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涝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89307发布日期:2023-03-08 09:59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涝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涝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2.道路是人们出行的必经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3.暴雨天气时,降雨量较大,容易导致路面形成积水,路面积水不仅对交通安全极为不利,而且长期积水还可能造成路基整体破坏,因此需要道路具有良好的渗水性,以减少路面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道路的防涝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涝道路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涝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涝道路结构,包括基底和升降滑移于所述基底上的封堵件,所述基底上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透水层和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内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下水道系统连通,所述空腔用于收集渗透所述透水层的液体,所述封堵件用于封堵下水道系统,所述封堵件上设有浮块,所述浮块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封堵件上开设有主流道和副流道,所述主流道位于所述浮块下方并与下水道系统连通,且所述支撑层封堵所述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空腔,所述副流道位于所述浮块上方,所述浮块和所述主流道下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透水层上端和所述副流道之间的距离,且所述副流道用于伸出所述透水层。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渗透透水层进入空腔内进行收集,使得空腔内的水位上升,浮块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封堵件上移,使得主流道和空腔连通,空腔内的水通过主流道流入下水道系统实现排放,当降雨量较大时,空腔内的水位不断上升,浮块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封堵件继续上移,使得主流道伸入空腔内的部分越多,扩大水进入主流道的入口面积,进而增大了水的排放量,此时,副流道未伸出透水层,可减少下水道系统中的臭味带出,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若主流道全部伸入空腔内时,水位仍在继续上涨,则浮块带动封堵件继续上移,使得副流道伸出透水层,透水层表面的积水通过副流道流入下水道系统实现排放,缓解主流道的排放压力,可根据降雨量的大小来调节道路的排水效率,且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主流道和副流道协同排放积水,提高了道路的渗水性能和渗水效率,减少了道路积水的情况,提高了道路的防涝性能,同时减少了行人或车辆经过时积水飞溅的情况,具有防溅的效果。
8.优选的,所述基底上开设有容纳槽和绿化槽,所述透水层和所述支撑层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绿化槽连通并对应所述透水层设置,所述绿化槽和所述空腔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渗透透水层,进而通过通孔进入绿化槽内,给绿化槽
内的植被补充水分,多余的雨水进入空腔内进行收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自来水的使用,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10.优选的,所述透水层包括透水板、设于所述透水板下方的防水板和设于所述防水板上的若干凸块,所述凸块抵接于所述透水板,所述通孔设有若干,且所述通孔位于相邻所述凸块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块,雨水渗透透水板后,由于防水板和凸块的阻挡作用对雨水进行分流,使得雨水分成若干股通过各个通孔排放,加快雨水的排放效率,抑制路面积水。
12.优选的,所述基底内开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位于所述绿化槽的下方并与所述绿化槽连通,所述基底上还设有导水条,所述导水条的一端伸入所述蓄水腔内,所述导水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绿化槽内的土壤接触,所述蓄水腔和所述空腔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绿化槽内多余的雨水进入蓄水腔内进行储存,至蓄水腔内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蓄水腔内多余的水进入空腔内实现排放,可在下雨时囤积一定量的雨水,通过导水条将囤积的雨水引至土壤中对绿化槽内的植被进行补水,维持植被的生机,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
14.优选的,所述基底上还设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位于所述绿化槽的槽底。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土工布,当雨水从绿化槽流入蓄水腔时,通过土工布将雨水中的土壤滤出,从而减少绿化槽中土壤的流失。
