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3937发布日期:2022-09-14 13:2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


背景技术:

2.桥梁工程中的箱梁属于内部空心,上部两侧有翼缘的结构。在大型连续桥梁的架设中大多使用现浇箱梁,而相应的材料又有钢筋砼箱梁和钢箱梁,其中钢筋砼箱梁一般为现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除了会设置一定纵向预应力外,还会设置横向预应力。设置预应力是为了改善结构使用期间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造成的拉应力,避免结构被破坏。
3.连续桥梁的顶板横向预应力的设置包括张拉、压浆、封锚等工序,常常涉及高空作业,施工时常常采用在张拉位置或压浆等其他工序位置制作相应的施工平台,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施工位置,加快作业效率,但是由于大多数作业环境为高空,在较为复杂的施工平台上移动操作时,防护不足就会产生更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实现施工平台简易化,在可移动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防护结构。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其中,包括:
7.移动支架,该移动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移动轨道、第一缓冲垫和配重件,该移动轨道设置于安装台座上,该第一支架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移动轨道上,该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容置室,该第一缓冲垫铺设于该容置室的支撑面上,该配重件置于该第一缓冲垫上;
8.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缓冲垫,该第二支架包括作业平台、爬行梯、连接平台和两个防护结构,在竖直方向,该作业平台的位置低于该安装台座,该连接平台的位置高于该安装台座并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一支架,该爬行梯沿竖直方向延伸,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作业平台和该连接平台,两个该防护结构设置于该爬行梯水平方向的两侧,该第二缓冲垫铺设于该作业平台上。
9.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支架包括多个第一横杆,多个该第一横杆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形成该支撑面。
10.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支架包括多个竖撑杆,该容置室位于多个该竖撑杆之间,该竖撑杆的底端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移动轨道上。
11.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支架包括滚轮,每个该竖撑杆的底端设置有一个该滚轮,该移动轨道上设置有长条槽,该滚轮限位于该长条槽中,能够沿该长条槽的长度方向滚动。
12.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移动支架还包括限位件,该长条槽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个该限位件。
13.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移动轨道设有两个,两个该移动轨道平行且间隔设置,多个该竖撑杆分为两组,每组该竖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一个该移动轨道上。
14.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移动支架还包括设置于该第一支架上的第一连接件,该固定支架还包括设置于该第二支架上的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和该第二连接件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
15.作为可选地,其中该防护结构包括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该第一斜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连接平台和该爬行梯,该第二斜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作业平台和该爬行梯。
16.作为可选地,其中该固定支架还包括护栏,该护栏设置于该作业平台上。
17.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缓冲垫和该第二缓冲垫均为竹胶板。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移动支架与固定支架通过第一支架和连接平台可拆卸连接,便于对施工平台的拆装更换维护。移动支架能够在移动轨道上自由移动,可以满足不同施工位置的需求,进一步消除拆装施工平台整体的反复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固定支架上设置有爬行梯,便于施工人员的移动,同时两侧配备有防护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人员在攀爬爬行梯时的人身安全。
20.在移动支架和固定支架上分别设置缓冲垫,使得施工人员和配重件不易损坏容置室支撑面和作业平台,延长施工平台的使用寿命,也使得施工人员在作业平台上操作时不易摔倒,安全得到进一步提高,配重件的设置也使得施工平台更稳定,不易偏移。
21.另外配重件设置在容置室内,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了配重件移位掉落。其中作业平台设置为低于安装台座,连接平台设置为高于安装台座,使得作业区域在施工平台的中间区域,进一步降低施工人员作业难度,提升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的施工平台使用状态时的整体结构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的施工平台移动支架的整体结构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的施工平台除去缓冲垫和配重件的整体结构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的施工平台固定支架的整体结构图。
26.图中:
