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锚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2.节段预制箱梁拼装时,相邻节段梁间需进行临时张拉精轧螺纹钢,达到初步成桥的目的,而临时张拉采用底板和顶板为同时对称张拉,以保证节段梁拼装线形和质量,根据设计要求,底板张拉通过浇筑钢筋混凝土台座进行张拉,顶板张拉通过可拆卸式钢构台座进行张拉。
3.现有技术中的锚固装置结构形式多样,一般由底座与承载块构成,在锚固前先将底座进行固定,其只能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然而在进行锚固时由于承载块与底座之间的位置固定,因而大多不能对锚固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的微调。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锚固装置只能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在实际锚固时不能对锚固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的微调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对锚固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的微调,提高锚固的效果。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包括底座、转动顶起组件和多个t形承载块;所述底座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多个所述t形承载块间隔设置于所述t形槽中,能够与所述t形槽滑动连接;所述t形槽的内部顶面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t形承载块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上下对应设置且能够插接配合;所述转动顶起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两端,且与所述t形承载块的底面接触,所述转动顶起组件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t形承载块在所述t形槽内升降。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顶起组件包括椭圆柱体、转轴和摇柄;所述转轴贯通所述椭圆柱体并与所述椭圆柱体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椭圆柱体处于所述t形槽内部,且与所述t形承载块的底面接触;所述椭圆柱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椭圆柱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椭圆柱体将所述t形承载块顶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中,当所述椭圆柱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t形承载块在所述t形槽内下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分离;所述摇柄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的一端。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t形承载块伸出所述t形槽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件。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耳板,所述耳板中设置有固定螺栓。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顶起组件还包括锁紧杆;所述锁紧杆贯通所述摇柄,并与所述摇柄插接,所述锁紧杆的端部与所述底座之间插接。
10.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1.本技术通过采用了底座、转动顶起组件和多个t形承载块;底座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多个t形承载块间隔设置于t形槽中,能够与t形槽滑动连接,t形槽的内部顶面沿底座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凹槽,t形承载块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凸起与凹槽上下对应设置且能够插接配合;转动顶起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底座的两端,且与t形承载块的底面接触,转动顶起组件转动时能够带动t形承载块在t形槽内升降;在使用时,先将底座进行固定,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然后通过转动顶起组件的转动,使得t形承载块先在t形槽中下降,使得凸起与凹槽分离,然后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将t形承载块沿着t形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至合适位置,最后,再次通过转动顶起组件的转动将t形承载块顶起,使得凸起插入凹槽中,实现对t形承载块位置的定位,从而最终实现对实际锚固位置的确定和微调;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锚固装置只能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在实际锚固时不能对锚固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的微调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对锚固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的微调,提高锚固的效果。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的主视图;
14.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15.图3为图2中t形承载块被顶起定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1-底座;11-t形槽;12-凹槽;2-转动顶起组件;21-椭圆柱体;22-转轴;23-摇柄;24-锁紧杆;3-t形承载块;31-凸起;4-连接件;5-耳板;6-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19.参照图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包括底座1、转动顶起组件2和多个t形承载块3;底座1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11;多个t形承载块3间隔设置于t形槽11中,能够与t形槽11滑动连接;t形槽11的内部顶面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凹槽12,t形承载块3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31,凸起31与凹槽12上下对应设置且能够插接配合;转动顶起组件2的两端转动连接于底座1的两端,且与t形承载块3的底面接触,转动顶起组件2转动时能够带动t形承载块3在t形槽11内升降。本技术实施例中t形槽11的高度大于t形承载块3的高度,使得t形承载块3既可以沿着t形槽11的长度方向滑动,也可以在t形槽11内升降,实际设置时,转动顶起组件2处于t形槽11内,并处于t形承载块3的下方;在使用锚固装置时,先将底座1进行固定,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然后通过转动顶起组件2的转动,使得t形承载块3先在t形槽11中下降,使得凸起31与凹槽12分离,然后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将t形承载块3沿着t形槽11的长度方向滑动至合适位置,最后,再次通过转动顶起组件2的转动将t形承载块3顶起,使得凸起31插入凹槽12中,实现对t形承载块3位置的定位,从而最终实现对实际锚固位置的确定和微调。
20.参照图1-3,转动顶起组件2包括椭圆柱体21、转轴22和摇柄23;转轴22贯通椭圆柱体21并与椭圆柱体21固定连接,转轴22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的两端转动连接;椭圆柱体21处于t形槽11内部,且与t形承载块3的底面接触;椭圆柱体2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椭圆柱体21将t形承载块3顶起,凸起31插入凹槽12中,当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t形承载块3在t形槽11内下落,凸起31与凹槽12分离;摇柄23固定连接于转轴22的一端。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顶起组件2选用椭圆柱体21、转轴22和摇柄23的配合,即在实际锚固前,转动摇柄23带动转轴22转动,从而带动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二位置,椭圆柱体21对t形承载块3有支撑的作用,因而,t形承载块3此时在t形槽11中下降,使得凸起31与凹槽12分离,然后即可推动t形承载块3沿着t形槽1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当t形承载块3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滑动至合适位置后,再次转动摇柄23,使得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一位置,通过椭圆柱体21的转动最终将t形承载块3在t形槽11中顶起,使得凸起31插入到对应的上方的凹槽12中,实现对t形承载块3位置的定位,从而最终实现对实际锚固位置的确定和微调。
21.参照图1-2,t形承载块3伸出t形槽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连接件4。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t形承载块3上设置连接件4,便于进行锚固时使用。
22.参照图1,底座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耳板5,耳板5中设置有固定螺栓6。本技术实施例中底座1进行固定时,通过耳板5中的固定螺栓6进行固定。
23.参照图1,转动顶起组件2还包括锁紧杆24;锁紧杆24贯通摇柄23,并与摇柄23插接,锁紧杆24的端部与底座1之间插接。本技术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锁紧杆24,目的是在椭圆柱体21转动后将t形承载块3顶起后,通过锁紧杆24将摇柄23和底座1之间插接连接在一起,使得椭圆柱体21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出现转动,保证对t形承载块3顶起后进行稳定的支撑。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临时张拉预应力锚固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25.在使用锚固装置时,先将底座1进行固定,对锚固的位置进行大致的确定,然后通过转动摇柄23带动转轴22转动,从而带动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二位置,使得t形承载块3先在t形槽11中下降,使得凸起31与凹槽12分离,然后根据实际锚固的需要将t形承载块3沿着
t形槽11的长度方向滑动至合适位置,最后,再次通过转动摇柄23,使得椭圆柱体21转动至第一位置,通过椭圆柱体21的转动最终将t形承载块3在t形槽11中顶起,使得凸起31插入到此时对应的上方的凹槽12中,实现对t形承载块3位置的定位,从而最终实现对实际锚固位置的确定和微调。
2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2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