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小跨径桥墩节段拼装构造。
背景技术:2.预制装配式桥梁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优点,对桥梁桥墩进行预制装配,可以有效减少工期,并减小对周围环境污染和交通的干扰;有效减小施工所需的占地宽度,并大大减轻对现有交通的影响,对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社会影响都带来积极的改善。
3.中国市政桥梁工程上部结构的预制拼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比如常见的空心板梁、t梁和小箱梁。桥墩是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承桥跨结构,把桥面荷载传至地基。对于中小跨径桥桥墩,目前主要以搭设模板,绑扎钢筋,后浇筑混凝土为最普遍的施工方法。传统现浇施工工艺,工期长、耗能大、污染重等诸多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小跨径桥墩节段拼装构造,以解决现有采用现浇施工工艺制备桥墩导致工期长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中小跨径桥墩节段拼装构造,包括预制盖梁、预制桥墩和预制承台;
7.所述预制桥墩包括第一混凝土主体,所述第一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所述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顶端和底端均凸出于第一混凝土主体;
8.所述预制盖梁包括第二混凝土主体,所述第二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张拉端连接体,所述张拉端连接体与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顶端装配连接;
9.所述预制承台包括第三混凝土主体,所述第三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锚固端连接体,所述锚固端连接体与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底端装配连接。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筋为现有技术,由三部分组成:钢绞线(裸线)、缓凝粘合剂、外包护套。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桥墩、盖梁和承台进行预制,并且桥墩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均凸出于第一混凝土主体,凸出部分用于与盖梁和承台进行装配,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可将预制盖梁、预制桥墩和预制承台吊装至安装地点进行装配,能够解决传统现浇施工工艺,工期长、耗能大、污染重等诸多缺点。
12.对于桥墩分段,根据经验,如果桥墩超过8m,在城市中运输以及吊装将会非常困难。所以桥墩每一段的长度不超过8m。在工厂预制时,缓粘结预应力筋根据缓粘结材料的凝固时间进行预埋;根据中小跨径桥墩常规尺寸,针对缓粘结预应力筋受力特点,对桥墩节段拼装连接方式进行设置,即将预制盖梁、预制桥墩和预制承台进行拼装。
13.在预制厂预制桥墩节段时,直接预埋缓粘结预应力,减少预埋波纹管。
14.用传统预应力施工工艺复杂、波纹管破损漏浆、灌浆不易密实、预应力筋易腐蚀、施工质量难保障。现采用缓粘结预应力进行桥墩节段连接,通过合理布置,减少预埋波纹管
以及灌浆两个复杂施工工序,保证施工质量。
15.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工序主要为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安装连接与混凝土填缝。其中构件连接是关键工序,既要牢固、安全,又要简单,便于施工。
16.进一步地,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呈环形布,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外侧设置环向箍筋,环向箍筋从下到上布置有若干,若干环向箍筋均布设于第一混凝土主体内。
17.进一步地,当第一混凝土主体为方形结构时,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分布在预制桥墩四周;当第一混凝土主体为圆形结构时,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构成的圆形与第一混凝土主体同轴布置。
18.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缓粘结预应力筋之间的间距为145-155mm。
19.进一步地,预制桥墩的墩顶、墩底以及接缝处,环向箍筋的密度高于其余段。
20.进一步地,预制桥墩的墩顶、墩底以及接缝处,相邻两个环向箍筋之间的间距为100mm, 其余段为150mm。
21.进一步地,还包括粘结预应力箍筋,所述粘结预应力箍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呈相对设置的缓粘结预应力筋连接。
22.进一步地,还包括勾筋,所述勾筋一端与粘结预应力箍筋连接。
23.进一步地,张拉端连接体包括张拉端槽口,所述张拉端槽口的底部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穴模、承压板和第一螺旋筋。
24.进一步地,锚固端连接体包括锚固端槽口,所述锚固端槽口的底部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挤压锚和第二螺旋筋。
2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6.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桥墩、盖梁和承台进行预制,现场经过吊装施工,控制点位拼装,无需浇筑混凝土,直接张拉预应力,解决了现有采用现浇施工工艺制备桥墩导致工期长的问题。
27.2、本实用新型工期短,在预制场预制构件,受周围环境干扰少,工业化程度较高。
附图说明
2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小跨径桥墩节段拼装构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31.图3为张拉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4为锚固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4.1-预制盖梁,2-预制桥墩,3-预制承台,4-张拉端,5-锚固端,11-穴模,12-承压板,13
‑ꢀ
第一螺旋筋,21-缓粘结预应力筋,22-环向箍筋,23-粘结预应力箍筋,24-勾筋,31-挤压锚, 32-第二螺旋筋。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6.实施例1:
37.如图1-图4所示,一种中小跨径桥墩节段拼装构造,包括预制盖梁1、预制桥墩2和预制承台3;
38.预制桥墩2包括第一混凝土主体,第一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21,缓粘结预应力筋21从盖梁贯通至承台中间无断开,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顶端和底端均凸出于第一混凝土主体,凸出部分用于与预制盖梁1和预制承台3进行拼接装配。
39.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21呈环形布,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外侧设置环向箍筋22,环向箍筋22从下到上布置有若干,即环向箍筋22的内壁与缓粘结预应力筋21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若干环向箍筋22均布设于第一混凝土主体内,具体地,当第一混凝土主体为方形结构时,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21分布在预制桥墩2四周,即分布在四个边;当第一混凝土主体为圆形结构时,若干缓粘结预应力筋21构成的圆形与第一混凝土主体同轴布置。
40.相邻两个缓粘结预应力筋21之间的间距为145-155mm;预制桥墩2的墩顶、墩底以及接缝处,相邻两个环向箍筋22之间的间距为100mm,其余段为150mm。
41.为了提高预制桥墩2的稳定,还包括粘结预应力箍筋23和勾筋24;粘结预应力箍筋23 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呈相对设置的缓粘结预应力筋21连接;勾筋24一端与粘结预应力箍筋23 连接,其中,勾筋24的长度小于缓粘结预应力筋21,预应力箍筋23和勾筋24均设置有若干。
42.预制盖梁1包括第二混凝土主体第二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张拉端连接体,所述张拉端连接体与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顶端装配连接;
43.具体地:张拉端连接体包括张拉端槽口,所述张拉端槽口的底部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穴模11、承压板12和第一螺旋筋13,承压板12的两端分别与穴模11和第一螺旋筋13连接,其中,穴模11、承压板12均设置有用于穿过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通孔,第一螺旋筋13环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21外侧,其中,穴模11、承压板12、第一螺旋筋13和缓粘结预应力筋 21构成张拉端4。
44.预制承台3包括第三混凝土主体,所述第三混凝土主体内设置有锚固端连接体,锚固端连接体与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底端装配连接;
45.具体地:锚固端连接体包括锚固端槽口,锚固端槽口的底部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挤压锚 31和第二螺旋筋32,其中,挤压锚31设置有用于穿过缓粘结预应力筋21的通孔,第二螺旋筋32一端与挤压锚31连接,且第二螺旋筋32环设在缓粘结预应力筋21外侧。
46.预制桥墩2的过程为,先预埋缓粘结预应力筋21、环向箍筋22、粘结预应力箍筋23和勾筋24,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一混凝土主体。
47.在浇筑承台3时,需要注意预埋挤压锚31以及第二螺旋筋32。在浇筑盖梁1时,需要注意预留缓粘结预应力筋21张拉空间,预埋穴模11、承压板12和第一螺旋筋13。
48.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9.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