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967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修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站卸荷阀在长时间运行后,由于油泥或者杂质的影响,会使阀芯卡涩,导致卸荷阀失效,因此,需要对卸荷阀定期进行清理检修。在检修时,由于卸荷阀阀套尺寸较小,且沉头于模块中,由于缺少相应的工具,难以将其顺利取出,只能对其进行临时处理以排除故障,无法整体更换,给检修工作带来困难。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取出装置,使其能够帮助检修人员将卸荷阀阀套取出,顺利完成检修工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以达到使其能够帮助检修人员将卸荷阀阀套取出,顺利完成检修工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包括:

能够伸入阀套内的套筒,其伸入所述阀套内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布且可伸缩的棘爪,所述棘爪上设置有与所述阀套的阀孔配合的配合端,所述棘爪在伸展状态下,所述配合端与所述套筒轴线的间距大于所述阀套的内壁半径,所述棘爪在收缩状态下,所述配合端与所述套筒轴线的间距不大于所述阀套的内壁半径;

顶杆,设置于所述套筒内,能够将所述棘爪推出至伸展状态。

优选地,所述顶杆能够沿所述套筒轴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顶杆与所述棘爪相互接触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具有导向结构。

优选地,所述棘爪的轴线与所述套筒的轴线垂直相交。

优选地,所述棘爪的轴线与所述套筒的轴线相交且夹角小于90°。

优选地,所述顶杆与所述套筒螺纹配合。

优选地,所述顶杆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套筒内。

优选地,所述棘爪的轴线与所述套筒的轴线垂直但不相交,所述顶杆与所述棘爪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顶杆同轴的齿轮,所述棘爪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结构。

优选地,所述顶杆与所述棘爪接触的端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或者由凸圆弧与凹圆弧交替连接构成的封闭曲线。

优选地,还包括举升装置,所述举升装置包括:

支撑座,为中空套体,具有一可容纳所述阀套的内腔,所述套筒穿过所述支撑座伸入所述阀套内;

举升机构,与所述支撑座配合将所述套筒升起。

优选地,所述举升机构为具有内螺纹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座转动的螺套,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套筒通过与所述螺套的相对转动实现升降。

优选地,所述举升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匀分布撬杆,所述撬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且其第一端设置有多个围绕所述撬杆转动轴放射性分布的配合齿,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配合齿配合的第二齿条结构,所述套筒通过所述撬杆的转动实现升降。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包括套筒以及顶杆,其中,套筒能够伸入阀套内,其伸入阀套内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布且可伸缩的棘爪,棘爪上设置有与阀套的阀孔配合的配合端,棘爪在伸展状态下,配合端与套筒轴线的间距大于阀套的内壁半径,棘爪在收缩状态下,配合端与套筒轴线的间距不大于阀套的内壁半径;顶杆设置于套筒内,能够将棘爪推出至伸展状态;在使用时,先使棘爪处于收缩状态,并将套筒伸入阀套中,然后通过顶杆将棘爪推出至展开状态,使棘爪的配合端伸入阀套的阀孔中,最后将套筒连同顶杆向上提起即可将阀套取出,由此可见,上述的取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能够快速将卸荷阀阀套取出,有助于检修工作及时、顺利的完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以达到使其能够帮助检修人员将卸荷阀阀套取出,顺利完成检修工作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包括套筒1以及顶杆3。

其中,套筒1能够伸入阀套6内,其伸入阀套6内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布且可伸缩的棘爪2,棘爪2上设置有与阀套6的阀孔配合的配合端,棘爪2在伸展状态下,配合端与套筒1轴线的间距大于阀套6的内壁半径,棘爪2在收缩状态下,配合端与套筒1轴线的间距不大于阀套6的内壁半径;顶杆3设置于套筒1内,能够将棘爪2推出至伸展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使用时,先使棘爪2处于收缩状态,并将套筒1伸入阀套6中,然后通过顶杆3将棘爪2推出至展开状态,使棘爪2的配合端伸入阀套6的阀孔中,最后将套筒1连同顶杆3向上提起即可将阀套6取出,由此可见,上述的取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能够快速将卸荷阀阀套6取出,有助于检修工作及时、顺利的完成。

