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6414发布日期:2022-12-28 02:3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桥头跳车技术问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


背景技术:

2.受处治措施与构造物刚度等因素影响,通常桥头桩基的沉降与桥头软土路基段的沉降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软土地区差异明显,软土地区的桥梁桩基均打入较好的持力层,而周围的软土路基采取的措施则相对较弱,一般视情况仅处理一部分,在此条件下,桥梁与软土路基接头处容易产生较大差异的沉降,影响高速行驶车辆的平顺性,即“桥头跳车”现象;此外,现有的调节装置重点在于强调对桥头段软基差异沉降的适应和调整,无法帮助桥头位置软基实现长期的稳定性,难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
4.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包括:格栅板、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顶升装置、控制装置、排水底座以及地锚;
5.所述格栅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与软土路基的表面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块与桥头连接,所述顶升装置设置于所述格栅板的下方,所述顶升装置通过所述地锚固定嵌入软土路基中,所述顶升装置与所述地锚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水底座,所述排水底座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地锚设置有方向朝下的通道;
6.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顶升装置的升降。
7.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块为三棱柱结构,其底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倾斜面朝上,倾斜面分别与软土路基表面以及格栅板一端的顶面连接。
8.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块为三棱柱结构,其底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倾斜面朝下,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个直角面与所述格栅板另一端的侧面连接,另一个直角面分别与所述格栅板另一端的顶面以及桥头连接。
9.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软土路基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连接处同样设置有排水底座,所述排水底座通过地锚固定嵌入软土路基中,所述排水底座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地锚设置有沿着地锚顶部朝向底部的通道。
10.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块与软土路基连接处的底角为15
°‑
45
°

