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8174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滑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拉链作为起重配件,每件出厂前都需要经过拉力测试,传统拉力测试多采用卡扣夹紧拉链进行拉扯,用于夹紧链条的卡扣固定方式多为锁紧块夹持,但是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卡扣打滑,在锁紧块内发生位移甚至脱离锁紧块,导致测试失败,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防滑卡扣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滑卡扣装置,来解决卡扣打滑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滑卡扣装置,包括卡扣和锁紧块,包括第一卡接板、第二卡接板、第一定位孔、第二定定位孔,左锁紧螺杆、右锁紧螺杆,所述的第一卡接板位于卡扣左侧底端,所述的第一卡接板与卡扣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二卡接板位于卡扣右侧底端,所述的第二卡接板与卡扣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孔位于第一卡接板顶部中心处,所述的第一定位孔为螺纹通孔,所述的第二定位孔位于第二卡接板顶部中心 处,所述的第二定位孔为螺纹通孔,所述的左锁紧螺杆位于锁紧块左侧,所述的左锁紧螺杆与锁紧块螺纹相连,所述的右锁紧螺杆位于锁紧块右侧,所述的右锁紧螺杆与锁紧块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卡接板顶部还设有第一张紧垫,所述的第一张紧垫与第一卡接板胶连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卡接板顶部还设有第二张紧垫,所述的第二张紧垫与第二卡接板胶连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左锁紧螺杆底部还设有第一防滑板,所述的左锁紧螺杆与第一防滑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右锁紧螺杆底部还设有第二防滑板,所述的右锁紧螺杆与第二防滑板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通过在卡扣两侧安装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通过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与锁紧块相互啮合,再通过左锁紧螺杆和右锁紧螺杆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进行螺纹连接,实现锁紧块与卡扣的固定连接,第一张紧垫和第二张紧垫可以有效加强锁紧块与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的接触,提高固定程度,第一防滑板和第二防滑板可以有效提高左锁紧螺杆和右锁紧螺杆的有效螺距,避免左锁紧螺杆和右锁紧螺杆出现滑丝现象,该装置功能强大,结构巧妙有效的提高了卡扣的固定情况,提高了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防滑卡扣装置主视图

图2是第一卡接板部分局部剖视图

图3是第二卡接板部分局部剖视图

卡扣 1 锁紧块 2

第一卡接板 3 第二卡接板 4

第一定位孔 5 第二定定位孔 6

左锁紧螺杆 7 右锁紧螺杆 8

第一张紧垫 301 第二张紧垫 401

第一防滑板 701 第二防滑板 8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卡扣1和锁紧块2,包括第一卡接板3、第二卡接板4、第一定位孔5、第二定定位孔6,左锁紧螺杆7、右锁紧螺杆8,所述的第一卡接板3位于卡扣1左侧底端,所述的第一卡接板3与卡扣1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二卡接板4位于卡扣1右侧底端,所述的第二卡接板4与卡扣1焊接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孔5位于第一卡接板3顶部中心处,所述 的第一定位孔5为螺纹通孔,所述的第二定位孔6位于第二卡接板4顶部中心处,所述的第二定位孔5为螺纹通孔,所述的左锁紧螺杆7位于锁紧块2左侧,所述的左锁紧螺杆7与锁紧块2螺纹相连,所述的右锁紧螺杆8位于锁紧块2右侧,所述的右锁紧螺杆8与锁紧块2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卡接板3顶部还设有第一张紧垫301,所述的第一张紧垫301与第一卡接板3胶连相连,所述的第二卡接板4顶部还设有第二张紧垫401,所述的第二张紧垫401与第二卡接板4胶连相连,所述的左锁紧螺杆7底部还设有第一防滑板701,所述的左锁紧螺杆7与第一防滑板701螺纹相连,所述的右锁紧螺杆8底部还设有第二防滑板801,所述的右锁紧螺杆8与第二防滑板801螺纹相连,该装置通过在卡扣1两侧安装第一卡接板3和第二卡接板4,通过第一卡接板3和第二卡接板4与锁紧块1相互啮合,再通过左锁紧螺杆7和右锁紧螺杆8与第一定位孔5和第二定位孔6进行螺纹连接,实现锁紧块2与卡扣1的固定连接,第一张紧垫301和第二张紧垫401可以有效加强锁紧块2与第一卡接板3和第二卡接板4的接触,提高固定程度,第一防滑板701和第二防滑板801可以有效提高左锁紧螺杆7和右锁紧螺杆8的有效螺距,避免左锁紧螺杆7和右锁紧螺杆8出现滑丝现象,该装置功能强大,结构巧妙有效的提高了卡扣的固定情况,提高了测试精度。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