27.10-安装台座;20-移动支架;30-固定支架;21-第一支架;211-第一横杆;212-竖撑杆;213-滚轮;22-移动轨道;23-第一缓冲垫;24-配重件;25-限位件;26-第一连接件;31-第二支架;311-第一斜杆;312-第二斜杆;313-第二横杆;314-支撑杆;32-第二缓冲垫;33-第二连接件;34-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大型连续桥梁中的架设大多需要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使得桥梁主体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造成的拉应力,以此避免结构被破坏,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其中
对于顶板横向预应力的各类工序中,常常需要更换位置作业,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施工平台在桥梁侧边移动,且大多为高空作业,为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于施工平台的防护设计就必不可少。
30.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施工平台,主要是通过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连接后移动设置在安装台座10的上方实现施工平台相对于安装台座10的移动,以此适应施工人员对于不同工序施工位置的需求。
31.其中,移动支架20包括第一支架21、移动轨道22、第一缓冲垫23、配重件24、限位件25以及第一连接件26,第一支架21还包括第一横杆211、第一连接杆、竖撑杆212和滚轮213。移动轨道22设置于安装台座10上,第一支架21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轨道22上。第一支架21上还设置有容置室,第一缓冲垫23铺设在容置室的支撑面上,配重件24设置于第一缓冲垫23上。
32.固定支架30包括第二支架31、第二缓冲垫32、第二连接件33和护栏34,第二支架31包括作业平台、爬行梯、连接平台和两个防护结构,具体地包括第一斜杆311、第二斜杆312、第二横杆313、第二连接杆和支撑杆314。在竖直方向,作业平台的位置低于安装台座10,连接平台的位置高于安装台座10,同时连接平台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支架21。爬行梯沿竖直方向延伸,两端分别连接于作业平台和连接平台,两个防护结构则设置在爬行梯水平方向的两侧。
33.由于移动支架20与固定支架30通过第一支架21和连接平台可拆卸连接,便于对施工平台的拆装更换维护,且移动支架20能够在移动轨道22上自由移动,可以满足不同施工位置的需求。固定支架30上设置有爬行梯,两侧配备有防护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人员在攀爬爬行梯时的人身安全。
34.在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上分别设置缓冲垫,使得施工人员和配重件24不易损坏容置室支撑面和作业平台,同时配重件24的设置也使得施工平台更稳定,不易偏移。另外作业平台设置为低于安装台座10,连接平台设置为高于安装台座10,使得作业区域在施工平台的中间区域,进一步降低施工人员作业难度,提升作业效率。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施工平台主要包括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两部分,二者可拆卸连接,以此便于对施工平台的拆装和日常维护。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固定连接后可移动地设置在安装台座10上,能够满足施工过程中对于不同工作位置的需求,其中安装台座10为施工人员主要实施作业的桥梁主体,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施工平台的安放位置。
36.如图2和图3所示,移动支架20包括第一支架21,第一支架21包括容置室,多个第一横杆211、竖撑杆212和第一连接杆形成容置室。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横杆21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两个第一连接杆为一组,每组的两个第一连接杆相互平行且固定设置于多个第一横杆211两端,其中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横杆21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或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以此限定第一横杆211的位置。
37.如图3所示,每组第一连接杆和多个第一横杆211构成一个框架,两个框架平行间隔设置,并通过竖撑杆212连接。两个竖撑杆212构成一组,每组竖撑杆212平行间隔设置,两组竖撑杆212固定连接于两个框架平行对应的顶角,容置室则位于两组竖撑杆212之间。容置室为配重件24提供放置空间,也为其遮蔽,避免工作环境的变化对配重件24使用过程中
的影响,进一步延长配重件24的使用寿命。
38.多个第一横杆211和第一连接杆构成的一个框架设置为支撑面,即容置室的底面。如图2所示,第一缓冲垫23铺设在该支撑面上,具体地,第一缓冲垫2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竹胶板,在减重的基础上,对支撑面进一步加固,使得支撑面具备一定韧度,能够承受重物安放,不易破损,使得配重件24不易偏移。
39.具体地,将配重件24设置在第一缓冲垫23上,置于容置室中,在本实施例中,配重件24可设置为铁砂或石料,用于平衡施工平台整体,同时保障施工人员在施工平台上作业时,平台不倾倒;移动支架20在安装台座10上移动时,平台不摇晃。
40.如图2和图3所示,移动轨道22设置在安装台座10上,且移动轨道22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轨道22平行且间隔设置。构成容置室的两组竖撑杆212朝向安装台座10延伸,每组竖撑杆212对应设置在一个移动轨道22上,且每组竖撑杆212与移动轨道22可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架21设置有滚轮213,在每个竖撑杆212延伸处均设置有一个滚轮213。并且移动轨道22上设置有长条槽,滚轮213限位在长条槽中,能够沿长条槽的长度方向滚动,以此限定第一支架21在移动轨道22上的移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4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长条槽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件25,限定滚轮213在移动轨道22上的滚动范围,根据安装台座10的长度和实际作业时位置改变的波动范围相应的设计移动轨道22的长度和限位件25的位置,以此能够更好地契合施工现场的需求。
