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329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输变电系统配套的电柜门锁技术领域,应用于户外环网柜门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板锁。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输变电系统配套的电柜门锁,钥匙插入面板锁2’进行解锁,面板锁2’释放执手3’,转动执手3’进行开锁。然而,此种开锁方式需要面板锁2’自带执手3’,而自带执手3’的面板锁2’容易被撬或扭开,防盗性能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面板锁的防盗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板锁,包括:面板,具有转轴安装孔;转轴,可枢转地穿设在转轴安装孔内;锁定结构,与转轴驱动连接,通过转轴的枢转运动使得锁定结构处于锁定或解锁状态;执手,与转轴可拆装地连接,通过转动执手使得转轴进行枢转运动;电子闭锁模块,设置在面板的内侧,电子闭锁模块具有闭锁状态及解锁状态,当电子闭锁模块处于闭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锁定转轴,使转轴固定不动;当电子闭锁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释放转轴,转轴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枢转。

进一步地,面板锁还包括转轴闭锁机构,转轴闭锁机构设置在面板内且卡住或释放转轴,当执手与转轴接合时,执手推压转轴闭锁机构以释放转轴,转轴可相对于转轴安装孔转动;当执手与转轴分离时,转轴闭锁机构卡住转轴,转轴固定不动。

进一步地,转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解锁弹子通孔,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子容纳孔,转轴闭锁机构包括:至少一组解锁弹子,解锁弹子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及弹子容纳孔内,解锁弹子具有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执手推动解锁弹子运动,从解锁弹子通孔退出至弹子容纳孔内,以使解锁弹子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

进一步地,转轴闭锁机构还包括:复位件,设置在弹子容纳孔内,复位件给解锁弹子提供朝向解锁弹子通孔一侧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执手具有推压柱,执手与转轴装配到位后,推压柱将解锁弹子由解锁弹子通孔推入弹子容纳孔内。

进一步地,转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解锁弹子通孔,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子容纳孔,转轴闭锁机构包括至少一组解锁弹子,解锁弹子包括:外弹子,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内;内弹子,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及弹子容纳孔内,当执手与转轴装配到位后,执手推动外弹子运动,外弹子压迫内弹子从解锁弹子通孔退出至弹子容纳孔内,以使解锁弹子释放转轴。

进一步地,转轴闭锁机构还包括:复位件,设置在弹子容纳孔内,复位件给内弹子提供朝向解锁弹子通孔一侧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外弹子为柱状结构。

进一步地,复位件为弹簧,内弹子包括:头部,能够与外弹子抵接配合;杆体部,弹簧套设在杆体部上与头部抵接配合。

进一步地,执手与外弹子配合的端面上设置有解锁弹子凹槽,解锁弹子凹槽与解锁弹子通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执手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防拆卸结构,转轴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防拆卸结构配合的第二防拆卸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防拆卸结构和第二防拆卸结构通过凹凸配合地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防拆卸结构或第二防拆卸结构为连接凹槽,且连接凹槽为多边形槽或椭圆形槽。

进一步地,转轴与执手连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拔弹子通孔,执手上设置有防拔弹子凹槽,面板锁还包括:防拔弹子,可滑动地穿设在防拔弹子通孔内,且能够与防拔弹子凹槽接触或者分离,当执手与转轴装配到位后,部分防拔弹子穿设在防拔弹子通孔内,且部分防拔弹子与防拔弹子凹槽充分接触以防止执手从转轴上脱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面板锁包括面板、转轴、锁定结构、执手和电子闭锁模块。其中,面板具有转轴安装孔。转轴可枢转地穿设在转轴安装孔内。转轴与锁定结构驱动连接,通过转轴的枢转运动使得锁定结构处于锁定或解锁状态。执手与转轴可拆装地连接,通过转动执手使得转轴进行枢转运动。而电子闭锁模块,设置在面板的内侧,电子闭锁模块具有闭锁状态及解锁状态,当电子闭锁模块处于闭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锁定转轴,使转轴固定不动;当电子闭锁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释放转轴,转轴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枢转。

