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细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6489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涉及自动化领域,特别是一种精细机械手。



背景技术:

机械手即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机械手是最早出现的工业机器人,也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器人,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在有害环境下操作以保护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现有技术的机械手,大多采用真空吸盘将零件吸起,再进行安装或传送,但是针对尺寸小的零件,就无法采用真空吸盘,因为零件尺寸小,容易被吸进真空吸盘内,所以市场需要一种能够避免小尺寸零件进入真空吸盘的机械手,现有技术还未解决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细机械手,真空吸盘与挡板之间设有连接管,将风口缩小,从而有效避免小尺寸零件进入真空吸盘内损坏真空吸盘,增加设备使用年限,夹板组件能够稳定固定产品,确保设备使用的稳定性,电子伸缩杆的设置方便对纵向位置的调节,导轨的设置方便对横向位置的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精细机械手,包括:真空吸盘,连接于真空吸盘上的漏斗式连接管,连接于漏斗式连接管的风管,固定于风管的端部的连接块,旋转于连接块上并用于夹住零件的夹板组件,圈住风管的固定圈,连接于固定圈的电子伸缩杆,固定于电子伸缩杆底端的电子导轨。

前述的一种精细机械手,风管的端部与连接块之间设有螺纹连接部。

前述的一种精细机械手,漏斗式连接管上设有固定真空吸盘的安装组件。

前述的一种精细机械手,安装组件组成有:设于漏斗式连接管边缘的安装凸起,设于安装凸起上的安装通孔,穿过安装通孔并固定于真空吸盘的螺丝。

前述的一种精细机械手,夹板组件组成有:置于连接块两侧的第一夹板,连接于第一夹板的第二夹板,连接于第一夹板与连接块之间的第一电子转轴,连接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第二电子转轴。

前述的一种精细机械手,还包括:连接于真空吸盘的电机、电子伸缩杆、电子导轨、第一电子转轴、第二电子转轴的控制器。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细机械手,真空吸盘与挡板之间设有连接管,将风口缩小,从而有效避免小尺寸零件进入真空吸盘内损坏真空吸盘,增加设备使用年限,夹板组件能够稳定固定产品,确保设备使用的稳定性,电子伸缩杆的设置方便对纵向位置的调节,导轨的设置方便对横向位置的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真空吸盘,2 漏斗式连接管,3 风管,4 连接块,5第一夹板,6 螺纹连接部,7 第一电子转轴,8 第二电子转轴,9第二夹板,10 电子伸缩杆,11 固定圈,12 电子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种精细机械手,包括:真空吸盘1,连接于真空吸盘1上的漏斗式连接管2,连接于漏斗式连接管2的风管3,固定于风管3的端部的连接块4,旋转于连接块4上并用于夹住零件的夹板组件,圈住风管的固定圈11,连接于固定圈11的电子伸缩杆10,固定于电子伸缩杆底端的电子导轨12。固定圈11可以为弹力固定圈11,也可以是卡接固定圈11,固定圈11固定在风管的端部,方便引导夹板组件的位置。为了增加自动化,机械手,还包括:连接于真空吸盘的电机、电子伸缩杆11、电子导轨12、第一电子转轴7、第二电子转轴8的控制器。

为了使得连接块4能够稳定固定于风管3上,风管3的端部与连接块4之间设有螺纹连接部6。

漏斗式连接管2上设有固定真空吸盘1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组成有:设于漏斗式连接管2边缘的安装凸起,设于安装凸起上的安装通孔,穿过安装通孔并固定于真空吸盘1的螺丝。这样的设计能够稳定固定漏斗式连接管2与真空吸盘1,避免风力,使得二者之间的位置出现移位。

夹板组件组成有:置于连接块两侧的第一夹板5,连接于第一夹板5的第二夹板9,连接于第一夹板5与连接块之间的第一电子转轴7,连接于上述第一夹板5与第二夹板9之间的第二电子转轴8。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零件被吸取后能够稳定固定。

控制器控制电子导轨带动风口和夹板组件横向移动,到达指定横向位置,再驱动电子伸缩杆10伸长或缩短,到达设定纵向位置,真空吸盘1打开,吸力通过漏斗式连接管2,通过风管3的小口径风口,风管3的端部将零件吸住,控制器再控制第一电子转轴7旋转,第一夹板5夹住零件,再驱动第二电子转轴8旋转,第一夹板5、第二夹板9将零件全方位包住,实现稳定固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细机械手,真空吸盘与挡板之间设有连接管,将风口缩小,从而有效避免小尺寸零件进入真空吸盘内损坏真空吸盘,增加设备使用年限,夹板组件能够稳定固定产品,确保设备使用的稳定性,电子伸缩杆的设置方便对纵向位置的调节,导轨的设置方便对横向位置的调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