42.可选地,滚轮213上设置有自锁结构,使得移动支架20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开启自锁结构后,整个施工平台被固定,施工人员在施工平台上移动作业时平台更加稳固,人员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自锁结构具体的可以是通过棘轮或弹簧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他自锁结构,用来固定施工平台相对于安装台座10的位置。
43.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横杆211构成的另一个框架设置于移动支架20的顶部,在本技术中该框架中两个第一连接杆朝向固定支架30延伸,便于与固定支架30的连接平台能够可拆卸地连接。
44.在移动支架20的第一支架21上设置第一连接件26,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6设置在移动支架20顶部两个第一连接杆的延伸处。可选地,第一连接件26设置为方板,方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具体地可以设置为四个第一连接孔,四个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关于方板中心对称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位置根据需要选定。在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连接时,使用紧固件通过第一连接孔,可以将第一连接件26与固定支架30的连接平台连接。
45.如图3和图4,固定支架30包括第二支架31,第二支架31包括连接平台、爬行梯、两个防护结构和作业平台。其中连接平台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支架21上的第一连接件2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平台由多个第二横杆313、两个第二连接杆和两个第二连接件33构成。多个第二横杆313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固定在多个第二横杆313两端,并朝向移动支架20延伸。两个第二连接件33设置在第二支架3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3设置在第二连接杆的延伸处。
46.可选地,第二连接件33设置为方板,方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具体地设置为与第一连接件26上的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如图3所示,紧固件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
孔,能够将第二连接件33和第一连接件26固定连接,实现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的可拆卸连接。
47.如图3所示,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连接后,连接平台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高于安装台座10,具体地,需要高于安装台座10的上表面。连接平台与第一支架21连接后,连接平台的位置设置会影响容置室空间大小的设置,进一步影响容置室内配重件24的存放数量以及施工平台整体的稳定性。
48.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横杆313和两个支撑杆314构成爬行梯。在本实施例中,爬行梯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连接在作业平台和连接平台上。具体地,爬行梯与连接平台通过两个支撑杆314与两个第二连接杆端口一一对应并相互垂直固定连接,便于施工人员通过爬行梯移动至作业平台上,对安装台座10进行作业。
4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为了施工人员使用爬行梯过程中能够被很好的防护,在爬行梯水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两个防护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结构由第一斜杆311和第二斜杆312构成。第一斜杆311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平台和爬行梯,第二斜杆312两端分别连接于作业平台和爬行梯,可选地,第一斜杆311和第二斜杆312焊接固定在爬行梯、连接平台和作业平台上。使得爬行梯、连接平台和作业平台固定连接,使得固定支架30整体更佳稳固,结构强度更高。
50.具体地,第一斜杆311和第二斜杆312为钢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弧形板、栅栏结构等其他形式。使得施工人员在使用爬行梯时,身体两侧均被防护结构包覆,避免高空坠落,保障人员安全。
51.如图3所示,作业平台为多个第二横杆313和两个第二连接杆构成。爬行梯与作业平台连接时,两个支撑杆314与作业平台的两个第二连接杆端口一一对应并相互垂直固定连接。由此作业平台平行于安装台座10,便于施工人员在作业平台上能够视野平行地实施作业。
52.进一步地,竖直方向上,作业平台的位置设置为低于安装台座10,具体地,需要低于安装台座10的下表面,以此满足人体工程学,实现施工人员站立在作业平台底面上不用弯曲或垫高才能进行作业,避免疲劳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53.如图4所示,第二缓冲垫32铺设在作业平台上,具体地,第二缓冲垫32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竹胶板,在减重的基础上,填补底面缝隙,减少施工人员站立在作业平台时的安全隐患,同时加大施工人员脚下与作业平台之间的摩擦力,避免高空坠落等事故。
54.进一步地,作业平台上还设置有护栏34。护栏34设置在作业平台与安装台座10之间,护栏两侧延伸至防护结构与作业平台连接处,以此实现对施工人员的360度包覆防护。
55.同时护栏34下端与作业平台固定连接,上端延伸至安装台座10的下方,具体地,不得高于安装台座10的下表面,以此避免施工平台在移动过程中与安装台座10发生摩擦而阻碍移动,或损坏平台。
56.安装过程:
57.首先在安装台座10上放置移动轨道22,在其两端开口安装限位件25,将第一支架21的滚轮213对应移动轨道22的长条槽放置。
58.然后在移动支架20容置室的底面放置第一缓冲垫23,在第一缓冲垫23上放置配重件24。
59.然后将紧固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并固定,将移动支架20和固定支架30固定连接。
60.最后在作业平台上放置第二缓冲垫32,完成施工平台整体安装。
61.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