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430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



背景技术:

防淹密闭门作为地铁的防灾设备,主要应用在水系复杂、常年蓄水或地处海域海岛的地区。地铁在以地下线路穿越河流或湖泊等水域时,应考虑在进出水域的隧道两端的适当位置设置防淹密闭门,以防止因意外使洪水进入隧道和车站,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保护地下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防淹密闭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式和平开式两种,平开式防淹闸门启动步骤繁琐、使用不方便;现有技术常采用较为普遍的升降式防淹闸门,但是目前的升降式防淹闸门具有:安全性要求高、周边止水差,操作设备布置在有水的一侧,工程造价高,且不利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的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

至少包括门扇、导向组件、提升组件和至少一组限位组件;

门扇的面积可完全覆盖地铁隧道截面,门扇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座;

导向组件包括两条与门扇配合的轨道,两条轨道设置在门扇两侧,门扇沿两个轨道上、下移动;

提升组件包括若干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用于带动门扇上、下移动;

限位组件与门扇下部的限位座一一对应,所述限位组件至少包括摇臂,摇臂固定铰接在门扇外侧,当门扇移动至最高行程时,摇臂转动,使摇臂端部抵靠在门扇限位座的下端面上。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利用提升组件的卷扬机控制门扇在导向组件的轨道内上下移动,在门扇完全遮挡地铁隧道时,地铁隧道封闭,大部分水流被本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阻挡,无法直接冲击地铁站台;在地铁交通需要正常使用时,门扇升起,接着操作限位组件的摇臂端部抵靠在门扇的限位座下端,使门扇固定在地铁隧道的上侧,地铁列车可以正常在地铁隧道内行驶。

本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相比以往防淹密闭门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周边止水好等优点,而且利用水压进一步压紧封闭条,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将本地铁防护防淹密闭门装置简称为本密闭门装置。

本密闭门装置还包括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电机离合器、若干转轴、若干转向器和若干方形门栓,若干转轴和若干方形门栓安装在门扇内部,电机离合器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转向器与转轴连接,若干转轴的端部与方形门栓一端螺纹配合,方形门栓另一端伸出门扇侧壁外;

所述导向组件的轨道对应方形门栓位置开有若干契合方形门栓的插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门扇下落且本密闭门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锁定组件可以使门扇与导向组件之间位置相对固定,增加本密闭门装置的安全性。

本密闭门装置的方形门栓向门扇的迎水面倾斜;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在方形门栓伸入导向组件插槽的过程中,门扇在轨道的相对作用下紧贴在靠近门扇背水面一侧的轨道壁上,减少轨道与门扇之间的间隙,防止二者由于存在间隙导致进水,进一步增强本密闭门装置的防水性能。

本密闭门装置的限位组件还包括电机,电机与摇臂之间通过齿轮传动结构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方便限位组件操作。

本密闭门装置的提升组件的若干卷扬机设置在导向组件旁侧,门扇上侧固定有定滑轮,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绕过门扇上侧的定滑轮且与门扇上端固定;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卷扬机设置在导向组件旁侧可以使提升组件的所占空间得到合理规划,定滑轮的设置也可以保证门扇的提升角度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密闭门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密闭门装置实施例门扇的剖视图。

图4是本密闭门装置实施例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沿A-A向剖视图。

图6是本密闭门装置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7是本密闭门装置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

本密闭门装置包括门扇1、导向组件、提升组件、锁定组件和两组限位组件。

门扇1为单扇门结构,门扇1大体呈方形,门扇1属平面多主梁焊接钢结构件,门扇1一面为迎水面,另一面为背水面,门扇1的面积可完全覆盖地铁隧道截面,门扇1两侧下部分别焊接有一个限位座。

锁定组件包括电机离合器21、多根转轴22、五个转向器23和八个方形门栓24,电机离合器21焊接在门扇1的上端面上,电机离合器21的输出轴通过五个转向器23与转轴22连接,五个转向器23中的四个和全部转轴22都安装在门扇1的内部。

方形门栓24的端部开有安装螺纹孔,安装螺纹孔的走向与方形门栓24的长度方向一致,转轴22的端部与方形门栓24一端的安装螺纹孔配合,转轴22的端部进入安装螺纹孔内最大行程时,方形门栓24完全处于门扇1内,由此可见,安装螺纹孔的深度决定方形门栓24伸出门扇1外的最大距离,方形门栓24和与其螺纹连接的转轴22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转轴22及方形门栓24的中心线在水平面的投影与门扇1的迎水面在水平面投影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可伸出门扇1外的方形门栓24端部向门扇1的迎水面偏移靠近。

