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辅助工具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简易挂篮。
背景技术:2.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而随着人们对桥梁的功能要求,以及桥梁的施工技术均在不断提高,现有桥梁的梁体宽度已多达30~40m,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挂篮成为了桥梁悬臂工中必不可少设备。
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需要对挂篮进行位置的移动,现有的较宽型桥梁施工用的挂篮因为其体积和重量较大,因此在移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简易挂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挂篮不易移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可将挂篮任意移动且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简易挂篮,包括桥梁板和篮体,所述桥梁板和所述篮体之间设置有滑移装置,所述滑移装置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桥梁板端部两侧的支撑架和固定于所述篮体底部的螺母块,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固定于所述桥梁板上的立柱和水平固定于所述立柱顶部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一端固接于所述立柱的顶部,另一端伸出所述桥梁板的端部,所述水平板的顶面开设有滑移槽,所述篮体的底部滑动设置于所述滑移槽中,所述螺母块上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水平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桥梁板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螺杆转动的驱动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直固定于所述桥梁板上的支撑柱、固定于所述支撑柱顶部的l型板,所述l型板相互垂直的内侧壁上分别转动设置有伞齿一和伞齿二,所述伞齿一同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螺杆远离所述螺母块一端的端部,两侧所述l型板的伞齿二之间同轴连接有连接杆。
7.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同轴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一端端部的蜗轮、竖直转动设置于所述桥梁板上的转动杆、同轴连接于所述转动杆上的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上固接有握轮,所述握轮靠近所述桥梁板。
8.进一步的,所述l型板的顶面螺栓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转动杆的顶部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
9.进一步的,所述桥梁板上固定有底座,所述转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篮体的底部固接有滑动设置于所述滑移槽中的移动块,所述滑移槽两端的端部均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上固接有用于与所述移动块抵触的接触块。
11.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板端部和所述立柱底部之间固接有斜撑板。
12.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3.1、由于采用了滑移装置,可以利用驱动机构驱动螺杆转动,螺杆的转动会使得螺母块在螺杆上移动,由于螺母块固定于篮体的底部,从而会带动篮体移动,进而可以实现操作人员在桥梁板上时,即可对篮体进行移动,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便捷性。
14.2、由于采用了接触块和弹簧,当篮体移动至水平板的端部时,篮体下方的移动块会与接触块相抵触,然后会挤压弹簧,弹簧挤压时,会对篮体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会阻碍篮体底部的移动块与滑移槽的端部刚性接触,进而可以保证篮体的形状,减少对篮体造成损伤,从而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简易挂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滑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主要示意驱动机构的部分构造;
18.图4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主要示意支撑架的部分构造。
19.图中:1、桥梁板;101、底座;2、篮体;21、移动块;3、滑移装置;31、支撑架;311、立柱;312、水平板;3121、滑移槽;3122、弹簧;3123、接触块;313、斜撑板;32、螺母块;33、螺杆;34、驱动机构;341、支撑柱;342、l型板;343、伞齿一;344、伞齿二;345、连接杆;346、蜗轮;347、转动杆;3471、握轮;348、蜗杆;349、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简易挂篮,通过驱动机构34中转动杆347的转动会带动蜗杆348转动,蜗杆348会带动蜗轮346转动,蜗轮346会带动连接杆345转动,连接杆345的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一343转动,伞齿一343的转动会带动螺杆33转动,螺杆33的转动会使得螺母块32在螺杆33上移动,由于螺母块32固定于篮体2的底部,从而会带动篮体2移动,进而可以实现操作人员在桥梁板1上时,即可对篮体2进行移动,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便捷性,并可以加快工程进度。
