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扫盘与中置吸口自动调平的减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2137发布日期:2022-08-09 23:5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用于扫盘与中置吸口自动调平的减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用于扫盘与中置吸口自动调平的减震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对居住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道路的清洁要求越来越高,道路清洗的相关处理及对专用道路清洗的专用设备的客观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专用车也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道路洗扫类专用车辆。其中,液压系统是道路洗扫类专用车辆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道路洗扫类专用车辆在清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扫盘与吸盘的协调等一系列动作作业的可靠性,而在路面出现坑洼时,坑面会对吸盘结构件造成冲击,不仅降低了乘坐舒适性,还会引起结构框架件损坏,进而使扫盘与吸盘的协调等一系列动作作业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扫盘与中置吸口自动调平的减震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路面出现坑洼时,坑面会对吸盘结构件造成冲击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架上设置有动力系统;中置吸盘系统,中置吸盘系统具有第一驱动部和中置吸口,第一驱动部与车架连接,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与中置吸口连接,第一驱动部可驱动中置吸口沿竖直方向移动,动力系统用于向第一驱动部的油缸内供油;扫盘清扫系统,扫盘清扫系统包括第二驱动部和扫盘,第二驱动部与车架连接,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扫盘连接,第二驱动部可驱动扫盘做圆周运动,动力系统用于向第二驱动部的油缸内供油;扫盘助力升降系统,扫盘助力升降系统包括第三驱动部,第三驱动部与车架连接,第三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扫盘连接,第三驱动部可驱动扫盘沿45
°
向下方移动,动力系统用于向第三驱动部的油缸内供油。
5.进一步地,动力系统包括:油箱;主油泵,主油泵的进口端与油箱连通,主油泵的出口端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和第三驱动部连通地设置。
6.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的油缸与油箱连通地设置,油箱与第一驱动部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第一单向阀和第一稳定阀,第一调节阀与第一单向阀串联地设置,第一稳定阀与第一调节阀、第一单向阀并联地设置;其中,第一稳定阀的预设压力值为p1,车辆在作业前或者车辆在作业中,中置吸口单侧受到外阻力的大小为p2,第一四通换向阀右位动作,中置吸口向下运动,且中置吸口在放下动作过程中,如有障碍物卡滞,当p2>p1时候,在遇到障碍物,中置吸口无法放置到位,此时,车辆系统压力按p1值,通过第一稳定阀卸荷回油,车辆在清洗作业过程中,当p2>p1时,中置吸口自重落地,遇到待清扫物使中置吸口不可通过时,车辆系统压力上升至p1设定值,第一驱动部的油缸大腔内油液通过第一稳定阀流入油箱,如中置吸口有撞击回弹,回弹过程中通过第一单向阀向第一驱动部的油缸小腔内供油,待物理障碍清理后,中置吸口继续下放,直至放到预设位置,其中,第一调节阀
用于稳定一定量的液压在中置吸口回弹中控制油液通过量达到控制第一驱动部的油缸补油速度。
7.进一步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扫盘包括第一扫盘和第二扫盘,第一马达可驱动第一扫盘做圆周运动,第二马达可驱动第二扫盘做圆周运动,第一马达通过第一扫盘换向阀与主油泵连通,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油路串联地设置。
8.进一步地,连通第一马达与第一扫盘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第二单向阀与第三单向阀的流向相反地设置,第二马达通过串联油路与连通第一马达和第一扫盘换向阀的油路连通;其中,串联油路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之间,串联油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扫盘换向阀与第二马达连通,第一扫盘换向阀左位动作,第一马达单独动作,第一扫盘换向阀右位动作,油液通过第三单向阀,第二扫盘换向阀右位动作,第二马达单独动作,第一扫盘换向阀左位动作,以及第二扫盘换向阀右位动作时,第一马达与第二马达串联且同步动作。
9.进一步地,扫盘助力升降系统还包括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各第三驱动部均设置有两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其中一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与第三驱动部的油缸大腔连通,另一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与第三驱动部的油缸小腔连通,各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通过升降换向阀与主油泵压力油口连通设置。
10.进一步地,第三驱动部为两个,各第三驱动部并联地设置,且两个第三驱动部通过两个升降换向阀实现串并联动作,各第三驱动部均设置有两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