16.优选的,所述浮块包括气囊块一、设于所述气囊块一上的连接管和设于所述连接管上的气囊块二,所述气囊块一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气囊块二和所述气囊块一连通,所述气囊块二上设有充气嘴,所述封堵件上铰接有视窗,所述视窗对应所述气囊块二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视窗观察气囊块二的鼓气情况,进而判断气囊块一的鼓气情况,当气囊块一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因气体的逸散发生收缩时,气囊块二的鼓气情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体积变小,当工作人员观察到这一现象并判断出气囊块一的鼓气情况已不满足封堵件的使用需求时,可翻转打开视窗,往充气嘴内打气,根据气囊块二的鼓气情况进行判断,至气囊块二的鼓气情况满足要求,即可停止打气,再将视窗安装回封堵件上,进而继续使用浮块对雨水的排放量进行调节,无需更换浮块,有利于延长浮块的使用寿命,且无需将封堵件取出对浮块进行维修,使得修理浮块更加方便。
18.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包括螺纹连接于所述封堵件上的连接头和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头上的管体,所述气囊块二设于所述连接头上,所述气囊块一设于所述管体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连接头和封堵件之间的螺纹配合实现连接管在封堵件上的定位,减少了气囊块一在浮力作用下拉动连接管,进而使气囊块二压紧封堵件,导致气囊块二受压过大发生破裂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浮块使用的稳定性。
20.优选的,所述视窗上滑移连接有卡块,所述封堵件上开设有供所述卡块卡入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供所述卡块滑移卡入,所述通槽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供所述卡块卡入,当所述卡块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气囊块二抵紧于所述视窗。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视窗合上后,带动卡块翻转卡入让位槽内,然后将卡块移动卡入通槽,至卡块和定位槽对准,松开卡块,气囊块二抵紧于视窗,使得卡块卡入定位
槽内,通过定位槽的内壁抵接于卡块,即可对卡块进行定位,减少了视窗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晃动的情况,促进交通安全。
22.当需要翻转视窗时,按压视窗,使得卡块脱离定位槽,接着将卡块移动脱离通槽,使得卡块位于让位槽内,即可翻转视窗。
23.优选的,所述封堵件上铰接有滤板,所述滤板的铰接轴上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紧于所述封堵件使得所述滤板具有远离所述封堵件的趋势,当所述副流道伸出所述透水层时,所述滤板朝远离所述封堵件的方向向上倾斜,且所述滤板的上端高于所述副流道的上端,所述滤板用于盖合所述副流道。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副流道伸出透水层时,透水层表面的积水流入副流道,积水流动产生的冲力推动滤板翻转,使得滤板盖合副流道,减少垃圾的带入,进而减少了垃圾卡住副流道的情况,至水流流速减小或停止流动,滤板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发生反向翻转,将残留于滤板上的垃圾甩出,实现滤板的清理。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可根据降雨量的大小来调节道路的排水效率,且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主流道和副流道协同排放积水,提高了道路的渗水性能和渗水效率,减少了道路积水的情况,提高了道路的防涝性能,同时减少了行人或车辆经过时积水飞溅的情况,具有防溅的效果;2.通过设置凸块,雨水渗透透水板后,由于防水板和凸块的阻挡作用对雨水进行分流,使得雨水分成若干股通过各个通孔排放,加快雨水的排放效率,抑制路面积水;3.通过设置气囊块一和气囊块二,可通过视窗观察气囊块二的鼓气情况,进而判断气囊块一的鼓气情况,以便于及时对气囊块一和气囊块二进行充气,无需更换浮块,有利于延长浮块的使用寿命,且无需将封堵件取出对浮块进行维修,使得修理浮块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在基底中部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透水层的结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在封堵件上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安装通道的结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在封堵件上剖开的结构图,主要展示浮块的结构;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连接管的结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充气嘴的结构;图7为图6中b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让位槽、通槽和定位槽的结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个工作状态下在基底中部剖开的结构图;图9为图8中c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主流道和副流道的结构;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另一个工作状态下在基底中部剖开的结构图;图11为图10中d部的放大图,主要展示弹性件的结构。