当用户需要解锁面板锁时,将执手与转轴连接并转动执手,则转轴随着执手一起转动,转轴的转动实现了锁定结构的解锁,进而将面板锁打开。当用户需要将面板锁锁定时,将执手朝相反方向旋转,则随着执手一起转动的转轴能够实现锁定结构的锁定。之后,用户将执手与转轴分离,则面板锁被锁定时处于无执手的状态,进而避免了面板锁被撬开或者扭开的风险,提高面板锁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面板锁与执手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面板锁的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面板锁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面板锁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舌模块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时锁舌模块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2中的执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2中的转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面板锁的实施例二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剖视图;以及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面板;11、转轴安装孔;12、弹子容纳孔;13、电子钥匙安装孔;14、防拔凹槽;20、转轴;21、第二防拆卸结构;22、解锁弹子通孔;23、闭锁凹槽;24、防拔弹子通孔;30、执手;31、第一防拆卸结构;32、解锁弹子凹槽;33、防拔弹子凹槽;34、推压柱;40、电子闭锁模块;41、锁舌模块;411、壳体;412、控制机构;412a、芯轴;413、锁舌;414、复位弹簧;42、电子电路;43、电子钥匙接口模块;51、解锁弹子;511、外弹子;512、内弹子;52、复位件;60、防尘盖;70、防拔弹子;2’、面板锁;3’、自带执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面板锁的防盗性能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面板锁。

如图2、3及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面板锁包括面板10、转轴20、锁定结构及执手30。其中,面板10具有转轴安装孔11。转轴20可枢转地穿设在转轴安装孔11内。锁定结构与转轴20驱动连接,通过转轴的枢转运动使得锁定结构处于锁定或解锁状态。执手30与转轴20可拆装地连接,通过转动执手使得转轴20进行枢转运动。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面板锁还包括电子闭锁模块40,设置在面板10的内侧,电子闭锁模块40具有闭锁状态及解锁状态,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40锁定转轴20,使转轴20固定不动;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解锁状态时,电子闭锁模块40释放转轴20,转轴20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枢转。这样,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时,转轴20不能进行转动,则与转轴20驱动连接的锁定结构被锁定;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解锁状态时,转轴20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进行枢转,则能够实现锁定结构的解锁。通过电子闭锁模块40的设置能够实现面板锁对不同用户的权限限定,只有用户信息与电子闭锁模块40的信息匹配才能够对电子闭锁模块40实现闭锁或者解锁。

当用户需要解锁面板锁时,将执手30与转轴20连接并转动执手30,则转轴20随着执手30一起转动,转轴20的转动实现了锁定结构的解锁,进而将面板锁打开。当用户需要将面板锁锁定时,将执手30朝相反方向旋转,则随着执手30一起转动的转轴20能够实现锁定结构的锁定。之后,用户将执手30与转轴20分离,则面板锁被锁定时处于无执手30的状态,进而避免了面板锁被撬开或者扭开的风险,提高面板锁的安全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3及图5所示,电子闭锁模块40包括锁舌模块41、电子电路42及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其中,锁舌模块41包括壳体411、控制机构412、锁舌413及复位弹簧414。壳体411设置在面板10的内侧。电子电路42设置在面板的内侧,且电子电路42与控制机构412电连接。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安装在面板外侧的电子钥匙安装孔13内。如图4和图6所示,控制机构412为两个,且各控制机构412均具有芯轴412a。锁舌413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411内。两个芯轴412a可同时伸出或缩回,实现对锁舌413的运动限制或解除限制。当芯轴412a伸出时,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锁舌413的第一端会与芯轴412a发生止挡配合,则芯轴412a能够实现对锁舌413的移动限定,进而限制锁舌413的移动,锁舌413抵住转轴20,使转轴20固定不动。当芯轴412a缩回时,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解锁状态,芯轴412a不再限制锁舌413的移动,则转轴20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进行枢转,进而实现锁定结构的解锁。

可选地,锁舌413的第二端为圆锥形结构,且转轴20上开设有与之对应的闭锁凹槽23,锁舌413可卡设或脱离闭锁凹槽23。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时,锁舌413卡设在闭锁凹槽23内并将转轴20抵住,则转轴20不能进行转动。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解锁状态时,转轴20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进行枢转,且锁舌413脱离闭锁凹槽23。

