耳为块状凸起。
8.优选的,所述清污槽盖的一端与清污槽之间通过防尘铰接点相连,所述防尘铰接点包括防尘上部、下旋转筒部、横销、销口,所述防尘上部为设置在清污槽盖侧壁上的方形或半圆形板状凸起,所述下旋转筒部设置在防尘上部的下方,所述下旋转筒部为水平横放的空心筒状结构,且所述下旋转筒部的各几何尺寸均小于防尘上部的几何尺寸,所述销口设置在清污槽上,所述横销设置在销口内,所述横销穿过下旋转筒部中轴线方向上的空腔,所述清污槽盖的另一端设有起钩点。
9.优选的,所述凹腔口的腔底设有膨胀密封垫圈。
10.优选的,设置在槽盖放置槽内所述的下水槽盖通过使用撬棍伸入到起钩点内将下水槽盖翘起取出,所述撬棍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把手、棍体、翘板,所述翘板为形状与起钩点中上扣板形状一致的板体,所述翘板的板体延伸方向与棍体的延伸方向之间所成的夹角为钝角。
11.优选的,所述过水腔和清污腔的疏通清理采用清淤铲,所述清淤铲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把手、棍体、铲体,所述铲体包括中间圆板和设置在中间圆板四周的外缘环锥突,所述外缘环锥突在从远离中间圆板轴心方向上指向靠近中间圆板轴心方向上厚度逐渐向中间缩减。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变矩形下水槽口为长条形,与常见的雨水管道相比,减小了下水槽口的宽度,拉长了下水槽长度,一方面能应付路面不平导致积水成潭、积水不易排出的问题,另一方面狭窄倾斜的引水斜槽配合下水槽盖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塑料袋、枯叶、钥匙等杂物落入到下水管内部,从而有利于保持下水管内过水腔的长期通畅,在下水管的侧壁上设置了防沉耳,能一定程度上防止下水管自然沉降到路面的下方引发路面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下水管的设计寿命,在清污槽盖与清污槽之间设置了防尘铰接点,能避免路面上的杂物垃圾等缠绕在铰接点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污槽盖打开困难、铰接点易腐蚀等问题,整体上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排水效果好等特点,能高效完成城市道路的排水工作,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和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接口a结构示意图;
17.图3: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接口b结构示意图;
18.图4:本实用新型的下水管侧视图;
19.图5:本实用新型的清污槽结构示意图;
20.图6:本实用新型的下水槽盖结构示意图;
21.图7:本实用新型的防尘铰接点结构示意图;
22.图8:本实用新型的上防尘部结构示意图;
23.图9:本实用新型的起钩点结构示意图;
24.图10:本实用新型的撬棍结构示意图;
25.图11:本实用新型的清淤铲结构示意图;
26.图12:本实用新型的铲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结合附图1-1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如下说明:
28.如图1-12所示,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包括下水管1、清污槽2、下水槽盖3,下水管1包括壳体11、过水腔12、槽盖放置孔13、引水斜槽14,过水腔12设置在壳体11的内部,供雨水通行,且过水腔12的截面为圆形,引水斜槽14为一段横向贯穿壳体11两侧面的倾斜槽,引水斜槽14的一端连通至过水腔12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引水斜槽14的另一端连通至壳体11的外部,当下水管1之外存在积水时,积水就能通过引水斜槽14流入到过水腔12内,将引水斜槽 14与过水腔12的连接点设置在过水腔12的最高点,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过水腔12的理论流量上限,当过水腔12内的积水漫过引水斜槽14的槽口,就会引发引水斜槽14上端难下水的问题,因此需要尽量提高引水斜槽14与过水腔12连接点的竖直高度,槽盖放置孔13 设置在引水斜槽14与壳体11外部相连通的一端,下水槽盖3为长条状板体,下水槽盖3上挖有贯穿下水槽盖3的盖栅31,下水槽盖3 设置在槽盖放置孔13内,能起到过滤杂物的作用,下水管1为长方体,下水管1在靠近槽盖放置孔13的一侧壁的上方设有防沉耳15,防沉耳15为块状凸起,防沉耳15能减缓下水管1的自然沉降速率,提高下水管1的设计寿命。
