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174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面板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面板锁。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配网设备越来越多,尤其是放置在城市或乡村各个位置的户外环网柜,对户外环网柜柜门的有效闭锁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面板锁在未解锁的情况下,把手会露在外面,由于把手外露,拉起把手时,很容易暴力开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把手外露导致的暴力开锁的问题,提供一种能隐藏把手避免暴力开锁的面板锁。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面板锁,包括:

面板主体,所述面板主体上开设有把手凹槽;

把手,所述把手具有位于所述面板主体的把手凹槽中的锁定位置以及脱离所述把手凹槽的解锁位置;

锁芯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中;

锁定结构,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中,所述锁芯机构与所述锁定结构联动;所述锁定结构包括翘板机构及闭锁机构,所述翘板机构与所述闭锁机构均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翘板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锁芯机构连接,所述翘板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闭锁机构连接,所述锁芯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翘板机构运动使所述闭锁机构卡设或脱离所述把手;

所述闭锁机构卡设所述把手使所述把手处于锁定位置,所述面板锁处于锁定状态;所述闭锁机构脱离所述把手使所述把手处于解锁位置,所述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锁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伸缩设置于所述把手凹槽中,所述闭锁机构脱离所述把手时,所述弹性件能够使所述把手从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闭锁机构包括锁舌,所述锁舌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翘板机构带动所述锁舌卡设或者脱离所述把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翘板机构包括滑动件及摆动件,所述面板主体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动件的一端与所述锁芯机构连接,所述滑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摆动件连接,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与锁舌连接,使所述锁舌在所述滑槽中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上开设有第一摆槽,所述锁舌上开设第二摆槽,所述摆动件的一端安装于第一摆槽中,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摆槽中,所述摆动件的中部区域转动安装于所述面板主体上,使所述摆动件在所述滑动件的作用下驱动所述摆动件带动所述锁舌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手上具有卡槽,所述锁舌上具有卡接部,所述摆动件能够带动所述锁舌的卡接部卡设于所述卡槽中或脱离所述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把手的一侧设置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朝向所述把手倾斜,所述导向斜面能够引导所述把手运动至所述把手凹槽中使所述卡接部卡设于所述卡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闭锁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滑槽中,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锁舌及所述面板主体抵接;

当所述锁定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所述摆动件带动所述锁舌运动脱离所述把手并压缩所述复位件;

当所述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复位件复位使所述锁舌卡设所述把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闭锁机构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固定于所述滑槽中,所述锁舌沿运动方向上开设导向槽,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锁舌在所述导向槽的作用下沿所述导向件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芯机构包括固定座及锁芯,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面板主体中,所述锁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中,所述锁芯的一端与所述闭锁机构的滑动件连接,所述锁芯的另一端设置有钥匙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面板锁在解锁时,锁芯机构通过翘板机构带动闭锁机构运动,使得闭锁机构脱离把手,此时把手能够脱离把手凹槽从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转动把手实现面板锁的解锁操作;面板锁锁定时,将把手按压在把手凹槽中,把手从解锁位置运动到锁定位置,翘板机构能够带动闭锁机构运动将把手卡设于把手凹槽中,把手凹槽能够限制把手的运动,面板锁处于锁定状态;有效的解决目前的把手外露导致的暴力开锁的问题,闭锁机构将把手限制在把手凹槽的锁定位置中,使得锁定时把手隐藏在把手凹槽中,只有在解锁时把手才能外露,能够避免在未解锁时把手外露导致的暴力开锁问题,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面板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面板锁处于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面板锁安处于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其中,把手脱离把手凹槽;

图5为图4所示的面板锁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其中,把手位于把手凹槽中;

其中:

100-面板锁;

101-面板主体;

1011-把手凹槽;

110-转轴;

111-销轴;

120-把手;

121-卡槽;

130-锁芯机构;

131-固定座;

132-锁芯;

1321-钥匙孔;

1322-凸柱;

133-盖板;

140-翘板机构;

141-滑动件;

1411-第一摆槽;

1412-配合孔;

142-摆动件;

1421-支点;

150-闭锁机构;

151-锁舌;

1511-第二摆槽;

1512-导向槽;

1513-卡接部;

