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28294发布日期:2023-03-22 07:3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现场组装管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在预制厂房中预制保养后转运至现场组装,组装前各种不同形状和重量的构件对方在堆场内,组装时,采用转运工具转运至指定区域进行组装,位于堆场和指定区之间通常预埋有组装时用到的各种管道或预埋线路,尤其是组装过程中需要浇灌部分用到的水路网管,为了提高构件转运效率,通常需要一次性转运多个构件至指定区,当转运工具载运构件超重的情况下越过堆场和指定区之间的通道时,会将预埋管道和线路压毁,或者道路基础损毁;虽然预制后的构件在成型后能够知晓大概的重量,但现场需要采用繁琐的分流和计算方式才能控制构件转运时不超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及方法,采用在承重箱内设置载重机构和充气装置,阻拦机构位于承重箱前方与充气装置连通,盖板与承重箱配合并与载重机构的上端面接触,承重箱和阻拦机构埋设在堆场和指定区之间道路的基坑内,管线位于阻拦机构前方,载工具载运装载好的构件从堆场方向向指定区运动,并将经过承重箱的盖板,盖板下侧面不与充气装置接触时,则运载工具可顺利通过,盖板施加充气装置的压力使气体进入阻拦机构的气压腔,驱动阻拦柱上升,阻挡运载工具越过,避免道路前方的管线受损,无需电力驱动,无需人员值守,操作简单方便。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它包括承重箱、载重机构、充气装置和阻拦机构;所述载重机构和充气装置位于承重箱内,阻拦机构的气压腔与充气装置连通,盖板与承重箱配合并与载重机构的上端面接触;当盖板承受的载重对充气装置施加压力后,充气装置向阻拦机构充气驱动阻拦柱上升。
5.所述承重箱为上侧开口的中空箱体,盖板下侧的环形框与中空箱体内壁滑动接触。
6.所述承重箱一侧设置通孔;盖板上设置至少一个泄压孔与承重箱连通。
7.所述载重机构包括支撑管套接并滑动配合的受压柱,位于支撑管和受压柱之间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和受压柱端头的挡板抵触。
8.所述载重机构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均匀分布在承重箱内,每个载重机构承载的标称重量相等。
9.所述充气装置为压力气囊,位于一端设置的排气口通过气管与阻拦机构的气压腔连通。
10.所述充气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间隔布设在承重箱内;充气装置的上侧面
低于载重机构的上端面,充气装置的上侧面在盖板不承受载重的情况下不与盖板接触。
11.所述阻拦机构包括气缸配合的阻拦柱,气缸和阻拦柱配合之间的空间为气压腔,气压腔一侧设置的注气口与气管连通。
12.所述阻拦柱在充气装置不受压的情况下,回缩在气缸内,当充气装置受压并超过预设的载重压力时,阻拦柱向上升至预设高度。
13.如上所述的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的限超载拦阻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s1,安装,将承重箱、阻拦机构、气管安装在堆场和指定区之间道路上的基坑内,道路中预埋的管线位于阻拦机构的前方;此步骤中,受压柱和盖板的上端面与地面平齐,装配指定区位于阻拦机构的前方;s2,构件转运,运载工具载运装载好的构件从堆场方向向指定区运动,并将经过承重箱的盖板;s3,受压,运载工具经过盖板时,盖板承载压力后施加受压柱的压力后,运载工具随盖板下降;s4,检测,在s3中,当运载工具完全进入盖板上部后,且盖板下侧面不与充气装置接触时,则说明构件没有超载,运载工具可顺利通过向指定区运动;s5,拦阻,在s3中,当运载工具完全进入盖板上部后,且盖板下侧面施加充气装置的压力后,充气装置内的气体进入阻拦机构的气压腔,驱动阻拦柱上升,阻挡运载工具越过,避免道路前方的管线受损。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于:在承重箱内设置载重机构和充气装置,由盖板滑动配合封闭避免尘埃进入;盖板下侧面设置环形框与承重箱内壁滑动接触,提高了盖板受压后下降时的稳定性,同时使得各个载重机构和充气装置在受压时能够均衡受力。
15.根据预设的超载限重量,提前规划好载重机构的数量,只有当盖板受到超载的重量压迫时,才能使盖板对充气装置施加压力,避免轻载的情况下阻拦柱伸出气缸外。
16.当盖板对充气装置施加压力后,充气装置内的空气进入阻拦机构的气压腔驱动阻拦柱上升阻挡超载的运载工具越过前方的管线,避免管线和道路承载过重受损。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主视示意图。
19.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承重箱内载重机构和充气装置布局的示意图。
21.图5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载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阻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承重箱1,盖板11,环形框12,通孔13,泄压孔14,载重机构2,支撑管21,受压
