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包覆轨脚边缘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7124发布日期:2022-07-30 05:4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包覆轨脚边缘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用于轨道安装时调节轨距的轨道调距块及轨下垫板,具体涉及一种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包覆轨脚边缘的结构,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城市地铁及轻轨等直流电气运输系统中,利用钢轨作为返回线,由于现有钢轨安装技术不可能达到完全对地绝缘,总有一部分电流漏入大地而形成杂散电流,对地铁洞体钢筋结构、埋地金属构件及管线设施等产生严重的电流腐蚀作用,危及建筑设施的安全。因此对地铁杂散电流的腐蚀防护,提升扣件系统的绝缘性能势在必行。
3.另一方面,城市地铁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车轮与钢轨接触面不平产生振动噪声,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对轨道沿线的建筑物和桥梁产品一定的影响。降低钢轨的振动噪声,对于改善沿线周围环境有重要意义。
4.如图9所示,现有技术中,从钢轨22向下至混力土轨枕23,依次是钢轨22、现有轨下垫板202、铁垫板24、弹性垫块25、轨枕23,钢轨22两侧轨脚26边缘是受弹条27控制的现有轨道调距块201。现有轨道调距块201具有成角度的一体成型的压板和调距侧板,压板压住轨脚26的脚面,侧板在轨脚26的侧边对钢轨实施横向限位。在钢轨两侧现有轨道调距块201的侧板可以做不同厚度的设置,使钢轨22在限定的两个道钉28之间的固定位置可根据需要做横向调节,从而实现对两条钢轨22之间的轨距调节。现有轨下垫板202与现有轨道调距块201未建立密接关系,下雨天气,含导电物质的雨水能够流入钢轨22与铁垫板24之间,容易使钢轨22与铁垫板24导通,导致杂散电流流入地下。
5.现有技术中,现有轨道调距块201是高强度绝缘材料构成,现有轨下垫板202具有绝缘减振功能,本发明是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现有轨道调距块201与现有轨下垫板202设置密封连接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实现对钢轨调距、减振的同时,如何使现有轨道调距块与现有轨下垫板密接,避免含导电物质的雨水浸入使钢轨与铁垫板导通,进而避免杂散电流流入地下。
7.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包覆轨脚边缘的结构,在轨道减振调距块的侧压边区域设置开口向下的卡槽,在轨下垫板两侧分别设置与卡槽对应的侧壁,应用时,轨下垫板的侧壁插入轨道减振调距块的卡槽内,实现轨下垫板与轨道减振调距块的密闭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卡槽包括卡槽一和卡槽二,卡槽一设在侧压边的固压层侧压片的内向凸台的下端面,卡槽二设在轨道减振调距块的减振层侧压片与减振层上压片的结合处,卡槽二有两段,分别位于减振层限位缺口的前侧外和后侧外。
9.进一步地,侧壁包括侧壁一和侧壁二;在轨下垫板的侧壁上设有垫板限位缺口,垫板限位缺口的缺底的侧壁为与卡槽一对应的侧壁一,垫板限位缺口的前侧外和后侧外的侧壁为与卡槽二对应的侧壁二。
10.进一步地,所述卡槽一呈几字形,在外侧槽壁的两端分别具有相对的内挡面,在内侧槽壁的两端分别具有向背的外挡面;所述侧壁一呈几字形与卡槽一对应,侧壁一内侧两端分别具有内限位面,侧壁一外侧两端分别具有能够与内挡面相贴合的外限位面;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时,侧壁一插入卡槽一内,侧壁一内侧的内限位面与外挡面相贴合,侧壁一外侧的外限位面与内挡面相贴合。
11.进一步地,内向凸台具有凸出减振层侧压片的凸出层,所述内侧槽壁设在凸出层上。
12.进一步地,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时,所述凸出层位于垫板限位缺口内。
13.进一步地,呈几字形的侧壁一由顶板和两端的翼板构成,所述两端的翼板分别为侧壁一前的侧壁二和侧壁一后的侧壁二的相向延伸,所述顶板两端呈叠加态分别与两端的翼板的端部一体连接,顶板相对于侧壁二整体向外凸出。
14.进一步地,所述侧壁二具有向内回折的用于扣住轨脚边缘的回折边,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时,回折边位于卡槽二内。
15.进一步地,所述回折边的顶面与卡槽二的槽底之间有间隙。
16.有益效果:能够避免雨水进入钢轨与轨下垫板之间,进而避免钢轨与铁垫板导通而使钢轨所带散杂电流流入地下;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后,增强了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所述轨道减振调距块在钢轨上安装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轨道减振调距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为轨道减振调距块固压层立体示意图;图4为轨道减振调距块减振层立体示意图;图5为轨下垫板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轨道减振调距块在钢轨上安装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7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现有技术中所述现有轨道调距块在钢轨上安装的平面示意图。