15131-导向斜面;

152-固定块;

1521-滑槽;

153-复位件;

154-导向件;

16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面板锁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面板锁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面板锁100,该面板锁100能够实现柜式设备的解锁与锁定,保证操作安全。在本实施例中,该面板锁100用于户外环网柜中,避免非操作人员打开户外环网柜,进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系数。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面板锁100能够方便操作人员操作,还能避免暴力开锁,降低安全隐患。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面板锁100还可用于其他类型的防误操作的开关柜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面板锁100包括转轴110、把手120、锁芯机构130及锁定结构。转轴110与锁定结构均安装于面板主体101中,避免转轴110与锁定结构外露而容易实现暴力开锁,提高安全系数,同时,还能避免灰尘进入,提高使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面板主体101是面板锁100的一部分,使用时直接将面板锁100的面板主体101固定安装在户外环网柜上,实现面板锁100的安装。

转轴110可转动地设置于面板主体101中。转轴110是用来实现面板锁100解锁的主要零部件,转轴110设置在面板主体101中的一端与传动结构连接,转动转轴110能够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此时,户外环网柜可以打开。把手120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110上。把手120转动能够带动转轴110相对于面板主体101转动,进而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较佳地,转轴110上设置有销轴111,把手120与转轴110通过销轴111固定连接,保证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运动可靠。

而且,把手120具有位于面板主体101的把手凹槽1011中的锁定位置,以及脱离把手凹槽1011中的解锁位置。把手120处于锁定位置以限制转轴110的转动,使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把手120处于解锁位置能够带动转轴110转动,使面板锁100处于解锁位置。把手120位于面板主体101上的把手凹槽1011中,由于把手凹槽1011的限制作用,把手120处于锁定位置,把手120不能带动转轴110转动,此时,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后,把手120的限制消失,把手120处于解锁位置,把手120可以带动转轴110转动,此时,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

参见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的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的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的剖视图。把手120处于锁定位置,把手120位于面板主体101的把手凹槽1011中,把手120能够被锁定在把手凹槽1011中,此时,把手120不会外露,而且在外力作用下也不会脱离把手凹槽1011,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这样,能够避免非操作人员拉起把手120暴力开锁,也避免操作人员误操作拉起把手120,进而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系数。参见4和图5,图4为图1所示的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其中,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图5为图4所示的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其中,把手120位于把手凹槽1011中。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时,把手120能够自由进入或者脱离把手凹槽1011;在进行解锁操作时,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并位于面板主体101的外侧即解锁位置,此时,转动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转动实现解锁操作。

锁芯机构130可转动地设置于面板主体101中,锁芯机构130具有锁定状态及解锁状态,锁芯机构130处于锁定状态时,面板锁100也处于锁定状态;锁芯机构130处于解锁状态时,面板锁100也处于解锁状态。锁定结构是用来限制把手120处于解锁位置还是锁定位置的。锁定结构可运动地设置在面板主体101中,锁芯机构130与锁定结构联动,锁芯机构130转动能够带动锁定结构锁定或解锁把手120。锁定结构处于锁定把手120能够使把手120保持于锁定位置。锁定结构解锁把手120能够使把手210从锁定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

进一步地,锁定结构包括翘板机构140及闭锁机构150。翘板机构140及闭锁机构150均可运动地设置于面板主体101中,并与锁芯机构130联动。锁芯机构130能够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闭锁机构150运动,闭锁机构150卡设把手120使把手120处于锁定位置;锁芯机构130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使把手120从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闭锁机构150是用来锁定把手120的,避免把手120在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时脱离把手凹槽1011,保证把手120可靠的固定在把手凹槽1011中,避免出现暴力开锁等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系数。锁芯机构130是用来实现闭锁机构150的控制的,使得闭锁机构150锁定或者解锁把手120,进而控制把手120位于把手凹槽1011中或脱离把手凹槽1011,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与锁定控制。翘板机构140是用来实现锁芯机构130的运动传递到闭锁机构150上的。具体的,锁芯机构130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芯机构130能够通过翘板机构140控制闭锁机构150卡设把手120,使把手120位于把手凹槽1011中;锁芯机构130处于解锁状态,锁芯机构130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使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