27.附图标记说明:1、基底;11、容纳槽;12、绿化槽;13、通孔;14、蓄水腔;15、穿孔;16、连接孔;2、封堵件;21、封堵部;211、主流道;2111、进液口一;2112、出液口一;212、副流道;2121、进液口二;2122、出液口二;22、限位部;221、凹槽;222、安装通道;2221、连接段;2222、安装段;223、让位槽;224、通槽;225、定位槽;3、透水层;31、透水板;311、沉槽;32、防水板;33、凸块;4、支撑层;41、空腔;5、导水条;6、土工布;7、浮块;71、气囊块一;72、连接管;721、
管体;722、连接头;73、气囊块二;731、充气嘴;8、视窗;9、卡块;10、滤板;17、弹性件;18、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涝道路结构。参见图1,防涝道路结构包括基底1和封堵件2,基底1的上端面开设有容纳槽11和两个绿化槽12,两个绿化槽12分别位于容纳槽11的相对两侧,且绿化槽12的长度方沿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设置。
30.参见图2,基底1上固定有透水层3和支撑层4,透水层3和支撑层4均位于容纳槽11内,且透水层3位于支撑层4的上方,透水层3包括透水板31、防水板32和若干凸块33,防水板32位于透水板31的下方并与透水板31呈间隔设置,若干凸块33均位于防水板32靠近透水板31的一侧并与防水板32固定连接,且若干凸块33沿横向和纵向呈间隔分布,若干凸块33远离防水板32的端部均抵接于透水板31。
31.参见图2,容纳槽11靠近绿化槽1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13,若干通孔13的位置对应透水层3的位置设置,每个通孔13均位于透水板31和防水板32之间并位于相邻两个凸块33之间,且若干通孔13均与绿化槽12连通。
32.参见图2,基底1内开设有蓄水腔14,蓄水腔14的数量和位置与绿化槽12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个蓄水腔14均位于对应绿化槽12的下方,每个绿化槽12的槽底内壁上均开设有穿孔15,穿孔15和对应蓄水腔14连通,蓄水腔14通过与穿孔15的配合与对应绿化槽12连通。
33.参见图2,基底1上还固定有导水条5,导水条5的数量和位置与绿化槽12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导水条5的一端伸入对应蓄水腔14内并抵接于蓄水腔14的底部内壁,导水条5的另一端伸入对应绿化槽12用于与对应绿化槽12内的土壤接触。本实施例中,导水条5的材质为棉。
34.参见图2,基底1上还放置有土工布6,土工布6的数量和位置与绿化槽12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土工布6位于对应绿化槽12的槽底并覆盖穿孔15。
35.参见图2,支撑层4内开设有空腔41,空腔41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贯穿孔15,贯穿孔15和下水道系统连通,空腔41通过贯穿孔15与下水道系统连通,每个蓄水腔14靠近容纳槽11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连接孔16,连接孔16位于对应蓄水腔14的上端,且连接孔16和空腔41连通,蓄水腔14通过与连接孔16的配合连通空腔41。本实施例中,支撑层4由混凝土预制制得。
36.在实际使用中,下雨时,雨水渗透透水板31,然后在防水板32和凸块33的阻挡作用下实现分流,分成若干股通过各个通孔13排放至绿化槽12内,给绿化槽12内的植被补充水分,多余的雨水进入蓄水腔14内进行储存,至蓄水腔14内的水位高于连接孔16后,蓄水腔14内多余的水进入空腔41内进行收集,空腔41通过绿化槽12、通孔13和蓄水腔14的配合收集渗透透水层3的液体。
37.参见图2和图3,封堵件2位于容纳槽11内,且封堵件2竖向贯穿透水层3、支撑层4和基底1并升降滑移于基底1上,封堵件2用于封堵贯穿孔15进而封堵下水道系统,封堵件2包括封堵部21和限位部22,限位部22位于封堵部21的上端并与封堵部21固定连接,透水板31
的上端面开设有沉槽311,限位部22位于沉槽311内,且限位部22的上端面与透水板31的上端面平齐。
38.参见图3和图4,限位部22远离封堵部21的端面开设有凹槽221,凹槽22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安装通道222,安装通道222包括连接段2221和两个安装段2222,连接段2221和凹槽221连通,两个安装段2222位于连接段2221远离凹槽221的一侧并与连接段2221连通,每个安装段2222远离连接段2221的端部均位于空腔41内并与空腔41连通,且两个安装段2222远离连接段2221的端部分别位于封堵部21的相对两侧。
39.参见图2和图3,封堵件2上设有浮块7,浮块7包括两个气囊块一71、连接管72和气囊块二73,两个气囊块一71均位于空腔41(参见图2)内并抵接于空腔41(参见图2)的底部内壁,且两个气囊块一71的位置和两个安装段2222远离连接段2221的端部的位置一一对应。
40.参见图3和图5,连接管72位于安装通道222内,且连接管72的形状对应安装通道222的形状设置,连接管72包括管体721和连接头722,管体721和两个气囊块一71固定连接并连通,连接头722位于管体721远离气囊块一71的一端并与管体721转动连接,且连接头722螺纹连接于限位部22上。需要指出的是,管体721的材质为pvc,具有一定的弹性。
41.参见图5和图6,气囊块二73位于连接头722远离气囊块一71(参见图2)的一侧并与连接头722固定连接,且气囊块二73和两个气囊块一71(参见图2)均连通,气囊块二73上固定有充气嘴731。
42.参见图7,限位部22上铰接有视窗8,视窗8的铰接轴线呈水平设置,视窗8对应气囊块二73的位置设置并盖合凹槽221,视窗8上滑移连接有卡块9,卡块9位于视窗8远离铰接轴线的一端,且卡块9的滑移方向平行于视窗8的铰接轴线。
43.参见图7,限位部22的上端面开设有让位槽223,让位槽223与凹槽221连通,当翻转视窗8时,让位槽223供卡块9卡入,让位槽223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通槽224,通槽224位于让位槽223沿卡块9滑移方向的一侧,通槽224供卡块9滑移卡入,通槽224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225,定位槽225供卡块9卡入,当卡块9位于定位槽225内时,气囊块二73抵紧于视窗8,使得卡块9保持位于定位槽225内的状态,通过卡块9抵接于定位槽225的内壁,即可实现视窗8的定位。