29.下水槽盖3顶部的两侧均设有起钩点8,起钩点8为“∟”型开槽,起钩点8包括上扣板81、中空腔82、伸入口83,中空腔82为设置在上扣板81下方的空腔,伸入口83为竖直设置在中空腔82旁边的挖孔,设置在槽盖放置槽13内的下水槽盖3通过使用撬棍4伸入到起钩点8内将下水槽盖3翘起取出,撬棍4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把手43、棍体41、翘板42,翘板42为形状与起钩点8中上扣板81形状一致的板体,翘板42的板体延伸方向与棍体41的延伸方向之间所成的夹角为钝角,当需要打开下水槽盖3时,将撬棍4前端的翘板42从伸入口82中伸入到中空腔82内,再以翘板42与棍体 41的连接点为支点,翘动翘板42,让翘板42的前端抵在上扣板81 上,即可将下水槽盖3翘起并从槽盖放置槽13中取出,以便于进行引水斜槽14和过水腔12的保养清理工作,过水腔12和后文中清污腔22的疏通清理采用清淤铲5,清淤铲5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把手43、棍体41、铲体51,组成撬棍4的把手43、棍体41和组成清淤铲5的把手43、棍体41在结构上保持一致,铲体51包括中间圆板52和设置在中间圆板52四周的外缘环锥突53,外缘环锥突53 在从远离中间圆板52轴心方向上指向靠近中间圆板52轴心方向上厚度逐渐向中间缩减,最终在中间圆板52的四周形成一圈锥形的工作面,当将铲体51伸入到过水腔12中时,外缘环锥突53可以剥离并铲起过水腔12中的淤泥杂物等,从而提高清淤铲5的清理效果。
30.清污槽2的内部设有清污腔22,清污槽2的上方设有清污槽盖 21,清污槽盖21的一端与清污槽2之间通过防尘铰接点7相连,防尘铰接点7包括防尘上部71、下旋转筒部72、横销73、销口74,防尘上部71为设置在清污槽盖21侧壁上的方形或半圆形板状凸起,下旋转筒部72设置在防尘上部71的下方,下旋转筒部72为水平横放的空心筒状结构,且下旋转筒部72的各几何尺寸均小于防尘上部71 的几何尺寸,在清污槽盖21的俯视视角下,防尘上部71
将下旋转筒部72完全遮盖,从而起到防尘抗灰的作用,防止树叶、塑胶袋等杂物卷入防尘铰接点7中,过多的杂物灰尘与铰接点接触一方面会引发铰接点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在潮湿环境下也会加快铰接点的化学腐蚀,从而最终引发清污槽盖21出现难打开的问题,销口74设置在清污槽 2上,横销73设置在销口74内,横销73穿过下旋转筒部72中轴线方向上的空腔,下旋转筒部72与横销73构成铰接的基本结构,清污槽盖21的另一端设有起钩点8。
31.清污槽2与下水管1并排设置,清污槽2与下水管1通过过渡接口6相连,过渡接口6包括过渡接口a61和过渡接口b62,过渡接口 a61和过渡接口b62分别设置在下水管1的两端和清污槽2的两端,过渡接口a61包括凹腔口611和凸缘口612,凹腔口611为设置在过水腔12或清污腔22腔口处的圆柱形凹腔,凸缘口612为环绕在过水腔12或清污腔22四周的块状凸起,过渡接口b62包括凸腔口621和凹缘口622,凸腔口621为设置在过水腔12或清污腔22腔口处的圆柱形凸管,凹缘口622为环绕在过水腔12或清污腔22四周的凹槽,凸腔口621和凸缘口612能分别对应装配到凹腔口611和凹缘口622 内形成配合,凹腔口611的腔底设有膨胀密封垫圈63,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是防水密封胶,起到提高过渡接口6的连接密封性的作用。
32.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将多个下水管1首尾依次相连并在多个下水管1的两端都设置一个清污槽2,下水管1负责雨水的排放工作,清污槽2则用于清理过水腔12和清污腔22内积聚的污泥杂物,当需要进行清污工作时,先使用撬棍4依次打开清污槽盖21、取出下水槽盖3,之后将清淤铲5的铲体51从清污槽2与下水管1的连接处伸入到过水腔12内,让清淤铲5的棍体41通过引水斜槽14,然后将清淤铲5从下水管1的一端向另一端剐蹭移动,直至从设置在多个下水管1另一端的清污槽2内滑出,此时淤泥就会被推到另一端的清污槽2中,就可进行管道的清理工作,当过水腔12内积累了大量淤泥,以至于使用清淤铲5无法完成清淤工作时,可以使用高压水枪配合清淤工作的执行。
33.在市面上常见的雨水管道中,由于要保证雨水管道拥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因此设置有雨水管道下水口的路段会以辐射状的形态而低于周边的路段,这种设计就容易造成离下水口较远地方的积水不易到达下水口附近,如果连续布置多个下水口,又会影响到道路美观,而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就可在浇筑道路的初期,让道路的中间部分高于道路两边设置有下水管1的部分,从而既可以无死角的实现高效排水工作,也不会给路面造成坑坑洼洼的使用感,从而提高道路设计的美观性。
34.本实用新型一种市政雨水管道,变矩形下水槽口为长条形,与常见的雨水管道相比,减小了下水槽口的宽度,拉长了下水槽长度,一方面能应付路面不平导致积水成潭、积水不易排出的问题,另一方面狭窄倾斜的引水斜槽配合下水槽盖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塑料袋、枯叶、钥匙等杂物落入到下水管内部,从而有利于保持下水管内过水腔的长期通畅,在下水管的侧壁上设置了防沉耳,能一定程度上防止下水管自然沉降到路面的下方引发路面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下水管的设计寿命,在清污槽盖与清污槽之间设置了防尘铰接点,能避免路面上的杂物垃圾等缠绕在铰接点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污槽盖打开困难、铰接点易腐蚀等问题,整体上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排水效果好等特点,能高效完成城市道路的排水工作,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和推广意义。
35.上述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
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