柱22,弹簧23,充气装置3,排气口31,气管32,阻拦机构4,气缸42,阻拦柱41,气压腔43。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1~图8中,一种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它包括承重箱1、载重机构2、充气装置3和阻拦机构4;所述载重机构2和充气装置3位于承重箱1内,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与充气装置3连通,盖板11与承重箱1配合并与载重机构2的上端面接触;当盖板11承受的载重对充气装置3施加压力后,充气装置3向阻拦机构4充气驱动阻拦柱41上升。使用时,承重箱1和阻拦机构4埋设在堆场和指定区之间道路的基坑内,管线位于阻拦机构4前方,载工具载运装载好的构件从堆场方向向指定区运动,并将经过承重箱1的盖板11,盖板11下侧面不与充气装置3接触时,则运载工具可顺利通过,盖板11施加充气装置3的压力使气体进入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驱动阻拦柱41上升,阻挡运载工具越过,避免道路前方的管线受损,无需电力驱动,无需人员值守,操作简单方便。
27.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承重箱1为上侧开口的中空箱体,盖板11下侧的环形框12与中空箱体内壁滑动接触。制作时,环形框12和承重箱1采用滑面,在滑动过程中避免卡涩;同时由于环形框12与承重箱1内壁滑动限制了盖板11径向的运动方向,提高了盖板11活动时的稳定性。
28.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承重箱1一侧设置通孔13;盖板11上设置至少一个泄压孔14与承重箱1连通。使用时,通孔13用于穿越气管32,泄压孔14用于在盖板11下滑时排出承重箱1内的部分空气;或者在盖板11上升时使大气进入承重箱1内。
29.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载重机构2包括支撑管21套接并滑动配合的受压柱22,位于支撑管21和受压柱22之间套设有弹簧23,弹簧2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21和受压柱22端头的挡板抵触。使用时,受压柱22与盖板11接触,受压柱22受压后使弹簧23压缩,受压柱22沿支撑管21滑动提高了稳定性。
30.优选地,根据超载重量,计算出每个弹簧23承载的载重,规划出所需要载重机构2的总数量,再将多个载重机构2均匀布设于承重箱1内,使每个载重机构2能够均衡受力。
31.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载重机构2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均匀分布在承重箱1内,每个载重机构2承载的标称重量相等。使用时,各个载重机构2承载的标称重量相等时,所承载的受力点受力均衡,避免盖板11侧偏导致一侧受力发生卡滞。
32.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充气装置3为压力气囊,位于一端设置的排气口31通过气管32与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连通。使用时,充气装置3与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连通,在充气装置3受压的情况下向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充气。
33.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充气装置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间隔布设在承重箱1内;充气装置3的上侧面低于载重机构2的上端面,充气装置3的上侧面在盖板11不承受载重的情况下不与盖板11接触。使用时,在盖板11所承载的压力在超载预制范围外时,盖板11不与充气装置3接触,充气装置3不向气压腔43充气。
34.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阻拦机构4包括气缸42配合的阻拦柱41,气缸42和阻拦柱41配合之间的空间为气压腔43,气压腔43一侧设置的注气口与气管32连通。使用时,当气压腔43与充气装置3连通后,在充气装置3不受压的情况下,阻拦柱41位于气缸42内。
35.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阻拦柱41在充气装置3不受压的情况下,回缩在气缸42内,当
充气装置3受压并超过预设的载重压力时,阻拦柱41向上升至预设高度。使用时,当充气装置3收到盖板11的压力后,说明运载工具所运载的构件已超载,充气装置3向气压腔43补气,驱动阻拦柱41上升阻挡运载工具前行。
36.优选的方案中,如上所述的装配式建筑装配现场限超载拦阻装置的限超载拦阻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s1,安装,将承重箱1、阻拦机构4、气管32安装在堆场和指定区之间道路上的基坑内,道路中预埋的管线位于阻拦机构4的前方;此步骤中,受压柱22和盖板11的上端面与地面平齐,装配指定区位于阻拦机构4的前方;s2,构件转运,运载工具载运装载好的构件从堆场方向向指定区运动,并将经过承重箱1的盖板11;s3,受压,运载工具经过盖板11时,盖板11承载压力后施加受压柱22的压力后,运载工具随盖板11下降;s4,检测,在s3中,当运载工具完全进入盖板11上部后,且盖板11下侧面不与充气装置3接触时,则说明构件没有超载,运载工具可顺利通过向指定区运动;s5,拦阻,在s3中,当运载工具完全进入盖板11上部后,且盖板11下侧面施加充气装置3的压力后,充气装置3内的气体进入阻拦机构4的气压腔43,驱动阻拦柱41上升,阻挡运载工具越过,避免道路前方的管线受损。
37.上述方法在无需外接电力的情况下,实现了对超载构件转运时的拦阻,避免了前方道路上的管线遭到破坏,同时避免了路基受损,实现了无人值守。
38.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