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2532发布日期:2022-10-05 02:2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


背景技术:

2.路缘石是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在城市道路的分隔带与路面之间、人行道与路面之间一般都需设路缘石,在公路的中央分隔带边缘、行车道右侧边缘或路肩外侧边缘常需设路缘石。
3.随着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交通压力不断的增大,城市道路拓宽改造项目越来越多,经常出现人行道及路缘石与检查井位置交叉重叠的情况。由于道路拓宽改造通常不会将既有的雨水检查井位置进行调整,因此为了不影响检查井的使用功能,常用做法是将路缘石加工(现场或工厂定制)成长度约20cm的小块路缘石,将小块路缘石沿井圈砌筑;存在以下缺陷:原本流畅的路缘石线形中增加凹槽,且凹槽处小块路缘石勾缝不美观,影响整体路缘石外观质量;路缘石在检查井位置形成凹槽,雨天会造成垃圾、泥土的堆积,影响市容市貌;行人通行密度较大时,人行道凹槽处容易发生老人、儿童踩空摔倒事件。
4.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市政工程施工遇到路缘石与检查井井盖位置重叠时,提供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安装可自由拆卸的榫卯路缘石,施工便捷,结构稳固耐用,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包括:
7.一对固定件,且每个所述固定件均设置有榫头;
8.嵌入件,嵌入于一对所述固定件之间,且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榫头配合的榫窝。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具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一外观面,所述嵌入件具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二外观面,所述榫头与所述榫窝配合时所述第一外观面和所述第二外观面平齐。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还具有低于所述第一外观面的第一嵌入面,所述嵌入件还具有低于所述第二外观面的第二嵌入面,所述第一嵌入面和所述第二嵌入面贴合时所述榫头与所述榫窝配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对所述固定件之间留有避让开检查井井盖的间距,所述嵌入件位于所述检查井井盖上方。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嵌入件的一侧为沥青路面,且另一侧为人行
道。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嵌入件的另一侧设置有隐形井盖,所述隐形井盖位于所述检查井井盖的上方。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固定于所述沥青路面的预埋块,所述嵌入件为嵌入于一对所述预埋块的嵌入块。
15.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所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包括一对固定件和嵌入件,每个固定件均设置有榫头,固定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榫头配合的榫窝,通过榫头与榫窝的榫卯配合,嵌入件嵌入于一对固定件之间。该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安装可自由拆卸的榫卯路缘石,施工便捷,结构稳固耐用,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榫卯路缘石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平面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剖面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榫卯路缘石的尺寸图。
21.其中:
22.1-固定件、2-嵌入件、3-人行道、4-隐形井盖、5-检查井井盖、6-沥青路面、7-透水砖粘接层、8-人行道垫层、11-榫头、21-榫窝、101-第一嵌入面、102-第一外观面、201-第二嵌入面、202-第二外观面。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5.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榫卯路缘石的示意图。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包括一对固定件1和嵌入件2,每个固定件1均设置有榫头11,固定件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榫头11配合的榫窝21,通过榫头11与榫窝21的榫卯配合,嵌入件2嵌入于一对固定件1之间。
27.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固定件1和一对固定件1之间的嵌入件2通过榫头11与榫窝21
的榫卯配合时,第一个固定件1位于嵌入件2的左侧,且第一个固定件1的榫头11位于其右侧,第二个固定件1位于嵌入件2的右侧,且第二个固定件1的榫头11位于其左侧,而嵌入件2左侧的榫窝21与第一个固定件1右侧的榫头11配合,嵌入件2右侧的榫窝21与第二个固定件1左侧的榫头11配合。
28.一对固定件1和一对固定件1之间的嵌入件2组成榫卯路缘石,榫卯路缘石施工便捷,结构稳固耐用,承载能力满足要求,榫卯路缘石中的嵌入件2的安装可自由拆卸。
29.请参考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平面图。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榫卯路缘石适用于检查井井盖5周围路缘石的安装,在安装中,一对固定件1之间留有避让开检查井井盖5的间距,嵌入件2位于检查井井盖5上方。
31.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是在检查井井盖5处安装可自由拆卸的榫卯路缘石,榫卯路缘石中的嵌入件2于检查井井盖5上方跨过检查井井盖5,不仅施工便捷,结构稳固耐用,承载能力满足要求;而且可以保证路缘石线形美观,避免检查井处凹槽有泥土、垃圾的堆积。
32.除此以外,固定件1具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一外观面102,嵌入件2具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二外观面202,榫头11与榫窝21配合时第一外观面102和第二外观面202平齐。
33.在本实施例中,在榫卯路缘石通过榫卯配合安装固定时,固定件1和嵌入件2的上表面,也即第一外观面102和第二外观面202平齐于同一面,使路缘石表面平齐。
34.除此以外,固定件1还具有低于第一外观面102的第一嵌入面101,嵌入件2还具有低于第二外观面202的第二嵌入面201,第一嵌入面101和第二嵌入面201贴合时榫头11与榫窝21配合。
35.在本实施例中,嵌入件2的第二嵌入面201可以是其下表面,第二嵌入面201邻近榫窝21,且第二嵌入面201位于榫窝21的后侧;固定件1的第一嵌入面101是下沉的安装定位面,在嵌入件2安装于固定件1时固定件1的第一嵌入面101支撑住嵌入件2的第二嵌入面201,且榫头11与榫窝21配合,在榫头11与榫窝21配合的作用下,榫卯路缘石的向前、向下、以及向左向右方向均受到限位。
36.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的剖面图。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和嵌入件2的一侧为沥青路面6,且另一侧为人行道3。
38.在本实施例中,榫卯路缘石安装于沥青路面6和人行道3之间,起到分隔的作用;人行道3下层为透水砖粘接层7和人行道垫层8。其中,榫卯路缘石上跨沥青路面6上的检查井井盖5,保证了路缘石线形美观。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嵌入件2的另一侧设置有隐形井盖4,隐形井盖4位于检查井井盖5的上方。
40.在本实施例中,除上述榫卯路缘石以外,再辅助采用隐形井盖4进行人行道3铺装,隐形井盖4置于检查井井盖5上方,隐形井盖4一面紧贴嵌入件2,其余三面紧贴人行道3铺装。其中,隐形井盖4应与周围地面相同的外观、几何性能和力学性能。
41.除此以外,固定件1为固定于沥青路面6的预埋块,嵌入件2为嵌入于一对预埋块的嵌入块。
4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榫卯路缘石,路缘石可轻松进行安装和拆卸。在路缘石与检查井井盖5位置重叠时,将路缘石架空跨越检查井井盖5,再辅以隐形井盖4对悬空区域进行人行道铺装,确保路缘石线型优美,且确保检查井井盖5正常使用。当检查井井盖5需要打开时,采用人工首先将隐形井盖4的内框开启,然后提起榫卯路缘石的嵌入块,最后揭开检查井井盖5即可。
43.请参考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榫卯路缘石的尺寸图。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榫卯路缘石采用榫卯工艺,将其分为预埋块和嵌入块。其中预埋块路缘石尺寸500*150*500mm(l1*b*h1),榫头11尺寸150*75*50mm(a*b*h),嵌入块路缘石尺寸1000*150*200mm(l2*b*h2),榫窝21尺寸与榫头11相符。预埋块采用传统的路缘石安装方法,成形后牢靠稳固;嵌入块直接镶嵌到预埋块上。
45.上述尺寸如h1、h2、b,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至于其他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46.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提及的诸多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4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穿越检查井井盖且具有榫卯路缘石的附属设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