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盖复位机构及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459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滑盖复位机构及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盖复位机构及智能锁。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锁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智能锁的面板上的部件精密度不断提高,同时这些面板上的部件的维护费用也不断提升,因此需要一个可移动的滑盖来隐藏和保护这些部件。

传统的,滑盖的打开和关闭均需要手动操作。受人为因素影响,操作者很可能在关闭滑盖时关闭不严,导致面板上的部件长期暴露在外面。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滑盖和智能锁锁体上设置了滑盖复位机构。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滑盖复位机构使得滑盖的复位速度较快,容易造成滑盖与智能锁锁体的碰撞,产生噪声;同时滑盖和智能锁锁体的碰撞还能使滑盖和锁体损伤,降低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减缓滑盖的复位速度的滑盖复位结构。

一种滑盖复位机构,包括:

第一齿条,设于滑盖上;

主齿轮,可活动地设于锁体上;

阻尼齿轮组件,用以在所述主齿轮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一齿条运动,在所述第一齿条运动时带动所述主齿轮运动;

以及弹性复位件,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体固定连接,用以提供使所述主齿轮复位的弹力并使所述主齿轮带动所述第一齿条运动。

上述滑盖复位机构,在主齿轮和第一齿条之间增加了阻尼齿轮组件,阻尼齿轮组件、主齿轮以及第一齿条之间的啮合力抑制了滑盖的复位滑动,有效减缓了滑盖的复位速度,从而使得滑块与锁体的碰撞减轻,碰撞声音减小,同时有效减缓了滑盖和锁体的损伤,提高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于锁体上的阻尼齿箱,所述阻尼齿轮组件位于所述阻尼齿箱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齿轮组件上涂有阻尼介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齿轮为齿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齿轮组件包括与所述主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复位拉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锁体上设有可以与所述主齿轮卡合的拨板;

所述主齿轮与所述拨板卡合时,所述第一齿条被锁定;触发所述拨板,可以使所述主齿轮脱离与所述拨板的卡合以释放所述第一齿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锁体具有安装边板,所述主齿轮可活动地设于安装边板上,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边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锁。

一种智能锁,包括锁体、设置在所述锁体外的滑盖以及用以将打开的所述滑盖复位的滑盖复位机构。

上述智能锁,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滑盖复位机构复位滑盖,复位速度较慢,从而使得滑块与锁体的碰撞减轻,碰撞声音减小,同时有效减缓了滑盖和锁体的损伤,提高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滑盖复位机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滑盖复位机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滑盖复位机构100,包括可活动地设于锁体上的主齿轮110、设于滑盖上的第一齿条130、用以在主齿轮110运动时带动第一齿条130运动的阻尼齿轮组件150以及用以提供使主齿轮110复位的弹力并使主齿轮110带动第一齿条130运动的弹性复位件170。其中,弹性复位件170一端与主齿轮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体固定连接;阻尼齿轮组件150还可以在第一齿条130运动时带动主齿轮110运动。

本发明在主齿轮110和第一齿条130之间增加了阻尼齿轮组件150,阻尼齿轮组件150、主齿轮110以及第一齿条130之间的啮合力抑制了滑盖的复位滑动,有效减缓了滑盖的复位速度,从而使得滑块与锁体的碰撞减轻,碰撞声音减小,同时有效减缓了滑盖和锁体的损伤,提高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同时,齿轮传递平稳性高,传递运动准确可靠。本发明采用阻尼齿轮组件150将主齿轮110上的运动传递给第一齿条130,可以将主齿轮110上的运动平稳、准确的传递给第一齿条130。

第一齿条130设于滑盖上,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与滑盖固定连接,也可以与滑盖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滑盖复位机构100还包括设于锁体上的阻尼齿箱190。阻尼齿轮组件150位于阻尼齿箱190内,防止阻尼齿轮组件150暴露在外面。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齿轮组件150上涂有阻尼介质。阻尼介质具有缓冲作用,能进一步减缓运动的传递,使阻尼齿轮组件150能够平滑、顺畅、准确的运动,进而进一步减缓滑盖的复位速度。本实施例中,阻尼齿轮组件150上涂的阻尼介质为阻尼脂。

