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孔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给腰带等间距定位打孔的打孔器。
背景技术: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卡扣式腰带的扣眼为固定式的,不能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经常会出现这个扣眼太紧,下一个扣眼又太松的情况,只能再在腰带上打孔才能适应佩戴者。现有技术中,打孔通常用钢钉和锤子来实现,先根据佩戴者的腰围状况采用划线法来确定腰带上打孔位置,然后用钢钉对准打孔位置,锤子敲打钢钉钻出一个孔。由于用钢钉和锤子打孔时,定位不准确,有很大随意性,因而在腰带上打出的孔很不美观。
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部分打孔器带有测距打孔功能,如CN201320172862.3中公布的一种腰带打孔装置,使用时需要将腰带放入腰带腔中,目测底座上的刻度来定位打孔。但因腰带腔的尺寸固定,不能针对不同宽度型号的腰带进行打孔,使用受限制,并且通过目测来定位打孔,同样存在测距偏差大,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不适合腰带大批量打孔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等间距定位腰带打孔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打孔定位不准、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间距定位腰带打孔器,其特征是,包括底座,底座两侧垂直向上安装有夹板,两侧夹板之间安装有倒L型的压板,压板的竖直臂两侧对称设有两组定位销,定位销插接在对应侧夹板上的安装孔中,压板的水平臂延伸出夹板与底座平行,压板的水平臂的端部上设有供锥钉垂直贯穿的通孔,锥钉的下端为空心圆柱体,其下端边缘处设有刀刃,刀刃为波浪纹状,底座上沿纵向设有刻度,刻度的侧边开设有与刻度平行的定位槽,定位槽的中心线与锥钉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垂直面中,定位槽内安放有定位钉。
进一步的,所述刀刃的截面为倒三角形。
进一步的,定位槽的长度为2~10cm。
进一步的,通孔与锥钉的表面螺纹配合,锥钉的上端端面设有螺丝槽。
进一步的,所述螺丝槽为十字型或一字型。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正对通孔的位置处设有橡胶垫。
进一步的,底座与两侧的夹板为一体铸造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打孔时,设置定位钉一次定位即可完成多次循环等距离打孔,定位准确,打孔效率高,适合针对不同尺寸型号的腰带进行批量打孔作业。只需将相匹配的螺丝刀拧动螺丝槽,不断旋转锥钉,即可将锥钉的刀刃逐渐切入腰带进行打孔,省劲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本发明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腰带打孔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腰带打孔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底座;2、夹板;2-1、安装孔;3、压板;3-1、定位销;3-2、通孔;4、锥钉;5、定位针;6、定位槽;7、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等间距定位腰带打孔器,包括底座1,底座1两侧垂直向上安装有夹板2,底座1与两侧的夹板2为一体铸造制成,提高稳定性,两侧夹板2之间安装有倒L型的压板3,压板3的竖直臂两侧对称设有两组定位销3-1,定位销3-1插接在对应侧夹板2上的安装孔2-1中,压板3的水平臂延伸出夹板2与底座1平行,如图2所示,压板3水平臂的宽度小于其竖直臂,且其水平臂与竖直臂的衔接处为圆弧型,可以节省材料成本,且较窄的水平臂可以方便观看腰带打孔情况,防止挡住视线。压板3的水平臂的端部上设有供锥钉4垂直贯穿的通孔3-2,锥钉4的下端为空心圆柱体,其下端边缘处设有刀刃,刀刃为波浪纹状,刀刃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提高刀刃的锋利度,方便快速切割腰带打孔。底座1上沿纵向设有刻度7,刻度7的侧边开设有与刻度7平行的定位槽6,定位槽6的长度为2~10cm。定位槽6的中心线与锥钉4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垂直面中,定位槽6内安放有定位钉5,可以方便定位腰带的打孔位置。所述底座1上正对通孔的位置处设有橡胶垫,防止锥钉4打孔穿过腰带后直接接触底座,以保护锥钉4的刀刃。
本发明等间距定位腰带打孔器的使用过程为,先将腰带沿刻度7放置在底座上,根据打孔需要,依据刻度7的标尺调整定位槽6中定位钉5的位置,固定好定位钉5,沿腰带长度方向画一条中心线,锥钉4对准中心线上第一个孔的位置,敲打锥钉4的顶端,使锥钉4的刀刃切入腰带直至贯穿,打下第一个孔,之后移动腰带将定位钉5插入打下的第一个孔中,锥钉4对准中心线打下第二个孔,重复上述过程,循环打出等间距的孔。从而完成整个腰带的打孔工作,由于定位钉5具有定位功能,因而打出的孔间距一致性好,美观大方。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通孔3-2与锥钉4的表面螺纹配合,锥钉4的上端端面设有螺丝槽,所述螺丝槽可以为十字型或一字型,只需将相匹配的螺丝刀拧动螺丝槽,旋转锥钉4,即可将锥钉4的刀刃切入腰带进行打孔,此方式省劲并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