18.图中:101、轨道减振调距块;102、轨下垫板;201、现有轨道调距块;202、现有轨下垫板;1、减振层;2、固压层;3、减振层侧压片;4、固压层侧压片;5、减振层上压片;6、内向凸台;7、减振层限位缺口;8、垫板限位缺口;9、卡槽一;10、卡槽二;11、侧壁一;12、侧壁二;13、内挡面;14、外挡面;15、内限位面;16、外限位面;17、凸出层;18、顶板;19、翼板;20、回折边;21、间隙;22、钢轨;23、轨枕;24、铁垫板;25、弹性垫块;26、轨脚;27、弹条;28、道钉。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为便于理解本技术,首先简述关联本技术改进的其他改进(另案申请)。
20.如图1—4所示,改进后的轨道减振调距块101包括减振层1和固压层2。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侧压边包括减振层1的减振层侧压片3和固压层2的固压层侧压片4。减振层1还具有减振层上压片5。
21.改进后的轨道减振调距块101,其减振层1紧紧贴压在钢轨22的轨脚26面上,其作用一是吸能减振,二是防止雨水渗入减振层1与贴压的轨脚26面之间。
22.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纵向(钢轨长度方向)长度大于铁垫板24的纵向长度,以尽量避免含导电物质(轮轨磨耗产生的铁屑等)的雨水流到钢轨22底下而使钢轨22与铁垫板24导通。
23.为了避免减振层1和固压层2相对滑移,在固压层侧压片4上设置内向凸台6,在减振层侧压片3上设置减振层限位缺口7,内向凸台6卡合在减振层限位缺口7内。
24.本文中所述“密接”或“密闭连接”,并不是一般意义所指的具有严格的气密性,而仅限于本发明所要求的避免雨水流到钢轨22与轨下垫板102之间。
25.如图2、3、4、5、7、8所示,一种轨道减振调距块与轨下垫板密接包覆轨脚边缘的结构,在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侧压边区域设置开口向下的卡槽,在轨下垫板102两侧分别设置与卡槽对应的侧壁,应用时,轨下垫板102的侧壁插入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卡槽内,实现轨下垫板102与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密闭连接。这样,能够使雨水不会进入钢轨22与轨下垫板102之间,进而避免钢轨22与铁垫板24导通而使钢轨22所带散杂电流流入地下。
26.卡槽包括卡槽一9和卡槽二10,卡槽一9设在侧压边的固压层侧压片4的内向凸台6的下端面,而卡槽二10则设在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减振层侧压片3与减振层上压片5的结合处,卡槽二10有两段,分别位于减振层限位缺口7的前侧外和后侧外。侧壁包括侧壁一11和侧壁二12;在轨下垫板102的侧壁上设有垫板限位缺口8,垫板限位缺口8的缺底的侧壁为与卡槽一9对应的侧壁一11,垫板限位缺口8的前侧外和后侧外的侧壁为与卡槽二10对应的侧壁二12。
27.卡槽一9呈几字形,在外侧槽壁的两端分别具有相对的内挡面13,在内侧槽壁的两端分别具有向背的外挡面14;所述侧壁一11呈几字形与卡槽一9对应,侧壁一11内侧两端分别具有内限位面15,侧壁一11外侧两端分别具有能够与内挡面13相贴合的外限位面16;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与轨下垫板102密接时,侧壁一11插入卡槽一9内, 侧壁一11内侧的内限位面15与外挡面14相贴合,侧壁一11外侧的外限位面16与内挡面13相贴合。这样,不仅实现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与轨下垫板102在该区域的密接,同时也使得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与轨下垫板102之间实现相对限位。
28.如图2、3所示,内向凸台6具有凸出减振层侧压片3的凸出层17,所述内侧槽壁设在凸出层17上。这样设置等于增加内向凸台6的厚度,也就增加卡槽一9设置区域的结构强度。
29.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与轨下垫板102密接时,所述凸出层17位于垫板限位缺口8内。实现轨下垫板102与减振层侧压片3的凸出层17平整结合。
30.如图5、6所示,呈几字形的侧壁一11由顶板18和两端的翼板19构成,所述两端的翼板19分别是侧壁一11前的侧壁二12和侧壁一11后的侧壁二12的相向延伸,所述顶板18两端呈叠加态分别与两端的翼板19的端部一体连接,顶板18相对于侧壁二12整体向外凸出。这样设置,使得减振层侧压片3、固压层侧压片4与轨下垫板102平整地实现卡扣连接。
31.侧壁二12具有向内回折的用于扣住轨脚26边缘的回折边20,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与轨下垫板102密接时,回折边20位于卡槽二10内。
32.如图1所示,回折边20的顶面与卡槽二10的槽底之间有间隙21,避免侧壁二12与轨道减振调距块101之间形成支撑,消减弹条下压轨道减振调距块101的作用力。
33.上述实施例只用于更清楚的描述本发明,而不能视为限制本发明涵盖的保护范围,任何等价形式的修改都应视为落入本发明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