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165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其构造成将门保持在关闭状态下,使得设置在门内的接合部与设置在车身处的被接合部接合。



背景技术:

在JP2013-83086A(以下称为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根据专利参考文献1,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与设置在车身处的撞针断开接合,使得传输线缆将门把手的操作力传输至打开杆,以操作(旋转)打开杆。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门闩锁装置在具有接收撞针的撞针接收槽的第一外表面覆盖门端壁并且撞针接收槽的端部敞开的第二外表面覆盖门内壁的状态下固定在门上。从覆盖门端壁的第一外表面的整个上边缘部延伸至覆盖门内壁的第二外表面的整个上边缘部的带状密封构件由第一外表面和门端壁并且由第二外表面和门内壁在加压状态下夹置。因此,例如,仅通过添加带状密封构件防止了线缆的连接端部被弄湿。

根据专利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尽管设置在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上边缘部处的带状密封构件防止水从上侧进入,然而密封构件难以防止水从其他方向特别是从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下部通过水飞溅进入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中。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其以简单的结构增强传输线缆的内侧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构造成将门保持在关闭状态下,使得设置在所述门内的接合部与设置在车身处的被接合部接合,用于所述车辆的所述门闩锁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所述接合部并且固定在所述门的内侧部;杆构件,所述杆构件根据门把手的操作来驱动,所述杆构件解除所述被接合部与所述接合部之间的接合;传输线缆,所述传输线缆包括外壳和内线缆,所述内线缆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具有从所述外壳露出并且连接至所述杆构件的远端部,所述传输线缆通过将从所述门把手施加的操作力传输至所述杆构件而驱动所述杆构件;罩构件,其中,至少所述罩构件的上部附接至所述主体以覆盖从所述外壳露出的内线缆;以及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密封所述罩构件与所述主体之间的附接部的至少上部。

因此,罩构件和密封构件可以防止水从上侧进入。罩构件可以防止水由于水飞溅而从其他方向进入。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密封构件对应于粘附罩构件与主体之间的附接部的双面胶带。

因此,密封构件可以在防水罩与主体之间进行附接及密封。因此,可以增强罩构件相对于主体的可安装性。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罩构件和主体中的一者包括肋部,肋部形成为突起形状,肋部沿着罩构件与主体之间的附接部延伸以按压密封构件。

因此,密封构件由肋部加压,从而增强罩构件相对于主体的粘附性。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罩构件的防水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罩构件包括多个构件,多个构件的配合表面通过迷宫式结构而彼此密封。

因此,配合表面可以防止水进入。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罩构件的防水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还包括保持槽,保持槽设置在主体处并且保持外壳,保持槽沿正交于主体相对于门的安装方向的方向敞开。

因此,防止传输线缆在其安装在本体上之后在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安装在门上时脱落。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及附加的特征和特性从以下参照附图考虑的详细说明中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包括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撞针的视图;

图3是示出了安装在门上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了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在防水罩的盖部打开时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外部的外部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在防水罩的盖部关闭时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外部的外部立体图;

图7是说明了线缆的安装方向和本体的安装方向的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各自示出了包括框架部和盖部的防水罩的外部的外部图;

图9是沿着图5中的线IX-IX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10是沿着图6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中所示,实施方式的用于装置的门闩锁装置20通过与固定在车身上的撞针100(即,用作被接合部)接合而将门10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状态下。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布置在由设置在车辆的后部处的门10的外侧板11和内侧板12限定的空间内。如图3中所示,并且从外部视图看出,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包括本体22(即,用作主体)、安装在本体22上的基板24、以及附接至本体22的防水罩40(即,用作罩构件)。

本体22对应于树脂制成的壳体,并且容置闩锁机构26、锁定机构和杆机构。

基板24对应于金属制成的板,并且如图3中所示包括可容纳撞针100的撞针容纳槽24a。基板24包括多个螺栓孔24b并且通过下述方式而被固定在门10上:基板24从内侧覆盖门10的与门10的旋转中心相反地设置的端壁,并且使得螺栓从端壁的外侧旋拧到多个孔24b中。

