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矩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802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力矩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力矩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扳手是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和螺母等的手工工具,扳手具有使操作者安装和拆卸螺栓、螺钉或螺母等省力的优点。

扳手的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现有的扳手,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省力扳手[申请号:200920248242.7;授权公告号:CN201579726U],其是由活动扳口、调节螺母、固定扳口、扳手、套管、固定销、导槽、便携孔、扳手端孔、固定凹槽构成,活动扳口通过调节螺母连接在固定扳口上,固定扳口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扳手的上端,套管的上表面加工出导槽,套管的下侧内壁加工出固定凹槽,套管的中间孔套在扳手的整体,并用固定销固定在套管内壁的固定凹槽中。

该种结构的扳手,通过套管沿着扳手滑动,再通过固定销将套管与扳手相固连,从而可以延长扳手的长度,即增长力臂,可以达到省力的目的,使该种结构的扳手可以拆卸由于锈蚀、粘连等原因造成的固连十分牢固的螺栓、螺钉和螺母等。但是该种结构的扳手,在扳动时,操作者依然需要施加较大的力,在使用过程中,固定销存在松动的问题,导致套管不能很好的与扳手固定,套管存在松动的问题,稳定性较差,容易损坏;而且该种结构的扳手是具有特定的加长结构的,操作者只有购买该种结构的扳手才能达到省力拆卸的目的,即该种结构的扳手不能与生产中常用的扳手配合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力矩转换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扳手拆卸螺栓、螺钉和螺母等省力的同时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力矩转换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设有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上固连有第一小传动轮,所述中间轴上固连有第一大传动轮和第二小传动轮,所述输出轴上固连有第二大传动轮,所述第一小传动轮与第一大传动轮相连,所述第二小传动轮与第二大传动轮相连,所述壳体中还固连有固定架,所述输出轴的内端与固定架之间设有第一轴承,所述输入轴的内端与固定架之间设有第二轴承。

本力矩转换装置通过第一小传动轮、第一大传动轮、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的传动来改变力矩,本力矩转换装置能与生产中常用的扳手配合使用,第一大传动轮的外径大于第一小传动轮的外径,第二大传动轮的外径大于第二小传动轮的外径,当扳手的扳动口与输入轴相连,扳动扳手通过第一小传动轮、第一大传动轮、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的传递,来增大力矩,达到省力的目的,且稳定性好,使本力矩转换装置能够拆卸由于锈蚀、粘连等原因造成的固连十分牢固的螺栓、螺钉和螺母等;当扳手的扳动口与输出轴相连,通过第二大传动轮、第二小传动轮、第一大传动轮和第一小传动轮旋转传递,从而减少力矩,可以作为费力工具使用,来对特定的物件进行拆装,用途广泛。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壳体中具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架包括呈多边形且镂空的固定部和呈环形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的转角嵌入到固定槽中使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中,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位于连接部中。固定部和连接部是一体式结构,固定部呈多边形且镂空,在强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固定部的转角嵌入到固定槽中使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中,嵌入固连,固连方便;连接部呈环形,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形状相匹配,设计合理。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连接部的内侧壁上具有第一挡沿,所述输出轴内端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挡肩,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外侧壁贴靠在连接部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内侧壁贴靠在输出轴内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轴承上下两侧壁的边沿分别抵靠在第一挡沿和第一挡肩上。第一轴承的设置使输出轴可以旋转,且旋转顺畅;第一挡沿和第一挡肩对第一轴承起到限位的作用,使第一轴承安装到位,且在工作的过程中第一轴承不会偏移位置,第一挡沿和第一挡肩的设置提高第一轴承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本力矩转换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轴承位于输出轴的内端与输入轴的内端之间,所述输出轴的内端具有嵌入槽,所述嵌入槽的内侧壁上具有第二挡沿,所述输入轴的内端嵌入在嵌入槽中,所述输入轴内端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二挡肩,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外侧壁贴靠在嵌入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内侧壁贴靠在输入轴内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二轴承上下两侧壁的边沿分别抵靠在第二挡沿和第二挡肩上。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设置,相对于输入轴和输出轴不同轴设置,更加节省空间,固定架、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该种结构的设置用来支撑输入轴和输出轴,使输入轴和输出轴转速不一致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工作;第二挡沿和第二挡肩对第二轴承起到限位的作用,使第二轴承安装到位,且第二轴承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会偏移位置,第二挡沿和第二挡肩的设置提高第二轴承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本力矩转换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具有凸出设置的支撑部。支撑部起到抵靠、支撑的作用,操作者在使用本力矩转换装置,通过施加一定的力在支撑部上,防止操作者通过扳手旋转时带动本力矩转换装置旋转。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第一小传动轮、第一大传动轮、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均为齿轮,所述第一小传动轮和第一大传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相啮合。通过齿轮传动,传动的精度高,稳定性好。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第一小传动轮、第一大传动轮、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均为同步轮,所述第一小传动轮和第一大传动轮通过同步带相连,所述第二小传动轮和第二大传动轮通过同步带相连。通过同步轮和同步带传动,传动的精度高,稳定性好。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输入轴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三轴承,所述输入轴部分位于壳体外。第三轴承的设置使输入轴旋转顺畅,输入轴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卡住,从而提高本力矩转换装置的稳定性,输入轴部分位于壳体外,方便与扳手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输出轴与壳体之间设有第四轴承,所述输出轴部分位于壳体外。第四轴承的设置使输出轴旋转顺畅,输出轴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卡住,从而提高本力矩转换装置的稳定性,输出轴部分位于壳体外,方便与螺栓、螺钉和螺母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力矩转换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具有一对安装槽,所述中间轴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安装槽中,且所述中间轴的两端与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均设有第五轴承。安装槽提供安装空间,安装槽的设置使第五轴承能安装到位,第五轴承的设置使中间轴旋转顺畅,中间轴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卡住,从而提高本力矩转换装置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力矩转换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力矩转换装置的输入轴可与生产中常用的扳手配合使用,通过本力矩转换装置可以达到增大力矩作用,使操作者能通过本力矩转换装置达到省力拆卸螺栓、螺钉和螺母的目的。