参见图4和图5,钥匙安装到锁芯机构130中,当钥匙与锁芯机构130相匹配时,转动钥匙带动锁芯机构130转动,使得锁芯机构130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闭锁机构150运动,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把手120从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此时,转动把手120并带动转轴110相对于面板主体101转动,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能够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参见图2和图3,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芯机构130与闭锁机构150均处于静止状态,且闭锁机构150能够卡设把手120,使得把手120处于锁定位置,把手120位于把手凹槽1011中,并无法脱离把手凹槽1011,此时,把手120隐藏于把手凹槽1011中不外露,进而无法转动把手120进行解锁操作。而且,当钥匙与锁芯机构130不匹配时,钥匙转动不能带动锁芯机构130转动,进而闭锁机构150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闭锁机构150能够卡设把手120使把手120位于把手凹槽1011中。

同时,锁芯机构130可以机械锁芯132或电子锁芯132。本实施例中,锁芯机构130为机械锁芯132。锁芯机构130包括固定座131及锁芯132,固定座131固定于面板主体101中,锁芯132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座131中,锁芯132的一端与闭锁机构150的滑动件141连接,锁芯132的另一端设置有钥匙孔1321。固定座131能够保证锁芯132可靠的安装在面板主体101中,避免锁芯132被撬出导致面板锁100无法锁定。锁芯132与闭锁机构150连接的一端具有凸柱1322,锁芯132通过凸柱1322实现运动的传递。参见图4和图5,钥匙安装到钥匙孔1321中,当钥匙与锁芯机构130相匹配时,转动钥匙能够带动锁芯132转动,继而锁芯132带动闭锁机构150运动,使得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参见图2和图3,当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时,锁芯132与闭锁机构150均处于静止状态,闭锁机构150卡设把手120。进一步地,锁芯机构130还包括盖板133,盖板133可转动地设置在面板主体101上。盖板133能够盖设钥匙孔1321,避免灰尘进入。

而且,锁定结构还包括弹性件160。为了方便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在把手凹槽1011中还设置弹性件160。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时,弹性件160能够使把手120从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弹性件160可伸缩设置于把手凹槽1011中,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时,弹性件160压缩。参见图2和图3,面板锁100在锁定时,按压把手120进入把手120槽中,把手120逐渐压缩弹性件160;把手120与闭锁机构150相接触,并通过闭锁机构150将把手120锁定在把手凹槽1011中,由于闭锁机构150的锁定力大于弹性件160的弹性力,把手120不会在弹性件160的弹性力作用下弹出。参见图4和图5,锁芯机构130处于解锁状态时,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后,锁定力消失,弹性件160的弹性力作用能够顶起把手120,使得把手120脱离把手凹槽1011,实现面板锁100在解锁时自动弹出把手凹槽1011,避免操作人员在把手凹槽1011中抠出把手120,使用方便,提高解锁效率。较佳地,弹性件160可以为扭簧,扭簧套设在销轴111上,扭簧的一边与把手120的内壁相接触,扭簧的另一边固定于把手凹槽1011的内壁上。面板锁100锁定时,扭簧处于压缩拧紧状态;面板锁100解锁时,扭簧能够将把手120弹出把手凹槽101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60还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把手凹槽1011的内壁上,弹簧的另一端与把手120的内壁抵接。面板锁100锁定时,把手120压缩弹簧;面板锁100解锁时,弹簧将把手120弹出把手凹槽1011。

