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395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工业自动化的普及应用,机械手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各行各业。机器人的应用越广泛,机器人的空间动作要求越复杂,特别是在高速、大范围的应用场合,对机器人的能量传输要求很高,不但要求传输可靠,且对能量传输的介质空间有一定要求。现有的工业机器人能量的传输主要依靠各种线缆实现的,所述线缆的一端和能量源固定连接,线缆的另一端常和机器人的机械臂固定连接,而机械臂动作较为复杂,要实现各种移动和转动动作,甚至是实现高速频繁的移动和转动。随时间推移,由于线缆的两端和设备之间是固定连接的,线缆穿设于波纹管内,机械手动作时,线缆会随着波纹管的变形而变形,容易导致线缆因为频繁出现变形而损坏,进而影响整台机器人设备的正常运转,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保护线缆不容易因为变形损而坏的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包括固定座、机械手以及供线缆穿设的转动接头,所述机械手与所述固定座枢接;所述转动接头包括可转动连接的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下接头与所述机械手连接。

其中,所述上接头设置有第一圆环凸起,所述下接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圆环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圆环凹槽。

其中,该机器人还包括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包括可转动连接的定接头和动接头,所述定接头与固定座连接。

其中,所述动接头设置有第二圆环凸起,所述定接头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圆环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圆环凹槽。

其中,所述转动接头和所述连接接头均为空心圆柱状的接头。

其中,所述上接头和所述下接头之间、以及所述定接头与所述动接头之间均为同轴设置。

其中,所述上接头与所述动接头之间通过波纹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包括固定座、机械手以及供线缆穿设的转动接头,机械手与固定座枢接;转动接头包括可转动连接的上接头和下接头,转动接头的下接头与机械手连接。实际中,电缆穿设于转动接头,机械手相对固定座转动,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以满足生产需求,而由于设置在机械手的转动接头,其上接头和下接头之间能够随着机械手转动而转动,因此能够保护线缆不会因为频繁出现变形而损坏,避免因电缆的破坏而影响整台机器人设备的正常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的转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固定座1;

机械手2;

转动接头3、上接头31、第一圆环凸起311、下接头32、第一圆环凹槽321;

连接接头4、定接头41、第二圆环凸起411、动接头42、第二圆环凹槽421;

波纹管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带可转动接头的机器人,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固定座1、机械手2以及转动接头3,固定座1固定在工作台上,机械手2与固定座1枢接;转动接头3包括可转动连接的上接头31和下接头32,下接头32与机械手2固定连接;该机器人还包括连接接头4,连接接头4包括可转动连接的定接头41和动接头42,定接头41与固定座1固定连接;且上接头31的转向与机械手2的转向相同,动接头42的转向和机械手2的转向相同。电缆分别穿过转动接头3和连接接头4,,工作时,机械手2绕转动轴高速地做往复运动,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以满足生产需求,而由于设置在机械手2的转动接头3,其上接头31和下接头32之间能够随着机械手2转动而转动,因此能够保护线缆不因频繁变形而损坏,避免因电缆的破坏而影响整台机器人设备的正常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的,上接头31设置有第一圆环凸起311,下接头32设置有与第一圆环凸起311相对应的第一圆环凹槽321。动接头42设置有第二圆环凸起411,定接头41设置有与第二圆环凸起411相配合的第二圆环凹槽421。当然,也可以调整把圆环凸起设在下接头32,把圆环凹槽设在上接头31,只要能实现上接头31和下接头3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即可;连接接头4的定接头41和动接头42也同理。

具体的,转动接头3和连接接头4均为圆环状的接头,上接头31和下接头32之间、以及定接头41与动接头42之间均为同轴设置。

具体的,转动接头3的上接头31与连接接头4的动接头42之间通过波纹管5连接,线缆穿设于波纹管5,波纹管5能够起到很好保护电缆的作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