44.可通过视窗8观察气囊块二73的鼓气情况,进而判断气囊块一71的鼓气情况,当气囊块二73体积显著变小时,按压视窗8,使得卡块9脱离定位槽225,接着将卡块9移动脱离通槽224,使得卡块9位于让位槽223内,然后翻转打开视窗8,往充气嘴731内打气,根据气囊块二73的鼓气情况进行判断,至气囊块二73的鼓气情况满足要求,即可停止打气,再合上视窗8,带动卡块9卡入让位槽223内,然后将卡块9移动卡入通槽224,至卡块9和定位槽225对准,松开卡块9,气囊块二73抵紧于视窗8,使得卡块9卡入定位槽225内,即可定位视窗8,进而继续使用浮块7。
45.在安装浮块7时,将气囊块一71和气囊块二73内的气体全部放掉,接着将管体721伸入安装通道222内,带动气囊块一71从安装通道222的另一端伸出,然后扭转连接头722将连接头722螺纹连接于限位部22上,即可实现浮块7的安装,在拆卸浮块7时,将气囊块一71和气囊块二73内的气体全部放掉,扭转连接头722使得连接头722和限位部22脱离,然后抽出管体721即可将浮块7卸下,使得安装、更换和维修浮块7更加方便。
46.参见图8和图9,封堵部2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主流道211和副流道212,主流道211位
于气囊块一71的下方,主流道211具有进液口一2111和出液口一2112,进液口一2111位于封堵部21的外周壁上,出液口一2112位于封堵部21的底部内壁上并与下水道系统连通,且支撑层4封堵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气囊块一71和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之间的距离小于气囊块一71上端和空腔41顶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主流道211用于连通空腔41。
47.参见图9,副流道212位于气囊块一71的上方,副流道212具有两个进液口二2121和一个出液口二2122,两个进液口二2121均位于封堵部21的外周壁上并位于气囊块一71的上方,且两个进液口二2121分别位于封堵部21的相对两侧并对齐设置,凸块33封堵副流道212上的进液口二2121,出液口二2122位于封堵部21的底部内壁上并与下水道系统连通。
48.参见图9,气囊块一71和进液口一2111下端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透水板31上端和进液口二2121之间的距离,且透水板31上端和进液口二2121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气囊块一71上端和空腔41顶部内壁之间的距离,副流道212用于伸出透水层3。
49.参见图10和图11,封堵部21上铰接有滤板10,滤板10的数量和位置与进液口二212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滤板10的铰接轴位于滤板10的下端,且滤板10的铰接轴上固定有弹性件17,弹性件17抵紧于封堵部21使得滤板10具有远离封堵部21的趋势,封堵部21上还加工形成有倾斜面18,倾斜面18的数量和位置与滤板10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每个倾斜面18均位于对应滤板10远离副流道212的一侧,且倾斜面18朝远离滤板10的方向向上倾斜,倾斜面18用于抵接对应滤板10。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7为弹簧。
50.当副流道212伸出透水层3时,滤板10在弹性件17的作用下朝远离封堵部21的方向发生翻转,至滤板10抵接于对应倾斜面18,滤板10朝远离封堵部21的方向向上倾斜,且滤板10的上端高于进液口二2121的上端,滤板10用于盖合副流道212上的进液口二2121。
51.在实际使用中,当副流道212上的进液口二2121全部伸出透水板31时,透水板31表面的积水流入副流道212,积水流动产生的冲力推动滤板10克服弹性件17的作用发生翻转,使得滤板10盖合进液口二2121,通过滤板10拦截垃圾,减少垃圾的带入,至水流流速减小或停止流动,滤板10在弹性件17的作用下发生反向翻转,将残留于滤板10上的垃圾甩出,实现滤板10的清理。
52.需要指出的是,在封堵部21上移过程中,凸块33和透水板31始终抵接于滤板10,以减少滤板10在弹性件17的作用下发生翻转进而卡住封堵部21的情况。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涝道路结构的实施原理为:下雨时,雨水渗透透水板31进入透水板31和防水板32之间的缝隙中,通过防水板32和凸块33的阻挡作用对渗透的雨水进行分流,加快道路的渗水效率,然后雨水依次经过通孔13、绿化槽12和蓄水腔14。
54.蓄水腔14内囤积一定量的雨水后,多余的雨水进入空腔41内进行收集,使得空腔41内的水位上升,气囊块一71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封堵部21上移,使得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和空腔41连通,空腔41内的水通过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流入下水道系统实现排放。
55.当降雨量较大时,空腔41内的水位不断上升,气囊块一71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封堵部21继续上移,使得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伸入空腔41内的部分越多,扩大进液口一2111供雨水进入的面积,进而增大了水的排放量,此时,副流道212上的进液口二2121未伸出透水板31,可减少下水道系统中的臭味带出,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6.若主流道211上的进液口一2111全部伸入空腔41内时,水位仍在继续上涨,则气囊块一71带动封堵部21继续上移,使得副流道212上的进液口二2121伸出透水板31,透水板31表面的积水通过进液口二2121流入下水道系统实现排放,缓解主流道211的排放压力。
57.可根据降雨量的大小来调节道路的排水效率,且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主流道211和副流道212协同排放积水,提高了道路的渗水性能和渗水效率,减少了道路积水的情况,提高了道路的防涝性能,同时减少了行人或车辆经过时积水飞溅的情况,具有防溅的效果。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