可选地,控制机构412为双螺线管,两个双螺线管对称设置在壳体411内。其中,双螺线管的芯轴可同时伸出或缩回,实现对锁舌413的运动限制或解除限制。

如图2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执手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防拆卸结构31,转轴20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防拆卸结构31配合的第二防拆卸结构21。这样,只有第一防拆卸结构31与第二防拆卸结构21匹配才能将执手30与转轴20进行连接,进而限制面板锁的使用用户,提高面板锁的安全可靠性。通过第一防拆卸结构31与第二防拆卸结构21的配合,能够有效防止其他拆卸工具插入,进行暴力强扭,相对于一般拆卸工具而言,通过将第一防拆卸结构31与第二防拆卸结构21的接口设置成特殊的形状,使得其他拆卸工具无法插入。

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第一防拆卸结构31和第二防拆卸结构21通过凹凸配合地方式连接。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且使得第一防拆卸结构31和第二防拆卸结构21的配合更加容易,方便用户实现执手30与转轴20的可拆装连接。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第一防拆卸结构31为连接凹槽,且连接凹槽为多边形槽。其中,第二防拆卸结构21为与连接凹槽形状相适配的连接凸起,连接凸起与连接凹槽的配合使得执手30与转轴20的连接更加容易,进而方便用户操作面板锁。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凹槽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连接凹槽为椭圆形槽。椭圆形槽能够实现止转的作用,进而提高执手与转轴的连接稳定性。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拆卸结构为连接凸起,第二防拆卸结构为与连接凸起形状相适配的连接凹槽。连接凸起与连接凹槽的配合使得执手与转轴的连接更加容易,进而方便用户操作面板锁。

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面板锁还包括转轴闭锁机构,转轴闭锁机构设置在面板10内且卡住或释放转轴20,当执手30与转轴20接合时,执手30推压转轴闭锁机构以释放转轴20,转轴20可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转动;当执手30与转轴20分离时,转轴闭锁机构卡住转轴20,转轴20固定不动。这样,在电子闭锁模块40的基础上增加转轴闭锁机构,使得面板锁为二级闭锁系统,即电子闭锁模块40为第一级闭锁,转轴闭锁机构为第二级闭锁,进而增加面板锁的防盗性。

具体地,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时,转轴20固定不动,即使执手30与转轴20结合也不能够推压转轴闭锁机构,即不能解锁面板锁;当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解锁状态时,转轴20能够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枢转,当执手30与转轴20接合时,用户操作执手30并使得执手30推压转轴闭锁机构以释放转轴20,转轴20才可相对于转轴安装孔11进行转动,则面板锁才能够被解锁。

可选地,转轴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解锁弹子通孔22,面板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子容纳孔12,转轴闭锁机构包括至少一组解锁弹子51,解锁弹子51包括外弹子511及内弹子512。其中,外弹子511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22内。内弹子512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22及弹子容纳孔12内,当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执手30推动外弹子511运动,外弹子511压迫内弹子512从解锁弹子通孔22退出至弹子容纳孔12内,以使解锁弹子51释放转轴20。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转轴闭锁机构包括三组解锁弹子51,转轴20上相应地设置有三个解锁弹子通孔22,且面板10上相应地设置有三个弹子容纳孔12。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实现面板锁对不同用户的权限限定,即只有用户信息与电子闭锁模块40的信息匹配,且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才能够对转轴20进行释放,才可以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解锁。

具体地,内弹子512可移动地设置在弹子容纳孔12内,可卡设或脱离转轴20的解锁弹子通孔22。外弹子511可移动地设置在解锁弹子通孔22内,在执手30未与转轴20装配时,至少一部分外弹子511裸露在解锁弹子通孔22外,进而保证用户安装执手30后执手30能够推动外弹子511进行运动。

当用户的电子钥匙插入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时,电子钥匙给电子电路42供电,电子电路42反馈信号且电子钥匙与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的信号匹配正确后,电子电路42给控制机构412供电,控制机构412的芯轴412a缩回以解除对锁舌413的限制,进而完成电子闭锁模块40的解锁,即用户的初步身份验证成功,完成第一级闭锁机构的解锁。之后,用户插入执手30,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执手30能够使得外弹子511压迫内弹子512从解锁弹子通孔22完全退出至弹子容纳孔12内,且外弹子511完全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22内,则外弹子511与内弹子512分别位于解锁弹子通孔22及弹子容纳孔12内,即用户的进一步身份验证成功,完成了第二级闭锁机构的解锁,此时用户能够转动执手30使其带动转轴20进行旋转以实现面板锁的解锁。