11.进一步地,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包括第五调节阀、第五单向阀和第五稳定阀,第五调节阀、第五单向阀和第五稳定阀设置于油箱与升降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其中,第五单向阀与第五调节阀串联地设置,第五稳定阀与第五单向阀、第五调节阀并联地设置;其中,第五稳定阀的预设压力值为p3,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扫盘突然受到外部力的大小为p4,当p4>p3 时,第三驱动部的油缸由于外力克服p3回缩,油缸油液通过第五稳定阀流入油箱,第三驱动部的油缸小腔通过第五单向阀向第三驱动部的小腔内供油,以使扫盘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
12.进一步地,减震系统还包括溢流阀组件,溢流阀组件与第一四通换向阀的b口连接,溢流阀组件包括第二调节阀、第四单向阀和第二稳定阀,其中,油箱与第一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第四单向阀和第二稳定阀,第四单向阀与第二调节阀串联地设置,第二稳定阀与第四单向阀、第二调节阀并联地设置。
13.进一步地,第二稳定阀的预设压力值为p4,在中置吸口放到位,整车清洗开始作业,第一四通换向阀恢复中位,车辆在作业过程中,中置吸口受到外部力的大小为p5,当p5>p4 时,中置吸口由于撞击,有回升趋势,第一驱动部的油缸内大腔油液通过第二调节阀流入油箱,通过第四单向阀向第一驱动部的小腔内供油,完成被动作业避障,使中置吸口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
14.进一步地,中置吸盘系统为两个,两个中置吸盘系统并联地设置,且两个中置吸盘系统分别设置于车架的两侧,各中置吸盘系统的第一驱动部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与主油泵连通地设置;
15.其中,车辆在作业过程中,当两个中置吸盘系统同时受到障碍物的力为p6,导致两个中置吸盘系统同时被憋住,且p6>p4时,两个第一驱动部的油缸大腔内油液通过第二稳
定阀流入油箱,使中置吸口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与车架连接,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与中置吸口连接,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扫盘连接,通过动力系统向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的油缸内供油,中置吸口与车架的连接由传统的刚性连接改为油缸连接,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从而有效吸收路面坑洼对中置吸口产生的冲击,既能保护中置吸口又能保护与中置吸口连接的车架,而且中置吸盘系统、扫盘清扫系统、扫盘助力升降系统均由动力系统供油,各系统之间结构紧凑、成本更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扫盘与中置吸口配合更协调,有效地提高了路面洁净率以及扫盘与中置吸口进行清扫作业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油路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车架;
23.20、动力系统;21、油箱;22、主油泵;23、第一四通换向阀;24、吸油滤芯;25、系统主溢流阀;26、液压油箱;
24.30、中置吸盘系统;31、第一驱动部;32、中置吸口;34、第一调节阀;35、第一单向阀;36、第一稳定阀;
25.40、扫盘清扫系统;41、第二驱动部;411、第一马达;412、第二马达;42、扫盘;421、第一扫盘;422、第二扫盘;43、第一扫盘换向阀;44、第二单向阀;45、第三单向阀;46、串联油路;47、第二扫盘换向阀;
26.5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1、第三驱动部;52、升降换向阀;
27.60、溢流阀组件;62、第二调节阀;63、第四单向阀;64、第二稳定阀;
28.70、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1、第五调节阀;72、第五单向阀;73、第五稳定阀。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
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结合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扫盘与中置吸口自动调平的减震系统。
33.具体地,车辆包括:车架10、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 50,车架10上设置有动力系统20,中置吸盘系统30具有第一驱动部31和中置吸口32,第一驱动部31与车架10连接,第一驱动部31的输出端与中置吸口32连接,第一驱动部31可驱动中置吸口32沿竖直方向移动,动力系统20用于向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内供油,扫盘清扫系统40包括第二驱动部41和扫盘42,第二驱动部41与车架10连接,第二驱动部41的输出端与扫盘42连接,第二驱动部41可驱动扫盘42做圆周运动,动力系统20用于向第二驱动部41的油缸内供油,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包括第三驱动部51,第三驱动部51与车架10 连接,第三驱动部51的输出端与扫盘42连接,第三驱动部51可驱动扫盘42沿45
°
向下方移动,动力系统20用于向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内供油。
34.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部31、第二驱动部41、第三驱动部51与车架 10连接,第一驱动部31的输出端与中置吸口32连接,第二驱动部41、第三驱动部51的输出端与扫盘42连接,通过动力系统20向第一驱动部31、第二驱动部41、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内供油,中置吸口32与车架10的连接由传统的刚性连接改为油缸连接(类似油气弹簧),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从而有效吸收路面坑洼对中置吸口32产生的冲击,既能保护中置吸口 32又能保护与中置吸口32连接的车架10,而且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均由动力系统20供油,各系统之间结构紧凑、成本更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扫盘42与中置吸口32配合更协调,有效地提高了路面洁净率以及扫盘42与中置吸口 32进行清扫作业的安全性。