本实用新型的面板锁100在锁定时,将把手120按压在把手凹槽1011中,翘板机构140能够带动闭锁机构150卡设在把手120上,实现面板锁100的锁定操作,此时,锁芯机构130通过闭锁机构150将把手120锁定于把手凹槽1011中;解锁时,锁芯机构130在面板主体101中转动能够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闭锁机构150运动,使闭锁机构150脱离把手120,此时,把手120能够脱离把手凹槽1011,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同时,锁定时,弹性件160在把手凹槽1011中处于压缩状态,解锁后,把手120能够在弹性件160的弹性力作用下弹出把手凹槽1011,实现解锁时把手120的自动弹出,方便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闭锁机构150包括锁舌151及固定块152,固定块152固定于面板主体101上,锁舌151可运动地设置于固定块152中,翘板机构140的一端与锁芯132连接,翘板机构140的另一端与锁舌151连接,锁芯机构130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锁舌151运动。闭锁机构150对把手120的锁定与解锁操作是通过翘板机构140带动锁舌151实现的,继而实现面板锁100的锁定与解锁操作。当然,固定块152与面板主体101可以为一体结构。参见图4和图5,钥匙带动锁芯机构130转动,锁芯机构130带动翘板机构140在固定块152中运动,进而驱动锁舌151在固定孔中运动,使得固定块152能够脱离把手120,进而把手120能够脱离把手凹槽1011,转动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转动,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参见图2和图3,面板锁100锁定时,按压把手120使把手120进入把手凹槽1011中,并通过锁舌151卡设在把手120上,实现把手120的锁定,继而实现面板锁100的锁定操作。

进一步地,翘板机构140包括滑动件141及摆动件142,固定块152上开设有滑槽1521,滑动件141的一端与锁芯132组件连接,滑动件141的另一端与摆动件142连接,摆动件142的另一端与锁舌151连接,使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滑动。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滑动,如图3所示,面板锁100锁定时,锁舌151滑动到滑槽1521的顶部;如图5所示,面板锁100处于解锁状态时,锁舌151滑动到滑槽1521的底部。而锁舌151的滑动是通过翘板机构140的滑动件141与摆动件142实现的。锁芯132的端部与滑动件141连接,使得滑动件141在固定块152中做滑动运动,进而滑动件141带动摆动件142摆动,使得摆动件142带动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滑动,实现锁舌151卡设把手120或脱离把手120的操作。较佳地,滑动槽上设置有配合孔1412,锁芯132的凸柱1322安装于配合孔1412中,凸柱1322的截面形状呈D字型设置,配合孔1412的形状与凸柱1322的形状相适配。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凸柱1322的截面形状也可呈扁位或多边形设置,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将锁芯132的转动运动转化成滑动件141滑动运动的形状。较佳地。滑动件141为滑板。

参见图4和图5,解锁时,钥匙安装到钥匙孔1321中,当钥匙与锁芯机构130相匹配时,转动钥匙能够带动锁芯132转动,继而锁芯132带动滑动件141在固定块152中滑动,滑动块带动摆动件142摆动,使得锁舌151脱离把手120,进而把手120能够脱离把手凹槽1011,转动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转动,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参见图2和图3,锁定时,按压把手120使把手120进入把手凹槽1011中,并通过锁舌151卡设在把手120上,锁舌151能够带动摆动件142复位,并使摆动件142带动滑动件141复位。

再进一步地,滑动件141上开设有第一摆槽1411,锁舌151上开设第二摆槽1511,摆动件142的一端安装于第一摆槽1411中,摆动件142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摆槽1511中,摆动件142的中部区域固定于固定块152上,使摆动件142在滑动件141的作用下驱动摆动件142带动锁舌151运动。较佳地,摆动件142为杠杆或翘板。摆动件142的中部区域具有支点1421,摆动件142通过支点1421固定于固定块152上,这样摆动件142的其中一端运动均能够使另一端同步运动,实现把手120的解锁或锁定,继而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或锁定操作。本实施例中,滑动件141与锁舌151的运动方向平行,摆动件142的两端分别位于滑动件141的第一摆槽1411中与锁舌151的第二摆槽1511中,即摆动件142横向设置,方便运动的传递。参见图4和图5,解锁时,锁转动芯,使锁芯132带动滑动件141在固定块152中上下滑动,滑动件141通过第一摆槽1411带动摆动件142的一端运动同时带动摆动件142的另一端绕支点1421运动,进而摆动件142通过第二摆槽1511带动锁舌151沿滑槽1521运动,使得锁舌151脱离把手120,进而把手120能够脱离把手凹槽1011,转动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转动,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参见图2和图3,锁定时,按压把手120使把手120进入把手凹槽1011中,并通过锁舌151卡设在把手120上,锁舌151运动时通过其上的第二摆槽1511带动摆动件142的另一端运动,通过支点1421的作用使得摆动件142的一端通过第一摆槽1411带动滑动件141复位。