顶杆3与套筒1间的配合方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杆3能够沿套筒1轴向移动。

在上述配合方式下,顶杆3沿套筒1轴向移动,最终于棘爪2接触并将其推出,为了便于顶杆3与棘爪2的配合,使顶杆3能够顺利将棘爪2推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顶杆3与棘爪2相互接触的端部中至少有一个具有导向结构,如图1-图3中所示,顶杆3与棘爪2相互接触的端部均设置有导向结构,且导向结构均为圆锥形,当然,导向结构也可以采用别的形状,比如四面体、四棱锥等等,只要能够将棘爪2推出即可。

棘爪2的缩回可以通过人工手动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棘爪2与套筒1之间设置弹性件来实现,比如,可以在棘爪2上套设一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套筒1上,另一端固定于棘爪2上,这样,当顶杆3脱离棘爪2时,棘爪2能够在压缩弹簧的推动下缩回。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棘爪2的轴线与套筒1的轴线垂直相交,在这种情况下,棘爪2沿套筒1的径向伸出或缩回,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当然,棘爪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安装方式,比如,还可以使棘爪2的轴线与套筒1的轴线相交且夹角小于90°,在这种情况下,棘爪2的缩回不需要弹性件,也不需要人工手动将其推回,当顶杆3脱离棘爪2时,棘爪2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实现缩回。

为了提高顶杆3与套筒1配合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在阀套6取出过程中损坏阀套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杆3与套筒1螺纹配合。

当然,除了上述的顶杆3与套筒1的配合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述的一种,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配合方式,比如,还可以使顶杆3可转动地设置于套筒1内。

在这种情况下,顶杆3与棘爪2的配合方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比如,顶杆3与棘爪2之间可以采用类似于蜗轮蜗杆,或者齿轮齿条的配合的方式,棘爪2的轴线与套筒1的轴线垂直但不相交,顶杆3与棘爪2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顶杆3同轴的齿轮,棘爪2上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结构。

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配合方式,比如可以使顶杆3与棘爪2之间形成凸轮传动机构,顶杆3与棘爪2接触的端部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或者由凸圆弧与凹圆弧交替连接构成的封闭曲线。在上述结构下,只需转动顶杆3即可实现棘爪2的伸出或缩回。

由于受周围环境的限制,且阀套6的拆卸阻力较大,如果阀套6取出方向出现偏斜容易对阀套6的O型圈造成剪切破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还包括举升装置,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举升装置包括支撑座4以及举升机构,其中,支撑座4为中空套体,具有一可容纳阀套6的内腔,套筒1穿过支撑座4伸入阀套6内;举升机构与支撑座4配合将套筒1升起。在使用时,将支撑座4放置在安装有阀套6的模块上,套筒1穿过支撑座4伸入阀套6中并与阀套6配合,然后通过举升机构与支撑座4的配合将套筒1竖直向上提起,从而避免套筒1出现偏斜,损坏阀套6O型圈。

举升结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举升机构为具有内螺纹且可相对于支撑座4转动的螺套5,套筒1上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套筒1通过与螺套5的相对转动实现升降,上述的螺套5既可以与支撑座4为相互独立的分体式结构,也可以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4上。

请参阅图6-图8,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核电站卸荷阀阀套取出装置在工作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取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先将支撑座4放置于安装有阀套6的模块上,然后使配合有螺套5的套筒1的一端穿过支撑座4伸入阀套6中,并使螺套5抵触在支撑座4的上表面上,然后转动螺套5或套筒1,使套筒1下行直到套筒1将棘爪2推出,然后反向转动螺套5,使套筒1保持周向固定,这样,套筒1在螺套5的驱动下就能够竖直上升,从而将阀套6取出,阀套6在上升过程中受力均匀、平稳,且不会受到扭转力,能够很好的保护阀套6上的O型圈。

当然,举升机构不仅仅限于上述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比如,举升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匀分布撬杆,撬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座4上,且其第一端设置有多个围绕撬杆转动轴放射性分布的配合齿,第二端为自由端,套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配合齿配合的第二齿条结构,套筒1通过撬杆的转动实现升降。这样,当套筒1相对于支撑座4向下伸入阀套6中时,套筒1上的第二齿条结构与配合齿的配合会促使撬杆第二端翘起,当套筒1下行到位并将棘爪2展开后,通过下压撬杆的第二端,撬杆第一端的配合齿将于第二齿条结构配合驱动套筒1竖直上行,从而将阀套6取出。这种结构同样能够避免阀套6上的O型圈受损。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