35.如图3所示,动力系统20包括油箱21、主油泵22,主油泵22的进口端与油箱21连通,主油泵22的出口端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可选择地与第一驱动部31、第二驱动部41和第三驱动部51连通地设置。这样设置使动力系统20、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和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之间的结构简单、紧凑,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即可快速切换主油泵22的供油对象,实现主油泵22对第一驱动部31、第二驱动部41和第三驱动部51供油,提高了动力系统20的可靠性。
36.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与油箱21连通地设置,油箱21与第一驱动部3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34、第一单向阀35和第一稳定阀36,第一调节阀34与第一单向阀35串联地设置,第一稳定阀36与第一调节阀34、第一单向阀35并联地设置。由于油缸具有动作敏捷,压力传递大的特性,当执行放下中置吸口32的动作时,通过第一稳定阀36能够限制中置吸盘系统30的压力,将压力调制一定数值,以调制0.5mpa为例,当油缸放到位置,如果地面有斜坡,此时先触碰地面的一角,传递给油缸的压力超过0.5mpa时候,液压系统就会卸荷,从而保护油缸,进而保护车架10,当收起亦然。当中置吸口32放到位,在公路进行扫路作业时,如遇路面有大坑的情况,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就会由于硬接触缩回,从而实现对相关系
统保护。在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的大、小腔缩回时,通过第一调节阀34和第一单向阀 35能对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的腔体进行补油。
3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系统还包括溢流阀组件60,溢流阀组件60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中置吸盘系统30为两个,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并联地设置各中置吸盘系统30的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地设置。且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分别设置于车架10的左右两侧,各中置吸盘系统30的第一驱动部31 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地设置。以左侧中置吸盘系统30实现自适应调节如下:第一稳定阀36的预设压力值为p1,p1可以设置为:0.8mpa≤p1≤1.5mpa(根据第一驱动部油缸大小,以及驱动中置吸口重量设置压力),车辆在作业前或者车辆在作业中,中置吸口32单侧受到外阻力的大小为p2,第一四通换向阀23右位动作,中置吸口32向下运动,且中置吸口32在放下动作过程中,如有障碍物卡滞,当p2>p1时候,在遇到障碍物,中置吸口32无法放置到位,此时,车辆系统压力按p1值,通过第一稳定阀36卸荷回油,车辆在清洗作业过程中,当p2>p1时,中置吸口32自重落地,遇到待清扫物使中置吸口32不可通过时,中置吸口会上顶油缸使液压系统压力上升至p1设定值,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大腔内油液通过第一稳定阀36流入油箱21,如中置吸口32有撞击回弹,回弹过程中通过第一单向阀35向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小腔内供油,使液压系统,油缸得以最好保障,待物理障碍清理后,中置吸口32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左位动作,使中置吸口继续下放,直至放到预设位置,此过程使中置吸口在放置作业前具有了防撞功能,其中,第一调节阀34用于稳定一定量的液压在中置吸口32回弹中控制油液通过量达到控制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补油速度。其中,位于右侧的中置吸盘系统30的自适应调节与位于左侧的中置吸盘系统30的自适应调节方式相同,当左右两侧中置吸盘系统30被障碍物憋住时,通过溢流阀组件60实现自适应调整。
38.第二驱动部41包括第一马达411和第二马达412,扫盘42包括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 422,第一马达411可驱动第一扫盘421做圆周运动,第二马达412可驱动第二扫盘422做圆周运动,第一马达411通过第一扫盘换向阀43与主油泵22连通,第一马达411和第二马达 412的油路串联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实现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422同时动作,并能保证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422的转速绝对的一致。连通第一马达411与第一扫盘换向阀4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4和第三单向阀45,第二单向阀44与第三单向阀45的流向相反地设置,第二马达412通过串联油路46与连通第一马达411和第一扫盘换向阀43的油路连通。第一扫盘换向阀43左位动作,第一马达411单独动作,第一扫盘换向阀43右位动作,油液通过第三单向阀45,第二扫盘换向阀47右位动作,第二马达412单独动作,第一扫盘换向阀43左位动作,以及第二扫盘换向阀47右位动作时,第一马达411与第二马达412串联且同步动作。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单左清扫作业,单右清扫作业,左右共同作业的切换。
39.进一步地,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包括第五调节阀71、第五单向阀72和第五稳定阀73,第五调节阀71、第五单向阀72和第五稳定阀73设置于油箱21与升降换向阀52之间的管路上,其中,第五单向阀72与第五调节阀71串联地设置,第五稳定阀73与第五单向阀72、第五调节阀71并联地设置。其中,第五稳定阀73的预设压力值为p3,0.5mpa≤p3≤1.2mpa,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扫盘42突然受到外部力(根据清扫的路面污染物确定,如是树叶,压力就小,如是污泥压力就大)的大小为p4,当p4>p3时,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由于外力克服 p3