11.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格栅板的底部沿着车辆行驶的方向间隔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顶升装置。
12.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升装置与所述格栅板的底部通过万向铰连接。
13.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升装置包括圆筒、柔性液体腔室以及储液罐,所述柔性液体腔室设置于所述圆筒内,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储液罐注入液体至所述柔性液体腔室内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柔性液体腔室输出液体至所述储液罐。
14.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包括多个格栅板,每个格栅板均通过铰链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当软基在桥头附近出现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沉降时,通过控制装置调节顶升装置上升,即可调节顶升装置对应位置的格栅板的高度和角度,进而在软基路面和桥梁连接处形成平缓过渡,防止软基与桥梁之间的高度差异过大,导致桥头跳车;此外,本技术的排水底座以及地锚具备排水作用,排水底座的多个通孔以及地锚的通道形成排水通道,车辆经过格栅板后,由格栅板向排水底座以及地锚传递车辆荷载,不断地压迫软土路基排水固结,提高变形的稳定状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避免长期调控造成的繁琐。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格栅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顶升装置与控制装置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格栅板;2、第一连接块;3、第二连接块;4、地锚;5、顶升装置;6、万向铰;7、铰链;8、储液罐;9、控制装置;10、排水底座;11、软土路基;12、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另外,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技术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
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27.如图1所示,一种软基道路防桥头跳车装置,包括:格栅板1、第一连接块2、第二连接块3、顶升装置5、控制装置9、排水底座10以及地锚4;
28.格栅板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块2与软土路基11的表面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块3与桥头12连接,格栅板1能有效防治台背软土路基11水土流失、沉降等问题,顶升装置5设置于格栅板1的下方,顶升装置5通过地锚4固定嵌入软土路基11中,顶升装置5与地锚4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水底座10,排水底座10设置有多个通孔,地锚4设置有方向朝下的通道,图1中地锚4底部的箭头表示排水方向;
29.控制装置9用于控制顶升装置5的升降,图1中顶升装置5旁边的箭头表示顶升装置5的升降方向。
30.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9以及顶升装置5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设备,本技术在此不作赘述;排水底座10的底部可以连接一个或多个地锚4,以增强安装的稳固性;格栅板1优选为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格栅板1,格栅板1的宽度一般为路面整体宽度的1/10~1/15,根据道路宽度和工程经验设置不同的格栅板1宽度,并最终在桥头12位置将多块格栅板1沿道路宽度方向安装,覆盖整个路面宽度范围。
31.当软基在桥头12附近出现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沉降时,或第一连接块2与软土路基11的表面分离时,可通过人工控制控制装置9,利用控制装置9调节顶升装置5上升,即可调节顶升装置5对应位置的格栅板1的高度和角度,进而在软基路面和桥梁连接处形成平缓过渡,防止软基与桥梁之间的高度差异过大,导致桥头12跳车;此外,本技术的排水底座10以及地锚4具备排水作用,排水底座10的多个通孔以及地锚4的通道形成排水通道,车辆经过格栅板1后,由格栅板1向排水底座10以及地锚4传递车辆荷载,不断地压迫软土路基11排水固结,提升软土路基11的固结速度,以提高变形的稳定状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避免长期调控造成的繁琐。
32.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2为三棱柱结构,其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第一连接块2的倾斜面朝上,倾斜面分别与软土路基11表面以及格栅板1一端的顶面连接。此处的倾斜面是指以三棱柱底面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围成的面,利用倾斜面使得车辆能够平稳的从软土路基11的表面行驶至格栅板1的顶面。
33.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块3为三棱柱结构,其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第二连接块3的倾斜面朝下,第二连接块3的一个直角面与格栅板1另一端的侧面连接,另一个直角面分别与格栅板1另一端的顶面以及桥头12连接。此处的倾斜面以及直角面分别是指以三棱柱底面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以及直角边所围成的面,利用另一个直角面与与格栅板1另一端的顶面以及桥头12连接,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34.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软土路基11与第一连接块2的连接处同样设置有排水底座10,排水底座10通过地锚4固定嵌入软土路基11中,排水底座10设置有多个通孔,地锚4设置有沿着地锚4顶部朝向底部的通道。在软土路基11与第一连接块2的连接处同样设
置有排水底座10,排水底座10和地锚4利用车辆荷载,不断地压迫软土路基11排水固结,进而加速达到长期稳定状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长期不断调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2与软土路基11连接处的底角为15
°‑
45
°
,15
°‑
45
°
的底角能够便于车辆由软土路基11的表面驶入格栅板1的顶面。
36.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格栅板1的底部沿着车辆行驶的方向间隔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顶升装置5,多个顶升装置5协同作用,调节格栅板1的高度以及倾斜角度,以配合软土路基11的表面以及桥头12,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37.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装置5与格栅板1的底部通过万向铰6连接。通过控制不同位置顶升装置5的升高、降低,控制格栅板1的角度和高度,从而调整桥头12位置的平顺性。万向铰6可适应不同径向、环向的位移要求,非常适用于本技术的装置中,
38.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装置5包括圆筒、柔性液体腔室以及储液罐8,柔性液体腔室设置于圆筒内,控制装置9用于控制储液罐8注入液体至柔性液体腔室内以及用于控制柔性液体腔室输出液体至储液罐8。储液罐8注入液体至柔性液体腔室内以及柔性液体腔室输出液体至储液罐8均可通过水泵实现,控制装置9可电连接于水泵,经过人工指令后水泵能够转移柔性液体腔室以及储液罐8的液体,当需要调高顶升装置5时,可通过控制装置9控制水泵从储液罐8注入液体至柔性液体腔室内,使柔性液体腔室在圆筒内体积增大,顶升装置5的高度上升,实现上升的功能;当需要降低顶升装置5时,可通过控制装置9控制水泵将柔性液体腔室内的液体输出至储液罐8,此时柔性液体腔室在圆筒内体积减小,顶升装置5的高度下降,实现降低的功能。道路运维人员根据可根据软土路基11沉降情况和需求以控制顶升装置5的升降。
39.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软基道路防桥头12跳车装置包括多个格栅板1,每个格栅板1均通过铰链7连接。比如在格栅板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3~5个铰链7,可以利用该铰链7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将栅板连接形成整体。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