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道路设施的生产制造领域,更具体的说,其涉及一种防眩网。
背景技术:
1、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和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道路两侧灯光、对方来车的照射或其他光源的眩光干扰,导致视觉模糊、反应迟钝,甚至引发交通事故;防眩网作为一种重要的道路安全设施被广泛应用。防眩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过滤掉部分强光,减少眩目效应,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光线对驾驶员的干扰,从而提高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行车安全性。
2、当前市面上的防眩网通常设于两个支撑件之间,防眩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支撑件进行连接;然而在防眩网与两个支撑件的连接过程中,需要依次将防眩网的两侧与两个支撑件进行连接固定;但是,通常来说防眩网整体的体积较大且重量不轻,就会导致在装配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操作人员在进行连接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防眩网的位置和角度以及支撑件的位置和角度,以保证装配效果;这种装配方式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使得装配过程中的出错率提高;此外,由于装配过程复杂且耗时较长,也导致了防眩网的装配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道路建设和交通设施完善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装配简单、不易出错、装配效率高的一种防眩网。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防眩网,包括框架、设置于框架两侧的支撑件和设置于框架上的防眩网主体;所述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部;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杆和固定座,连接杆可拆卸的装配在固定座上;连接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两者之间可拆卸装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固定槽,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装配后其两者的固定槽相通,并形成与固定部配合的固定空间。
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将其贯穿的安装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设置固定槽的区域均设有与安装孔匹配的固定孔;固定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通过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实现配合;固定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部分的固定孔、固定部的安装孔和第二部分的固定孔。
5、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包括顶杆、底杆、左侧杆和右侧杆;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左侧杆和右侧杆上;在顶杆和/或底杆上设置有将其两者左右两端贯穿的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两端开口分别朝向框架两侧的支撑件;
6、在连接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表面还设置有装配槽,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装配后其两者的装配槽相通,形成将连接杆贯穿且与安装通孔相对应的装配通孔;
7、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可拆卸的设置于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内。
8、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的两端从框架两侧连接杆的装配通孔中露出;稳定杆从装配通孔露出的两端上设置有螺纹,并设置与螺纹配合的安装螺母;稳定杆与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配合时,螺母与螺纹配合并抵接于连接杆。
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的轴向方向均对应顶杆和底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安装孔和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对应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的径向方向设置。
10、进一步的,顶杆、底杆、左侧杆和右侧杆包围形成防眩网安装空间;防眩网主体设置于防眩网安装空间中;所述防眩网主体包括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所述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均倾斜设置,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两者交叉重叠。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上还设置有将其贯穿的限位孔;第一部分的固定槽中设置有与限位孔匹配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内设置有限位空间,第二部分的固定槽中设置有与限位空间匹配的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朝向第二部分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空间的开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装配时第二限位块通过该开口进入限位空间。
12、进一步的,固定部的两侧表面上呈三角状分布设置辅助限位槽,并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表面设置与辅助限位槽配合的辅助限位块。
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内设置有垂直设置的装配空间,并在固定座的顶部设置装配空间的开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装配组成连接杆后,连接杆的底端通过该开口进入装配空间;所述装配空间与连接杆两者的尺寸相匹配。
14、进一步的,在设置有安装通孔的顶杆和/或底杆的前后表面上分布设置有豁口;所述豁口沿安装通孔的长度方向设置,安装通孔通过豁口与外部空间相通;同一表面上的豁口之间存在间距,一侧表面的豁口设置于另一侧表面豁口之间的间距处。
15、有益效果:
16、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杆分为可拆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装配后形成与固定部配合的固定空间,使得框架与连接杆的装配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快捷;在框架与连接杆完成装配后,将连接杆与固定座进行装配,进而操作人员无需复杂的操作或调整,即可实现框架与支撑件的快速装配,不仅降低装配人员在装配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还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连接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采用可拆卸设计,这不仅方便了装配过程,同时也使得本产品在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更为容易拆卸。
1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实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装配;同时,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的组合使用提供了更强的紧固力,提升本设备装配后的稳定性,使得框架与连接杆之间更为紧密,且其两者的装配更为牢固。
18、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稳定杆、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三者的配合,进一步的增强框架与连接杆之间的装配强度;稳定杆的存在为框架提供了额外的支撑,进一步的提升了框架的强度;同时,由于稳定杆是可拆卸的,这使得框架的安装和拆卸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19、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装配通孔将连接杆贯穿,因此可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固定部完成配合后,再从外部装入稳定杆;使得本产品的装配更为便捷。
20、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稳定杆的两端设置螺纹,并在稳定杆与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配合时,使用安装螺母与这些螺纹配合且安装螺母抵接于连接杆,使得稳定杆能够更紧密地固定在连接杆上,大大增强了稳定杆与连接杆之间的固定稳定性。
21、在本实用新型中,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的轴向方向设置为对应顶杆和底杆的长度方向,进而使得稳定杆装配后本产品在主要受力方向上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
22、在本实用新型中,安装孔和固定孔的轴向方向对应安装通孔和装配通孔的径向方向设置;进而使得稳定杆、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在装配后,从不同的方向对连接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完成装配后的强度更高;以提升本产品整体的装配强度。
23、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均倾斜设置,并且倾斜方向相反,这样的设计使得防眩网能够更有效地遮挡来自不同方向的眩光;同时,两网体交叉重叠的设置增大了遮挡面积,进一步增强了眩光的遮挡效果,为驾驶员提供更加清晰、安全的行车视野。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限位孔和第一限位块的配合进一步的提升了第一部分与固定部的紧密配合;同时,第二限位块通过第一限位块的开口进入限位空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更为紧密的锁定在一起,从而大大增强了框架与连接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5、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限位槽与辅助限位块的配合设计能够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装配时与固定部更为紧密的配合,同时提升装配的强度;同时,三角状分布设置的辅助限位槽和辅助限位块,也能够通过三角形稳定性强的原理,进一步的提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者与固定部的装配的强度和稳定性。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设置的装配空间,和固定座顶部所设置的装配空间的开口;使得连接杆可以方便地从顶部直接插入装配空间内,大大简化了装配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由于装配空间与连接杆的尺寸相匹配,连接杆能够紧密地嵌入装配空间内,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豁口的设置人们可以透过豁口观察安装通孔内的情况,使得稳定杆在装配过程中装配人员可以观察到稳定杆在安装通孔内的装配情况,进而使得稳定杆的装配更为便捷和方便;同时,一侧表面的豁口设置于另一侧表面豁口之间的间距处,使得装配人员可以更为全面的观察安装通孔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