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瓣机,属于瓜果深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夏天,瓜果成为解暑良品,比如西瓜,通常大家切西瓜是使用水果刀,水果刀切出的西瓜瓣大小不一,无论是商贩贩卖还是买回家自己切瓣,大部分顾客吃的时候都会下意识选择较大的一瓣,对于商贩来说,结果造成较小的西瓜瓣无法问津;而对于买回家自己切瓣的顾客,吃了大瓣西瓜后可能出现饱腹感,也会导致较小瓣的西瓜剩下,可能最后会造成浪费;使用水果刀切西瓜,需要一刀一刀进行切瓣,效率低下,而且如果切西瓜者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手滑可能会弄伤自己的手,故传统的切瓣方式有一定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切瓣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切瓣机,包括承载装置和切瓣装置,切瓣装置包括升降结构和切刀,切刀设置在升降机构上,切刀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升降,切刀包括若干切刀片,所有切刀片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相邻切刀片之间的夹角相等,承载装置位于切刀的下方,切刀片的刀刃朝向承载装置。
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块,承载块顶面设置有弧形凹槽,承载块顶面设置有若干与切刀片匹配的刀槽。
所有刀槽的一端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处位于弧形凹槽中心处。
升降机构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升降部,升降部包括主轴、连接盘和若干导向柱,主轴的顶端设置有按压部,主轴的底端与连接盘一侧连接,所有导向柱的顶端均与连接盘的另一侧连接,一导向柱的底端与一切刀片连接,支架上设置有与主轴匹配的通孔,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与导向柱匹配的导向孔,主轴和导向柱分别穿在通孔和导向孔内。
支架上设置有支撑环,所有导向孔开设在支撑环上。
支撑环与连接盘之间设置有若干弹簧。
支架上还设置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滑移体和调节杆,滑移体与支架滑移连接,滑移体的一侧朝向切瓣装置,并且该侧设置有端部朝向切瓣装置的调节杆。
还包括底座,承载装置和切瓣装置均设置在底座顶面。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瓜果放置在承载装置上,用切刀进行切瓣,切瓣均匀,解决了传统切瓣不均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切瓣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升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切瓣机,包括承载装置2、切瓣装置3和底座1,承载装置2和切瓣装置3均设置在底座1顶面。
切瓣装置3包括升降结构和切刀7,切刀7设置在升降机构上,切刀7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升降,切刀7包括若干切刀片,所有切刀片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相邻切刀片之间的夹角相等,承载装置2位于切刀7的下方,切刀片的刀刃朝向承载装置2。
承载装置2包括承载块,承载块可以如图中圆柱形结构,也可以是矩形体等,承载块顶面设置有弧形凹槽,承载块顶面设置有若干与切刀片匹配的刀槽4,所有刀槽4的一端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处位于弧形凹槽中心处。
升降机构包括支架8以及设置在支架8上的升降部,如图2所示,升降部包括主轴10、连接盘11和若干导向柱13,主轴10的顶端设置有按压部9,该按压部9为一按压板,主轴10的底端与连接盘11一侧连接,连接盘11为圆形盘,主轴10与连接盘11的连接处位于中心处,所有导向柱13的顶端均与连接盘11的另一侧连接,所有导向柱13按圆形排列,一导向柱13的底端与一切刀片连接,导向柱13的底端可以直接与切刀片的片身连接,也可如图中与切刀片的自由端连接,无论何种情况只要能固定即可。
支架8如图3所示,包括两个竖杆和一个横杆,两个竖杆的底端与底座1固定,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杆顶端连接,支架8上设置有与主轴10匹配的通孔16,该通孔16设置在横杆上,支架8上设置有支撑环14,支撑环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杆的杆身固定,支撑环14上开有若干与导向柱13匹配的导向孔15,主轴10和导向柱13分别穿在通孔16和导向孔15内,支撑环14与连接盘11之间设置有若干弹簧12。
如图4所示,支架8上还设置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滑移体5和调节杆6,滑移体5与支架8滑移连接,该滑移体5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与支架8滑移连接即可,在图中设置的是一环状结构,滑移体5的一侧朝向切瓣装置3,并且该侧设置有端部朝向切瓣装置3的调节杆6,调节杆6可以调节杆子长度,调节杆子长度的方向朝向切瓣装置3,滑移体5朝向切瓣装置3的一侧设有凹槽,为嵌调节杆6所用。
上述切瓣机工作过程为:将所需切的瓜果调整好位置,放在切瓣装置3上,根据瓜果的大小,调节调节杆6的高度,调节调节杆6的长度,使调节杆6夹紧瓜果,下压按压部9,用切刀7切定位好的瓜果,松开后在弹簧12的作用下,切刀7复位,瓜果切瓣完成。
上述切瓣机切瓣均匀,效率高,同时切后的瓜果不会散开,防止切瓣后散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