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6695发布日期:2022-11-23 00:40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道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


背景技术:

2.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考试道路、竞赛道路、汽车试验道路、车间通道以及学校道路等。
3.申请号为cn201920886868.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包括竖直平行插入道路两侧的槽型混凝土板桩,相邻槽型混凝土板桩间榫接;槽型混凝土板桩的侧壁设有螺栓孔,对应槽型混凝土板桩的螺栓孔内设有通长的张拉钢筋锚杆,张拉钢筋锚杆上套设有定位螺母,定位螺母设置在槽型混凝土板桩内外两侧,对槽型混凝土板桩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槽型混凝土板桩间分层回填土体,夯实填土路基表面铺设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作为机动车道路。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加固路基,降低路基路面沉降变形,取代传统常规市政道路的路基放坡设置的施工工艺。本实用新型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道路施工占地面积,提高道路施工的效率,降低道路建设成本。
4.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市政道路的路面容易因车辆过载或者地质原因,导致开裂,且裂缝在车辆行驶过后会变大,进而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解决了实际使用过程中,市政道路的路面容易因车辆过载或者地质原因,导致开裂,且裂缝在车辆行驶过后会变大,进而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包括路面和板桩本体,所述路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冠梁,所述冠梁的外表面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卡位槽,所述板桩本体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卡位块,所述卡位块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卡位槽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所述板桩本体的内壁设置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一侧设置有预应力锚索,所述路面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防断裂装置,所述路面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便修栏杆装置,所述防断裂装置包括第一矩形槽和第一矩形块,所述第一矩形槽开设在路面的外表面底部,所述路面的外表面底部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第二矩形槽,所述第一矩形槽与第二矩形槽相连通,所述第一矩形块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矩形块。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矩形块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一矩形槽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矩形块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二矩形槽的内壁大
小和形状相适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矩形块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三矩形块,所述第二矩形槽的内壁顶部开设有第三矩形槽,所述第三矩形块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三矩形槽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矩形槽的内壁顶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矩形块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卡杆,所述螺纹卡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预留杆,所述螺纹卡杆的外表面螺纹形状与大小和螺纹孔的内壁螺纹形状与大小相适配。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便修栏杆装置包括第一圆孔、第一圆杆和横杆,所述横杆的外表面顶部开设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的内壁大小和形状均与第一圆杆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圆杆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辅助块,所述辅助块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燕尾滑杆,所述燕尾滑杆的一端设置有圆筒体。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圆筒体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横杆的外表面一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杆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定位孔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
15.(三)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1、该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通过设置防断裂装置,在第一矩形块和第一矩形槽、第二矩形块和第二矩形槽的作用下,使得路面即使发生断裂,断裂后的水泥混凝土会被第一矩形块和第二矩形块进行限位,不会出现大的裂缝,进而可以避免裂缝过大影响路面通行进而造成安全隐患的情况。
18.2、该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通过设置螺纹卡杆、螺纹孔、第三矩形块和第三矩形槽,螺纹卡杆与螺纹孔可以使得第一矩形块与路面固定更稳固,第三矩形块和第三矩形槽使得第二矩形块与路面固定更稳固。
19.3、该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通过设置便修栏杆装置,在定位杆和卡位孔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圆杆可以与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进行拆分,进而使得第一圆杆可以与横板进行拆卸,进而方便将第一圆杆拆卸维护。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矩形块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板桩本体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路面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路面;2、冠梁;3、卡位槽;4、板桩本体;5、卡位块;6、调节螺母;7、预应力锚索;8、防断裂装置;81、第一矩形槽;82、螺纹孔;83、第二矩形槽;84、第三矩形槽;85、第一矩形块;86、第二矩形块;87、第三矩形块;88、螺纹卡杆;89、预留杆;9、便修栏杆装置;91、第一圆孔;92、横杆;93、第一圆杆;94、辅助块;95、燕尾滑杆;96、圆筒体;97、辅助板;98、定位杆;99、定位孔;910、第二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6.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构筑的市政道路,包括路面1和板桩本体4,路面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冠梁2,冠梁2的外表面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卡位槽3,板桩本体4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卡位块5,卡位块5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卡位槽3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板桩本体4的内壁设置有调节螺母6,调节螺母6的一侧设置有预应力锚索7,路面1的外表面底部设置有防断裂装置8,通过设置防断裂装置8,使得路面1断裂后,不会出现大的裂缝,路面1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便修栏杆装置9,通过设置便修栏杆装置9,方便对第一圆杆93进行拆卸维护,防断裂装置8包括第一矩形槽81和第一矩形块85,第一矩形槽81开设在路面1的外表面底部,路面1的外表面底部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第二矩形槽83,第一矩形槽81与第二矩形槽83相连通,第一矩形块85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矩形块86,通过设置第一矩形块85和第二矩形块86,可以与第一矩形槽81和第二矩形槽83配合作用,进而可以预防路面1断裂出现大的裂缝。
27.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矩形块85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一矩形槽81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第二矩形块86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二矩形槽83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第二矩形块86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三矩形块87,第二矩形槽83的内壁顶部开设有第三矩形槽84,通过设置第三矩形块87和第三矩形槽84,使得第二矩形块86与第二矩形槽83可以固定稳固,第三矩形块87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第三矩形槽84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第一矩形槽81的内壁顶部开设有螺纹孔82,第一矩形块85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卡杆88,通过设置螺纹卡杆88和螺纹孔82,使得第一矩形块85和第一矩形槽81可以固定稳固,螺纹卡杆8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预留杆89,螺纹卡杆88的外表面螺纹形状与大小和螺纹孔82的内壁螺纹形状与大小相适配。
28.具体的,如图4所示,便修栏杆装置9包括第一圆孔91、第一圆杆93和横杆92,横杆92的外表面顶部开设有第二圆孔910,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10的内壁大小和形状均与第一圆杆93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相适配,通过设置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10,使得第一圆杆93可以与横杆92和路面1固定,第一圆杆93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有辅助块94,辅助块94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燕尾滑杆95,燕尾滑杆95的一端设置有圆筒体96,圆筒体96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板97,通过设置圆筒体96和燕尾滑杆95,可以配合定位杆98发挥作用,辅助板97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98,横杆92的外表面一侧开设有定位孔99,定位杆98的外表面大小和形状与定位孔99的内壁大小和形状相适配,通过设置定位杆98和定位孔99,可以对第一圆杆93进行拆装。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0.s1、当需要对路面1进行防断裂时,此时将第一矩形块85对准第一矩形槽81,此时第二矩形块86会对准第二矩形槽83,第三矩形块87会对准第三矩形槽84,进而将第一矩形块85卡进第一矩形槽81、第二矩形块86卡进第二矩形槽83、第三矩形块87卡进第三矩形槽84;
31.s2、此时转动预留杆89,使得预留杆89带动螺纹卡杆88在第一矩形块85的内壁转动的同时向上运动,当螺纹卡杆88与螺纹孔82固定时,完成固定;
32.s3、当需要对第一圆杆93进行拆卸时,此时向外拉动辅助板97,使得辅助板97带动
定位杆98运动,进而使得定位杆98与定位孔99分离,进而向上拉动辅助块94,使得第一圆杆93与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10分离,完成拆卸。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