本实施例中,主齿轮110为齿条。锁体上设有可以与主齿轮110卡合的拨板120。主齿轮110与拨板120卡合时,第一齿条130被锁定;触发拨板120,可以使主齿轮110脱离与拨板120的卡合以释放第一齿条130。

本实施例中,主齿轮110与第一齿条130的运动方向相同。相对于主齿轮110与第一齿条130异向运动,主齿轮110与第一齿条130同向运动使得滑盖复位机构100的外形更小,节省空间。

为保证主齿轮110和第一齿条130同向运动,阻尼齿轮组件150中齿轮的个数需为复数,如两个、四个等。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阻尼齿轮组件150包括与主齿轮110啮合的第一齿轮151和与第一齿轮151啮合的第二齿轮153,第二齿轮153与第一齿条130啮合。主齿轮110依次通过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将运动传递给第一齿条130。

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均为圆柱齿轮。经过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两次换向,使得第一齿条130和主齿轮110的运动方向一致。

当然,阻尼齿轮组件150还可以包括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和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一齿条130啮合。经过四个齿轮的四次换向,使得第一齿条130与主齿轮110的运动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的传动比为1。即第一齿轮151与第二齿轮153的大小相同。此处阻尼齿轮组件150仅用于将主齿轮110的运动传递给第一齿条130,并没有增速或减速的作用,因此无需将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设置成大小不同的齿轮。进一步的,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的大小相同,使得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齿面磨损情况基本相同,有效避免了其中一个齿轮被过度磨损而导致蒸锅阻尼齿轮组件150损坏。

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均为直齿轮。本发明中,智能锁上的主齿轮110和第一齿条130均属于小功率零件,阻尼齿轮组件150所承载的承载力较小,因此选用直齿轮即可满足要求。当然,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53也可以均为斜齿轮。

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170为复位拉簧。弹性复位件170一端与主齿轮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锁体具有安装边板210,主齿轮110可活动的设于安装边板210上,弹性复位件170一端与主齿轮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边板210固定连接。

具体的,当滑盖闭合时,滑盖复位机构100处于第一状态,如图1所示。当滑盖打开时,滑盖复位机构100处于第二状态,如图2所示。

当打开滑盖时,推动滑盖向下运动,从而第一齿条130随滑盖向下运动;第一齿条130带动第二齿轮153逆时针运动;第二齿轮153带动第一齿轮151顺时针运动;第一齿轮151带动主齿轮110向下运动,弹性复位件170被拉伸;直至滑盖完全打开,主齿轮110与拨板120卡合固定,此时滑盖复位机构100处于第二状态。

当闭合滑盖时,拨板120被触发,主齿轮110脱离与拨板120的卡合;主齿轮110在弹性复位件170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主齿轮110带动第一齿轮151逆时针运动;第一齿轮151带动第二齿轮153顺时针运动,第二齿轮153带动第一齿条130向上运动;直至滑盖复位机构100处于第一状态。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主齿轮还可以是圆柱齿轮。此时,弹性复位件可以是发条等结构,从而为主齿轮提供弹力以使主齿轮旋转复位。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锁。包括锁体、设置在锁体外的滑盖以及本发明提供的用以将打开的所述滑盖复位的滑盖复位机构。滑盖复位机构的第一齿条带动滑盖运动。

上述智能锁,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滑盖复位机构使滑盖复位,复位速度较慢,从而使得滑块与锁体的碰撞减轻,碰撞声音减小,同时有效减缓了滑盖和锁体的损伤,提高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上述滑盖复位机构,在主齿轮和第一齿条之间增加了阻尼齿轮组件,阻尼齿轮组件、主齿轮以及第一齿条之间的摩擦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抑制了滑盖的复位滑动,有效减缓了滑盖的复位速度,从而使得滑块与锁体的碰撞减轻,碰撞声音减小,同时有效减缓了滑盖和锁体的损伤,提高智能锁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