2、本力矩转换装置通过齿轮、或者同步轮和同步带的传动来改变力矩,传动精度高,稳定性好,从而使本力矩转换装置稳定性好,不易损坏。

3、本力矩转换装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设置,相对于输入轴和输出轴不同轴设置,更加节省空间,而且通过固定架、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设置,使输入轴和输出轴转速不一致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工作,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力矩转换装置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力矩转换装置图1A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本力矩转换装置固定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输入轴;3、输出轴;4、中间轴;5、第一小传动轮;6、第一大传动轮;7、第二小传动轮;8、第二大传动轮;9、固定架;91、固定部;92、连接部;10、第一轴承;11、第二轴承;12、固定槽;13、第一挡沿;14、第一挡肩;15、嵌入槽;16、第二挡沿;17、第二挡肩;18、支撑部;19、第三轴承;20、第四轴承;21、安装槽;22、第五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力矩转换装置,包括壳体1、输入轴2、输出轴3、中间轴4、第一小传动轮5、第一大传动轮6、第二小传动轮7、第二大传动轮8、固定架9、第一轴承10、第二轴承11、第三轴承19、第四轴承20和第五轴承22。

壳体1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1,上壳体1和下壳体1通过螺栓相固连,壳体1的外侧壁上具有凸出设置的支撑部18,上壳体1和下壳体1固连处的边沿上具有固定槽12,上壳体1和下壳体1相对的内侧壁上具有一对安装槽2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架9包括呈三角边形且镂空的固定部91和呈环形的连接部92,在实际生产中,固定部91可以呈四边形或者六边形,固定部91的三个转角均嵌入到固定槽12中,通过上壳体1和下壳体1固连后产生的挤压力使固定架9固定在壳体1中。

第一小传动轮5固连在输入轴2上,输入轴2与壳体1之间设有第三轴承19,输入轴2部分位于壳体1外。第一大传动轮6和第二小传动轮7均固连在中间轴4上,中间轴4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的安装槽21中,且中间轴4的两端与安装槽21的槽壁之间均设有第五轴承22。第二大传动轮8固连在输出轴3上,输出轴3与壳体1之间设有第四轴承20,输出轴3部分位于壳体1外。第一小传动轮5、第一大传动轮6、第二小传动轮7和第二大传动轮8均为齿轮,第一小传动轮5与第一大传动轮6相啮合,第二小传动轮7与第二大传动轮8相啮合,第一大传动轮6的外径大于第一小传动轮5的外径,第二大传动轮8的外径大于第二小传动轮7的外径。

输入轴2和输出轴3同轴设置,如图2所示,连接部92的内侧壁上具有第一挡沿13,输出轴3内端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挡肩14,第一轴承10的周向外侧壁贴靠在连接部92的内侧壁上,第一轴承10的周向内侧壁贴靠在输出轴3内端的外侧壁上,且第一轴承10上下两侧壁的边沿分别抵靠在第一挡沿13和第一挡肩14上。输出轴3的内端具有嵌入槽15,嵌入槽15的内侧壁上具有第二挡沿16,输入轴2的内端嵌入在嵌入槽15中,输入轴2内端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二挡肩17,第二轴承11的周向外侧壁贴靠在嵌入槽15的内侧壁上,第二轴承11的周向内侧壁贴靠在输入轴2内端的外侧壁上,且第二轴承11上下两侧壁的边沿分别抵靠在第二挡沿16和第二挡肩17上。

使用时,将扳手的扳动口与输入轴2相连,将本力矩转换装置的输出轴3与需要被旋转的螺栓、螺栓或者螺母相连,操作者一手扶住支撑部18,一手扳动扳手,使扳手相对本力矩转换装置转动,从而使输入轴2旋转,输入轴2旋转通过第一小传动轮5、第一大传动轮6、中间轴4、第二小传动轮7、第二大传动轮8带动输出轴3旋转,从而使需要被旋转的螺栓、螺栓或者螺母转动,实现拆卸的目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小传动轮5、第一大传动轮6、第二小传动轮7和第二大传动轮8均为同步轮,第一小传动轮5和第一大传动轮6通过同步带相连,第二小传动轮7和第二大传动轮8通过同步带相连。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壳体1、输入轴2、输出轴3、中间轴4、第一小传动轮5、第一大传动轮6、第二小传动轮7、第二大传动轮8、固定架9、固定部91、连接部92、第一轴承10、第二轴承11、固定槽12、第一挡沿13、第一挡肩14、嵌入槽15、第二挡沿16、第二挡肩17、支撑部18、第三轴承19、第四轴承20、安装槽21、第五轴承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