导向组件包括两条与门扇1配合的轨道,两条轨道在建造时做成门框31和两个上导轨32,门框31上端开口,门框31的两侧设有供门扇1上、下移动的滑槽,并且门框31下端也可用于包裹门扇1的下侧,门框31下端经过地铁轨道,并且在地铁轨道两侧预留可供地铁行驶的安全间隙31a(如本密闭门装置需要关闭时,可在安全间隙31a处安放橡胶密封件,确保门扇1与门框31下端接触时二者完全密封),可以增强门扇1的密封性,两个上导轨32分别设置在门框31的上侧,所述上导轨32位置分别对准门框31的两个滑槽,门框31靠近门扇1背水面一侧设有与门扇1配合的密封装置(如密封条),门框31两侧的滑槽内还开有八个对应方形门栓24位置的插槽31b,插槽31b的走向与方形门栓24的走向相同。

提升组件包括两个卷扬机41,两个卷扬机41固定在门扇1和导向组件旁侧,并且在导向组件的正上方设有四个定滑轮42,四个定滑轮42两两为一组,卷扬机41的钢丝绳绕过定滑轮42并且与门扇1上端面的吊耳固定,通过卷扬机41的启动可以带动门扇1沿导向组件的走向上、下移动。

两组限位组件分别设置在导向组件门框31上端两侧,限位组件与门扇1下部的限位座一一对应,每组限位组件包括摇臂51和电机52,电机52焊接在门框31上端,摇臂51与门框31上端通过销轴铰接,电机52与摇臂51之间通过齿轮传动结构连接,即电机52输出轴上安装有驱动齿轮53,摇臂51上焊接有从动齿轮54,驱动齿轮53与从动齿轮54之间啮合,摇臂端部与在门扇的限位座配合。

设计时,将本密闭门装置布置在地铁站台的一侧或两侧,在较大水流进入地铁隧道后可以封闭本密闭门装置,有效起到阻止水流直接冲击地铁站台的目的;

修建本密闭门装置时,需要在地铁隧道沿线修建两个上下腔室,下侧腔室供门扇1截断地铁隧道,上侧腔室供地铁隧道正常使用时放置门扇1及其控制设备,导向组件的门框31下端与下侧腔室底壁固定,门框31下端经过地铁轨道,门框31的两侧与下侧腔室的两侧侧壁固定,导向组件的两个上导轨32和提升组件的两个定滑轮42固定在上侧腔室顶部,提升组件的两个卷扬机41处于上侧腔室内,门扇1的高度略大于下侧腔室的高度。

如图6所示

地铁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控制限位组件的电机52带动摇臂51的端部向远离门扇1方向移动,摇臂51脱离门扇1后,操作提升组件的卷扬机41拉动门扇1向上移动,直至门扇1上端移动至上导轨32最高位置,卷扬机41停止动作,重新操作限位组件的电机52带动摇臂51的端部抵靠在门扇1的限位座下端,使门扇1固定在地铁隧道的上侧,此处还可在上导轨32内设置行程开关,方便实现自动化操作。

如图7所示

地铁隧道需要封闭状态时,控制限位组件的电机52带动摇臂51的端部向远离门扇1方向移动,摇臂51脱离门扇1后,操作提升组件的卷扬机41带动门扇1因自身重力向下移动,直至门扇1下端面与门框31底部接触(门框31底部需要与地铁行车轨道配合设计,做特殊处理,与地铁轨道接触的地方采用橡胶块做防水处理);

然后启动锁定组件的电机离合器21,电机离合器21通过转向器23将输出轴的转向力矩和转向角进行适当的变换传递至各个转轴22,转轴22相对方形门栓24发生转动,继而带动八个方形门栓24向门扇1外侧移动(默认状态时方形门栓24都处于门扇1内),由于方形门栓24端部向门扇1的迎水面偏移靠近,在门栓伸入门框31插槽31b的过程中,门扇1在门框31的相对作用下紧贴在靠近门扇1背水面一侧的门框31上,减少门框31与门扇1之间的间隙,防止二者由于存在间隙导致进水,进一步增强本密闭门装置的防水性能。

另外,上侧腔室与下侧腔室之间连通处只能容纳门扇1经过,门扇1上端向外延伸有密封板,防止水流从下侧腔室进入上侧腔室,而且门扇1与轨道及地铁隧道边缘都通过密封装置密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