回缩,油缸油液通过第五稳定阀73流入油箱21,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小腔通过第五单向阀72向第三驱动部51的小腔内供油,以使扫盘42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
40.在本实施例中,中置吸盘系统30为两个,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并联地设置。各中置吸盘系统30的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地设置。且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分别设置于车架10的两侧,各中置吸盘系统30的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地设置;其中,车辆在作业过程中,当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同时受到障碍物的力为p6,导致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同时被憋住,且p6>p4时,两个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大腔内油液通过第二稳定阀64流入油箱21,使中置吸口32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
41.串联油路46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单向阀44和第三单向阀45之间,串联油路46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扫盘换向阀47与第二马达412连通。当中置吸盘系统30动作完成,高压油进入到扫盘清扫系统40,且第一扫盘换向阀43左位动作时,第一马达411旋转动作,高压油流入第二单向阀44,此时如果第二扫盘换向阀47右位得电,第二扫盘422将动作,在串联油路46 的作用下,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422实现同步转速。在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422同步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二单向阀44能够切断第一扫盘换向阀43,此时若第二扫盘换向阀47不动作,则实现第一扫盘421的单独清扫动作。若第一扫盘换向阀43右位得电,高压油经过第三单向阀45,在第三单向阀45单向导流的状态下,油液流体只能进入第二扫盘换向阀47,若第二扫盘换向阀47不动作,则高压油卸荷,若要第二马达412动作,此时第二扫盘换向阀47必须右位动作,当第二马达412动作时,高压油能直接回流油箱。这样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扫盘清扫系统40的可靠性,提高了车辆进行路面清扫作业的安全性。
42.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还包括升降稳定阀组件,各第三驱动部51均设置有两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其中一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与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大腔连通,另一个升降稳定阀组件与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小腔连通,各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通过升降换向阀52压力油口与主油泵22连通设置。具体地,一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由一个第五调节阀71、一个第五单向阀72和一个第五稳定阀73组成,它们之间的设置方式为调节阀与单向阀串联地设置,稳定阀与单向阀、调节阀并联地设置(即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的结构与溢流阀组件60的结构相同地设置)。当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大腔推动扫盘接地时,若压力越大,则扫盘42接触地面的接地压力越重(适合较脏路面),在第三驱动部51的油缸大腔处接入一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通过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上的稳定阀调试最大接地压力,当油缸压力超过稳定阀设定压力时(例如超过1mpa),主工作油液通过稳定阀卸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见大石块拉拽扫盘42时,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可以通过单向阀对第三驱动部 51的油缸大腔补油,通过调节阀决定补油速度(根据实际需求可调)。
43.第三驱动部51为多个,各第三驱动部51并联地设置,各第三驱动部51均设置有两个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部51为两个,两个第三驱动部51分别与第一扫盘421和第二扫盘422连通设置,且两个第三驱动部51通过两个升降换向阀52实现串并联动作。这样设置提高了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的可靠性。通过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能够使扫盘42与中置吸口32配合更协调,从而提高路面的洁净率。在不同的路面斜度下,可以自动协调扫盘42与中置吸口32的关系。具体地,可以通过设定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的气压、油压实现。或者,可以通过控制器调整扫盘42的角度。