闩锁机构26对应于用于将门10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状态下的机构,并且包括可以选择性地与撞针100接合的闩锁27(即,用作接合部)。当撞针100通过门10的关闭操作而进入撞针容纳槽24a中时,闩锁27通过移位至闩锁27与撞针100接合的闩锁位置并且通过防止闩锁27移位至通过棘爪与撞针100解除接合的解锁位置而将撞针100保持在撞针容纳槽24a中。螺旋扭力卷簧沿使闩锁27从闩锁位置向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偏压闩锁27。当杆机构操作以通过棘爪解除对位移的阻止时,闩锁27在螺旋扭力卷簧的偏压力的作用下被移位至解锁位置而与撞针100断开接合。

杆机构包括外侧打开杆28(即,用作杆构件)和内侧打开杆29(即,用作杆构件)。外侧打开杆28由从外侧门把手16(即,用作门把手)施加的操作力来驱动。内侧打开杆29由从内侧门把手15(即,用作门把手)施加的操作力驱动。外侧打开杆28经由用作操作力传输构件的传输线缆30可操作地连接至外侧门把手16。通过经由传输线缆30从外侧门把手16传输的操作力驱动外侧打开杆28。如图2中所示,外侧门把手16设置在门10的上部位置处并且横跨设置在门窗13的后部处的分隔条14(分隔件)。内侧打开杆29经由操作力传输构件例如传输线缆31可操作地连接至内侧门把手15,并且通过经由操作力传输构件从内侧门把手15传输的操作力操作内侧打开杆29。当外侧打开杆28和内侧打开杆29分别由外侧门把手的操作力和内侧门把手15的操作力操作时,闩锁27从闩锁位置移位至解锁位置,并且与撞针100断开接合。

锁定机构设置在闩锁机构26与杆机构之间,并且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解锁状态对应于锁定机构通过将杆机构的驱动力传输至棘爪而解除闩锁机构26与撞针100之间的接合的状态。锁定状态对应于锁定机构通过未将杆机构的驱动力传输至棘爪而未解除闩锁机构26与撞针100之间的接合的状态。锁定机构由设置在车辆外侧部处的锁芯并且通过设置在车辆内侧部的锁钮的操作力来操作。替代性地,锁定机构由电致动器的驱动力操作。

传输线缆30对应于将外侧门把手16连接至外侧打开杆28的推拉线缆。如图3至图5中所示,传输线缆30包括管状外壳32、内线缆34(参见图4)和罩盖36。内线缆34设置在外壳32中。罩盖36型锻在外壳32的端部处。

内线缆34的从外壳32露出的远端部34a形成为球形形状,并且通过插入到设置在外侧打开杆28处的保持槽28a中而保持在外侧打开杆28处。

如图3中所示,罩盖36在罩盖36的整个外周部处设置有槽36a,并且通过插入到设置在支架48处的保持槽48a中而固定在支架48上。支架48通过台钳49固定在本体22上。

本体22在图6中沿向左的方向安装在门10上。同时,外壳32(罩盖36)通过从支架48的外部位置向内部位置插入到保持槽48a中而固定至本体22,所述保持槽48a从图6中所示的支架48的内部位置向外部位置敞开。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以如下方式安装在门10上:在传输线缆30安装在本体22(支架48)上之后,本体22(基板24)安装在门10上。如上所述,由于门10设置有可能在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安装在门10上时会是障碍物的物体(例如,分隔条14),因此在传输线缆30安装在本体22(支架48)上时而处于传输线缆30安装在本体22(支架48)上的状态下,传输线缆30可能会被障碍物拉动而脱落。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外壳32(罩盖36)的安装方向对应于正交或大致正交于本体22(基板24)安装至门10的方向的方向,因此防止了传输线缆30在安装至门10上时脱落。

如图3至图5中所示,防水罩40(即,用作罩构件)覆盖从外壳32露出的内线缆34和罩盖36,并且附接至本体22。防水罩40对应于树脂制成的罩,并且包括彼此配合的底部42(即,用作构件)、框架部44(即,用作构件)和盖部46(即,用作构件)。根据本实施方式,防水罩40构造成使得框架部44和盖部46经由连接部47一体地设置。防水罩40设置有两个构件,这两个构件是对应于底部42的第一罩和对应于框架部44和盖部46的第二罩(参见图7)。