当用户将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执手30将外弹子511推动至弹子容纳孔12内或者未将内弹子512完全推压至弹子容纳孔12内,则用户的进一步身份验证失败,则该用户不能将转轴20进行枢转,也就不能够对面板锁进行解锁操作,进而提升面板锁的防盗性能。

可选地,三个解锁弹子通孔22均位于转轴20的同一分度圆上。其中,两个解锁弹子通孔22位于该分度圆的直径方向上,另一个解锁弹子通孔22与上述两个解锁弹子通孔22的夹角均为90度。面板10上的三个弹子容纳孔12与三个解锁弹子通孔22一一对应地设置,三组解锁弹子51相应地设置在三个解锁弹子通孔22和/或三个弹子容纳孔12内。

需要说明的是,转轴闭锁机构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以在执手30上设置磁钢,面板内设置软磁弹子,通过二者的吸附或者排斥作用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解锁或者锁定。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转轴闭锁机构还包括复位件52。其中,复位件52设置在弹子容纳孔12内,复位件52给内弹子512提供朝向解锁弹子通孔22一侧运动的复位力。内弹子512的一端与复位件52抵接,另一端与外弹子511的端面接触。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将执手30与转轴20分离后,内弹子512在复位件52的复位力作用下再次进入解锁弹子通孔22内,进而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锁定。

具体地,外弹子511在推动内弹子512的过程中,复位件52由于受到挤压而产生复位力,且复位件52的设置使得内弹子512的移动更加平稳,降低运动噪声。当内弹子512从解锁弹子通孔22完全退出至弹子容纳孔12内后,且外弹子511位于解锁弹子通孔22内时,用户能够通过转动执手30实现转轴20的枢转,使得锁定结构被解锁,进而实现面板锁的解锁。当用户需要将面板锁进行锁定时,用户朝反方向转动执手30并带动转轴20一起转动,使得锁定结构被锁定,之后将执手30与转轴20分离,则内弹子512在复位件52的复位力作用下朝向解锁弹子通孔22运动,并最终卡设在解锁弹子通孔22内,进而将转轴闭锁机构锁定。

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外弹子511为柱状结构。柱状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且使得外弹子511在解锁弹子通孔22内的移动更加顺畅,方便用户对转轴闭锁机构进行解锁。

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复位件52为弹簧,内弹子512包括头部及杆体部。其中,头部能够与外弹子511抵接配合。弹簧套设在杆体部上与头部抵接配合。弹簧为标准件,能够降低面板锁的加工成本。此外,内弹子512的上述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内弹子512与弹簧的装配更加容易。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执手30与外弹子511配合的端面上设置有解锁弹子凹槽32,解锁弹子凹槽32与解锁弹子通孔22一一对应地设置。可选地,解锁弹子凹槽32为三个,且三个解锁弹子凹槽32与解锁弹子通孔22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不同执手30的解锁弹子凹槽32的槽深不同,推动外弹子511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则只有与转轴20完全匹配的执手30才能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解锁,即只有拥有面板锁使用权的用户才能够对面板锁进行解锁或者锁定操作,进而提高面板锁的防盗性能。

可选地,执手30为t形结构,包括把手部和解锁部。其中,解锁部用于与转轴20进行配合连接,且解锁部与外弹子511配合的端面上设置有解锁弹子凹槽32。

如图2、3及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面板锁还包括防尘盖60,防尘盖60的一端设置在面板10上,另一端盖设在转轴20上,以防止灰尘进入面板锁内部而影响面板锁的正常使用。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将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时,转动防尘盖60使得转轴及解锁弹子51裸露出,进而方便用户进行执手30与转轴20的连接,方便用户对面板锁进行解锁。

如图2、3及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面板锁中,转轴20与执手30连接的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拔弹子通孔24,执手30上设置有防拔弹子凹槽33,面板锁还包括防拔弹子。其中,防拔弹子可滑动地穿设在防拔弹子通孔24内,且能够与防拔弹子凹槽33接触或者分离,当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部分防拔弹子穿设在防拔弹子通孔24内,且部分防拔弹子与防拔弹子凹槽33充分接触以防止执手30从转轴20上脱出。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执手30带动转轴20进行转动的过程中,执手30不会与转轴20分离,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转轴20上沿径向开设防拔弹子通孔24,防拔弹子70可移动地设置在防拔弹子通孔24内,在面板10上相应地设置有防拔凹槽14,其作用是给防拔弹子70让位,以便执手30在初始位置插入或拔出。执手30上相应地设置有防拔弹子凹槽33。在执手30带动转轴20进行转动的过程中,防拔弹子70的一部分卡设在转轴20的防拔弹子通孔24内,另一部分卡设在执手30的防拔弹子凹槽33内,保证执手30在解锁过程中不被拔出。