另外,把手120上具有卡槽121,锁舌151上具有卡接部1513,摆动件142能够带动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卡设于卡槽121中或脱离卡槽121。通过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卡设把手120的卡槽121中,能够使得锁舌151可靠的锁定把手120,避免锁舌151从把手120中松脱,提高把手120锁定时的可靠性,继而保证面板锁100锁定时的可靠性。参见图3,面板锁100锁定时,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卡设在把手120的卡槽121中。面板锁100解锁时,摆动件142带动锁舌151运动,使得锁舌151脱离卡槽121。

而且,卡接部1513朝向把手120的一侧设置导向斜面15131,导向斜面15131朝向把手120倾斜,导向斜面15131能够引导把手120运动至把手凹槽1011中使卡接部1513卡设于卡槽121中。导向斜面15131能够方便把手120锁定时卡槽121能够卡设到卡接部1513中;而且,卡接部1513卡设卡槽121后,由于卡接部1513的另一表面为平面,能够避免卡接部1513从卡槽121中松脱。面板锁100在锁定时,按压把手120使把手120进入把手凹槽1011中,把手120端部的内壁即卡槽121的外壁能够与导向斜面15131相接触,并沿着导向斜面15131运动,把手120完全运动到把手凹槽1011中,卡接部1513能够卡设在卡槽121中。

较佳地,闭锁机构150还包括导向件154,导向件154固定于滑槽1521中,锁舌151沿运动方向上开设导向槽1512,导向件154位于导向槽1512中,锁舌151在导向槽1512的作用下沿导向件154运动。导向件154能够保证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的运动轨迹,避免锁舌151的位置发生偏斜导致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与把手120的卡槽121配合不到位,保证把手120锁定的准确性,继而提高面板锁100的使用性能。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滑动时,锁舌151通过滑槽1521沿导向件154上下运动,保证锁舌151上下运动的轨迹准确,进而保证把手120锁定的准确。较佳地,导向件154为导向柱。

更进一步地,闭锁机构150还包括复位件153,复位件153设置于滑槽1521中,且复位件153的两端分别与锁舌151及固定块152抵接。当锁定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摆动件142带动锁舌151运动脱离把手120并压缩复位件153。当锁定结构处于锁定状态,复位件153复位使锁舌151卡设把手120。复位件153能够实现锁舌151的自动复位,使得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可靠的卡设在把手120的凹槽中,避免摆动件142的小幅度窜动导致锁舌151脱离把手120,提高把手120锁定时的可靠性。复位件153复位状态下,锁舌151位于滑槽1521的顶部,如图3所示;复位件153在压缩状态下,锁舌151位于滑槽1521的底部,如图5所示。较佳地,复位件153为弹簧。

参见图2至图5,锁定结构解锁时,钥匙安装到钥匙孔1321中,当钥匙与锁芯机构130相匹配时,转动钥匙能够带动锁芯132转动,继而锁芯132带动滑动件141在固定块152中上下滑动,滑动块带动摆动件142绕支点1421摆动,使得摆动件142带动锁舌151压缩弹簧向下运动,此时,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脱离把手120的卡槽121,进而把手120能够脱离把手凹槽1011,转动把手120带动转轴110转动,实现面板锁100的解锁操作。当锁定结构在锁定时,按压把手120使把手120进入把手凹槽1011中,卡槽121的外壁能够与导向斜面15131相接触,并沿着导向斜面15131运动,此时,把手120端部的内壁逐渐使锁舌151在滑槽1521中向下运动,并压缩复位件153;当把手120完全位于凹槽中后,卡接部1513会脱离卡槽121的外壁,此时,把手120作用在复位件153上的作用力消失,复位件153复位,锁舌151在复性件弹性力的作用下能够向上运动,使得卡接部1513卡设在卡槽121中,即锁舌151卡设在把手120上,实现把手120的锁定,继而实现面板锁100的锁定操作。面板锁100处于锁定状态时,复位件153处于伸展状态,使得锁舌151的卡接部1513卡设在把手120的卡槽121中,实现把手120隐藏在把手凹槽1011中,能够避免在未解锁时把手120外露导致的暴力开锁问题,提高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