如图3中所示,底部42包括保持棘爪42a并且固定在支架48上,即,本体22上,使得保持棘爪42a由设置在支架48处的保持孔48b保持。

如图3中所示,框架部44包括接合部44a和保持棘爪44b,并且附接至底部42,使得设置在底部42处的接合部和保持孔42b分别与接合部44a和保持棘爪44b接合。如图4中所示,框架部44包括从围绕内线缆34的侧壁向上(沿图4中向上的方向)和沿侧向(沿图4中向右的方向)延伸的附接表面44c。附接表面44c附接至本体22,在它们之间具有密封构件50。

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构件50对应于在密封构件50的前侧部和后侧部上具有粘合层的弹性双面胶带。框架部44的附接表面44c由双面胶带粘附至本体22。如图7和图8中所示,沿着附接表面44c设置有形成为突起的带状的肋部44d。由于密封构件50由框架44的肋部44d加压,因此附接表面44c的粘附性增强。

如图3、图5和图6中所示,盖部46设置有保持棘爪46a。盖部46附接至底部42,使得保持棘爪46a由设置在底部42处的保持孔42c保持,从而封闭框架部44的开口。如图9中所示,底部42、框架部44和盖部46的相应配合表面形成为迷宫式结构,从而防止水进入。也就是说,相应的配合表面中的每个配合表面均包括在配合方向上的两个弯曲部,并且正交或大致正交于彼此的两个表面彼此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覆盖从外壳32露出的内线缆34的防水罩40在防水罩40的上部处附接至本体22,并且包括密封防水罩40和本体22的附接表面的密封构件50(双面密封件)。因此,防水罩40和密封构件50可以防止水从上侧进入。防水罩40可以防止水从其他方向通过水飞溅而进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由于密封构件50对应于双面密封件,因此密封构件50可以在防水罩40与本体22之间进行附接及密封。因此,可以增强防水罩40至本体22的可安装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由于沿着防水罩40的附接至本体22的附接表面44c(密封构件50)设置肋部44d,因此,密封构件50由肋部44d加压,从而增强防水罩40至本体22的粘附性。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防水罩40的防水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由于防水罩40构造成使得底部42、框架部44和盖部46彼此配合,并且由于底部42、框架部44和盖部46的配合表面中的每个配合表面均形成为迷宫式结构,因此配合表面可以防止水进入。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防水罩40的防水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由于在正交或大致正交于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至门10的安装方向的方向上安装传输线缆30(外壳32),因此防止传输线缆30在其安装在本体22上之后当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安装至门10上时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说明了用于覆盖将外侧门把手16和外侧打开杆28连接的传输线缆30的防水罩40。防水罩40还可以覆盖将内侧门把手15和内侧打开杆29连接的传输线缆3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防水罩40设置有两个构件,这两个构件是包括底部42的第一罩和包括框架部44和盖部46的第二罩。替代性地,防水罩40可以设置有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构件,例如,使得框架部44和盖部46分开设置。替代性地,防水罩40可以设置有一个构件,使得底部42、框架部44和盖部46一体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密封构件50用作在密封构件50的前侧部上和后侧部上具有粘合层的双面密封件。替代性地,密封构件50可以对应于不包括粘合层的弹性构件。在这种情况下,防水罩40可以通过例如台钳机械地附接至本体2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肋部44d设置在防水罩40(框架部44)的附接表面44c处。替代性地,肋部可以设置在本体22的附接表面处。替代性地,不必设置肋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传输线缆30(外壳32)沿正交或大致正交于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至门10的安装方向的方向安装在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上。替代性地,传输线缆30可以沿任何方向安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可以安装在设置在车辆后部处的门10上。替代性地,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可以安装在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门上。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20可以安装在任何门上,只要是用于车辆的门。

本公开可适用于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的制造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