2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2.参照图1,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简易挂篮,包括桥梁板1、篮体2以及滑移装置3,桥梁板1为条形板,篮体2位于桥梁板1一端端部的上方,篮体2的长度方向与桥梁板1的长度方向垂直,滑移装置3安装于桥梁板1一端的端部,且滑移装置3位于桥梁板1靠近篮体2一端的端部,并滑移装置3用于滑移篮体2。
23.参照图2和图3,滑移装置3包括支撑架31、螺母块32、螺杆33以及驱动机构34。支撑架31设置有两个,两个支撑架31对称设置于桥梁板1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支撑架31固定于桥梁板1靠近篮体2一端的端部,支撑架31包括立柱311、水平板312以及斜撑板313,立柱311竖直固定于桥梁板1上,水平板312一端固接于立柱311的顶部,另一端伸出桥梁板1的端部,斜撑板313固接于水平板312端部和立柱311底部之间,利用斜撑板313可以对水平板312伸出桥梁板1一端的端部进行支撑,以保证水平板312的稳定性,此外,水平板312的顶面开设有
滑移槽3121,滑移槽3121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板312的长度方向一致,滑移槽3121的两端分别靠近水平板312两端的端部。
24.参照图2,螺母块32设置有两个,两个螺母块32均固接于篮体2的底面,两个螺母块32分别位于篮体2底部的两侧,并均位于两侧的支撑架31之间。螺杆33设置有两根,两根螺杆33分别与两个螺母块32螺纹连接,螺杆33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板312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驱动机构34用于驱动螺杆33转动。
25.利用驱动机构34驱动螺杆33转动,螺杆33的转动会使得螺母块32在螺杆33上移动,由于螺母块32固定于篮体2的底部,从而会带动篮体2移动,进而可以实现操作人员在桥梁板1上时,即可对篮体2进行移动,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便捷性。
26.参照图2和图3,驱动机构34包括支撑柱341、l型板342、伞齿一343、伞齿二344、连接杆345、蜗轮346、转动杆347、蜗杆348以及支撑板349。支撑柱341设置有两根,两根支撑柱341竖直固接于桥梁板1的顶面,且两根支撑柱341分别位于两侧的螺杆33处。l型板342设置有两个,两个l型板342分别固接于两侧的支撑柱341的顶面,l型板342水平设置,且螺杆33转动设置于l型板342的侧壁上。伞齿一343和伞齿二344分别位于l型板342的内侧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内侧壁上,伞齿一343同轴连接于螺杆33远离篮体2的一端,伞齿二344转动设置于l型板342的内壁上。连接杆345同轴连接于两侧l型板342内侧的伞齿二344之间。
27.继续参照图3,蜗轮346同轴连接于连接杆345一端的端部。桥梁板1上固定有底座101,转动杆347转动设置于底座101上。蜗杆348同轴连接于连接杆345的顶部,且蜗杆348与蜗轮346相互啮合。支撑板349螺栓连接于l型板342的顶面,且转动杆347的顶部转动设置于支撑板349上。进一步地,转动杆347上固接有握轮3471,握轮3471靠近桥梁板1,当需要旋转转动杆347时,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握轮3471,来对转动杆347进行转动,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28.当在使用驱动机构34时,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握轮3471来对转动杆347进行转动,转动杆347的转动会带动蜗杆348转动,蜗杆348会带动蜗轮346转动,蜗轮346会带动连接杆345转动,连接杆345的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由于伞齿二344与伞齿一343相互啮合,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一343转动,伞齿一343的转动会带动螺杆33转动,因而实现了驱动机构34对螺杆33的控制。
29.参照图4,篮体2的底部固接有滑动设置于滑移槽3121中的移动块21,滑移槽3121两端的端部均固接有弹簧3122,弹簧3122上固接有用于与移动块21抵触的接触块3123。当篮体2在水平板312上移动时,并且篮体2移动至水平板312的端部时,篮体2下方的移动块21会与接触块3123相抵触,然后会挤压弹簧3122,当弹簧3122挤压时,会对篮体2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会阻碍篮体2底部的移动块21与滑移槽3121的端部刚性接触,进而可以保证篮体2的形状,减少对篮体2造成损伤,从而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30.本技术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31.当需要移动篮体2时,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握轮3471来对转动杆347进行转动,转动杆347的转动会带动蜗杆348转动,蜗杆348会带动蜗轮346转动,蜗轮346会带动连接杆345转动,连接杆345的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由于伞齿二344与伞齿一343相互啮合,两侧的伞齿二344转动会带动两侧的伞齿一343转动,伞齿一343的转动会带动螺杆33转动,螺杆33的转动会使得螺母块32在螺杆33上移动,由于螺母块32固定于篮体2的底部,从
而会带动篮体2移动,进而可以实现操作人员在桥梁板1上时,即可对篮体2进行移动,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便捷性。
32.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实施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