44.车辆还包括溢流阀组件60,溢流阀组件60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第一四通换向阀23 的b口连接溢流阀组件60包括第二调节阀62、第四单向阀63和第二稳定阀64。油箱21与第一四通换向阀2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62、第四单向阀63和第二稳定阀64,其中,第四单向阀63与第二调节阀62串联地设置,第二稳定阀64与第四单向阀63、第二调节阀62并联地设置。这样设置使得在中置吸盘系统30出现过载时溢流阀组件60工作,通过溢流阀组件60能够起到保护中置吸盘系统30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车辆进行路面清扫作业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溢流阀组件60设置在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的进油口处,且与第一稳定阀36、第一调节阀34、第一单向阀35组成的阀组件为并联的设置,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能够实现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的收起及放下动作。
45.具体地,第二稳定阀64的预设压力值为p4,其中,p4根据油缸大小确定设置值,0.8mpa ≤p4≤1.5mpa,在所述中置吸口32放到位,整车清洗开始作业,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23恢复中位,所述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所述中置吸口32受到外部力的大小为p5,当p5>p4时,所述中置吸口32由于撞击,有回升趋势,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内大腔油液通过第二调节阀 62流入油箱21,通过第四单向阀63向第一驱动部31的小腔内供油,完成被动作业避障,也使中置吸口32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在本实施例中,中置吸盘系统30为两个,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并联地设置,且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分别设置于车架10的两侧,各中置吸盘系统30的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与主油泵22连通地设置;其中,车辆在作业过程中,当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同时受到障碍物的力为p6,导致两个中置吸盘系统30同时被憋住,且p6>p4时,两个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大腔内油液通过第二稳定阀64 流入油箱21,使中置吸口32的轴向高度实现自适应调节。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动力系统20还包括液压油箱26,当动力系统20得电,主油泵22开始动作,低压油通过主油泵22吸油,经过吸油滤芯24进入主油泵22,根据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三大系统,限定最高工作压力,当任何一系统超出此系统设定压力时,高压油会通过系统主溢流阀25流回液压油箱26。系统主溢流阀25的压力可以根据实际运行压力或者系统主溢流阀25的油泵工作压力设定,用于保护各系统以及保护系统主溢流阀25。当经过系统主溢流阀25的高压油通过第一四通换向阀23p口,此时第一四通换向阀23左位动作,中置吸口32为放下状态,高压油进入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大腔。当执行放下中置吸口32的动作时,不能用系统主溢流阀25来限制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压力,此时通过溢流阀组件60 实现限制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压力。若第一四通换向阀23右位得电,则中置吸口32为提升状态。
46.当系统卡滞,如在扫路过程中,扫盘42出现卡滞,导致第一马达411和第二马达412憋住时,此时系统主溢流阀25就会打开,从而保护系统。所以系统主溢流阀25的压力设定非常重要,不能超过系统主溢流阀25的额定压力。本技术的动力系统20、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均采用m型中位卸荷设计方式,当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三大系统无动作时,即使动力系统随动,液压系统也是卸荷状态。换而言之,三大系统动作需要互相独立,有顺序关系,从左到右依次动作,具有一定的自纠错功能,更符合操作者的操作习惯。本技术的车辆成本低,且维修方便。在本实施例中,系统主溢流阀25的溢流压力可以设置为18mpa,当第一马达411和第二马达412 憋住时,此时系统主溢流阀25打开,在中置吸盘系统30中,溢流阀组件60的溢流压力可以设置为
1mpa,当第一驱动部31过载时溢流阀组件60开启,使得第一驱动部31可以及时调整工作状态,避免与第一驱动部31连接的中置吸口系统部件出现硬接触造成损坏的问题。同样地,在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中,助力升降稳定阀组件70的溢流压力可以设置为1mpa或是其他压力数值。
4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动力系统20、中置吸盘系统30、扫盘清扫系统40、扫盘助力升降系统50的设计,既能减轻装配精度(油缸的安装误差大大小于调整拉杆的误差),调整控制的方式方法更为简便,在驾驶室即可完成操作。而且扫盘的接地压力的控制,触地的调整,均可以实现驾驶室电控或者液控调整。此外,中置吸盘系统30通过第一驱动部31 与车架10连接,第一驱动部31的油缸的背压可调整,在整车设计开发中根据中置的自重可以调整背压阀的设定压力。采用溢流阀组件60、第一稳定阀实现油缸的大、小腔容积的控制与变化,实现控速及瞬间反应控制(掉坑过程中的瞬间吸震)。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置吸口32能够自动适应路面斜度,如主动倾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中置吸口32只能靠拉杆手动调节状态的问题。
48.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4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