实施例一的面板锁的具体解锁过程如下:

用户将电子钥匙插入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当电子钥匙与电子钥匙接口模块匹配成功后,控制结构412的芯轴412a缩回以解除对锁舌413的限制,则完成了电子闭锁模块40的解锁操作。之后,用户再将执手30与转轴20配合连接,执手30使解锁弹子51释放转轴20,则转轴20能够在转轴安装孔11内进行转动,用户操作执手30使得执手30带动转轴20进行转动以实现对锁定结构的解锁,进而将面板锁打开。

实施例一的面板锁的具体闭锁过程如下:

用户沿反方向转动执手30,使得执手30带动转轴20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锁定结构的锁定,之后将执手30拔出,则解锁弹子51复位,使得转轴闭锁机构被锁定。之后再将电子钥匙拔出,锁舌413在复位弹簧414的作用下复位,则控制机构412的芯轴412a也复位,电子闭锁模块40处于闭锁状态,由于转轴20不能够进行转动,进而将面板锁锁定。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面板锁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解锁弹子51的结构不同。

可选地,转轴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解锁弹子通孔22,面板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子容纳孔12,转轴闭锁机构包括至少一组解锁弹子51。其中,解锁弹子51可滑动地穿设在解锁弹子通孔22及弹子容纳孔12内,解锁弹子51具有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执手30推动解锁弹子51运动,从解锁弹子通孔22退出至弹子容纳孔12内,以使解锁弹子51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二的面板锁中,转轴闭锁机构包括三组解锁弹子51,转轴20上相应地设置有三个解锁弹子通孔22,且面板10上相应地设置有三个弹子容纳孔12。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实现面板锁对不同用户的权限限定,即只有用户信息与电子闭锁模块40的信息匹配,且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才能够对转轴20进行释放,才可以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解锁。

具体地,当用户的电子钥匙插入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时,电子钥匙给电子电路42供电,电子电路42反馈信号且电子钥匙与电子钥匙接口模块43的信号匹配正确后,电子电路42给控制机构412供电,控制机构412的芯轴412a缩回以解除对锁舌413的限制,进而完成电子闭锁模块40的解锁,即用户的初步身份验证成功,完成第一级闭锁机构的解锁。之后,用户插入执手30,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执手30能够推动解锁弹子51运动并使得解锁弹子51完全退出至弹子容纳孔12内,则用户的进一步身份验证成功,完成了第二级闭锁机构的解锁,此时用户能够转动执手30使其带动转轴20进行旋转以实现面板锁的解锁。

当用户将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执手30未将外弹子511完全推动至弹子容纳孔12内,则用户的进一步身份验证失败,则该用户不能将转轴20进行枢转,也就不能够对面板锁进行解锁操作,进而提升面板锁的防盗性能。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二的面板锁中,转轴闭锁机构还包括复位件52。其中,复位件52设置在弹子容纳孔12内,复位件52给解锁弹子51提供朝向解锁弹子通孔22一侧运动的复位力。解锁弹子51的一端与复位件52抵接,另一端被执手30抵接或者裸露在解锁弹子通孔22外。上述设置使得用户将执手30与转轴20分离后,解锁弹子51在复位件52的复位力作用下再次进入解锁弹子通孔22内,进而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锁定。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二的面板锁中,执手30具有推压柱34,执手30与转轴20装配到位后,推压柱34将解锁弹子51由解锁弹子通孔22推入弹子容纳孔12内。上述设置使得执手30能够实现对解锁弹子51的推动作用,进而实现转轴闭锁机构的解锁。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用户需要解锁面板锁时,将执手与转轴连接并转动执手,则转轴随着执手一起转动,转轴的转动实现了锁定结构的解锁,进而将面板锁打开。当用户需要将面板锁锁定时,将执手朝相反方向旋转,则随着执手一起转动的转轴能够实现锁定结构的锁定。之后,用户将执手与转轴分离,则面板锁被锁定时处于无执手的状态,进而避免了面板锁被撬开或者扭开的风险,提高面板锁的安全可靠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