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李箱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6877发布日期:2018-08-14 17:35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李箱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行李箱锁中,为了使得行李箱锁的开解锁运动准确到位,均通过时间来对行李箱锁进行开锁或解锁,设置一个时间段,当电机驱动开始后,时间开始计算,达到一定的时间点后,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转动,进而实现解锁或开锁,但是现有的通过时间来对行李箱锁进行开锁和解锁,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时间误差,且时间误差会越积累越大,导致电机旋转带动移动件进行开锁或解锁,当电机已经开锁或解锁了,但是设置的时间点由于出现较大的误差,使得电机还在旋转,导致行李箱锁的开锁或解锁的运动不准确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行李箱锁,该行李箱锁的开锁或解锁运动准确到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行李箱锁,包括驱动电机、移动件、用于检测所述移动件移动位置的传感器、能够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旋转的控制器、用于与锁扣扣合的且能够转动的锁钩,所述驱动电机能够使得所述移动件往复移动进而使得所述锁钩和所述锁扣开锁或上锁,所述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传感器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上锁传感器和解锁传感器,所述移动件上设有被感应体,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正转进而驱动所述移动件移动至解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此时所述锁钩和所述锁扣能够解锁,然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反转进而驱动所述移动件朝向上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上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转动。

其中,所述移动件向上延伸有用于与所述传感器接触的所述被感应体,所述被感应体位于两个所述传感器之间。

其中,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移动件通过传动机构进行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螺纹连接,当所述驱动电机转动时,通过带动所述传动机构移动,使得所述移动件往复移动,进而使得所述锁钩和所述锁扣解锁或上锁。

其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移动件铰接的传动杆和与所述驱动电机螺纹连接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表面设有凸部,所述传动杆具有圆筒状部和两个设于所述圆筒状部外侧壁且沿着所述圆筒状部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传动臂,一端的所述传动臂对应所述凸部设有与其扣合的缺口。

其中,所述行李箱锁还包括弹子锁机构,所述弹子锁机构包括配合钥匙插入的锁芯、位于所述锁芯下端的离合块,所述离合块能够抵推所述传动杆使得所述传动杆与所述传动块脱离,同时所述离合块抵推所述移动件移动,使得所述锁钩与所述锁扣解锁或上锁。

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指纹控制模块和/或无线控制模块,当指纹正确或者通过无线控制模块进行解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锁钩开锁。

其中,所述无线控制模块为蓝牙模块,当操作者携带的电子设备的蓝牙模块与所述控制器内的蓝牙模块匹配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转动进而带动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锁钩开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锁,利用设置的两个传感器与移动件的被感应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解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所述锁钩和所述锁扣解锁,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反转进而驱动所述移动件朝向上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上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转动,进而实现行李箱锁开锁或解锁运动的准确到位。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锁的部分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锁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包括有:

1-驱动电机、;

2-移动件、被感应体20、限位口21、通孔22;

3-弹子锁机构、锁芯31、离合块32、拨块33、抵推部34;

5-锁钩;

6-传动杆、圆筒状部60、传动臂61、缺口62、;

7-传动块、凸部70;

8-传感器;

9-主板、限位孔9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行李箱锁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行李箱锁包括驱动电机1、移动件2、控制器、弹子锁机构3、锁扣和锁钩5,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旋转,所述驱动电机1能够使得所述移动件2往复移动,所述锁钩5能够与所述锁扣扣合并且能够转动,所述锁钩5设置在所述移动件2的端部。

所述驱动电机1和所述移动件2通过传动机构进行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2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1螺纹连接,当所述驱动电机1转动时,通过带动所述传动机构移动,使得所述移动件2往复移动,进而使得所述锁钩5和所述锁扣解锁或上锁,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移动件2铰接的传动杆6和与所述驱动电机1螺纹连接的传动块7,所述传动块7表面设有凸部70,所述传动杆6具有圆筒状部60和两个设于所述圆筒状部60外侧壁且沿着所述圆筒状部6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传动臂61,一端的所述传动臂61对应所述凸部70设有与其扣合的缺口62,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旋转时,所述传动块7带动所述传动杆6移动,由于所述传动杆6与所述移动件2铰接,使得所述移动件2也移动,进而实现所述锁钩5和所述锁扣的解锁或开锁。

所述移动件2上向上延伸有被感应体20,所述被感应体20为一限位杆,所述移动件2还包括限位口21和通孔22,所述通孔22设置在所述移动件2的端部,所述弹子锁机构3放置在所述通孔22内,且在所述通孔22内旋转,所述限位口21与所述通孔22连通,且设置在所述移动件2的侧边。

所述行李箱锁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移动件2移动位置的传感器8,所述传感器8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上锁传感器和解锁传感器,所述移动件2向上延伸有用于与所述传感器8接触的所述被感应体20,所述被感应体20位于两个所述传感器8之间,当所述移动件2移动至解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20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所述锁钩5和所述锁扣解锁,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停止转动后反转进而驱动所述移动件2朝向上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移动件2移动至上锁位置时,所述被感应体20能够被所述解锁传感器感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停止转动,进而实现行李箱锁开锁或解锁运动的准确到位。

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板9,所述传感器8设置在所述主板9的底端,且两个所述感应器相对设置,所述主板9表面贯穿有限位孔90,两个所述传感器8设置在所述限位孔90的两侧,所述被感应体20凸伸入所述限位孔90内,用于与所述传感器8检测所述移动件2移动位置。

所述弹子锁机构3包括配合钥匙插入的锁芯31、位于所述锁芯31下端的离合块32,所述离合块32能够抵推所述传动杆6使得所述传动杆6与所述传动块7脱离,同时所述离合块32抵推所述移动件2移动,使得所述锁钩5与所述锁扣解锁或上锁,所述离合块32包括设于其侧边的拨块33和与所述拨块33对应的抵推部34,所述抵推部34用于抵推所述传动杆6与所述传动块7脱离,当旋转所述锁芯31时,所述离合块32在所述通孔22内旋转,使得所述抵推部34抵推所述传动杆6的所述传动臂61朝向一侧移动,由于所述传动杆6的所述圆筒状部60与所述移动件2铰接,使得另一端的所述传动臂61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则使得所述凸部70和与其扣合的所述缺口62脱离,所述传动块7和所述传动杆6脱离,同时,所述拨块33抵顶所述限位口21的侧边,使得所述移动件2朝向解锁方向移动,实现所述锁钩5和所述锁扣的解锁,当行李箱在过海关安检时,所述弹子锁机构3作为快速开锁的工具,方便安检人员进行检查。

所述控制器包括指纹控制模块和/或无线控制模块,当指纹正确或者通过无线控制模块进行解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移动件2移动,以使所述锁钩5开锁,所述无线控制模块为蓝牙模块,当操作者携带的电子设备的蓝牙模块与所述控制器内的蓝牙模块匹配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1转动进而带动移动件2移动,以使所述锁钩5开锁。

本实用新型的解锁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利用指纹在指纹模块上进行解锁或者可视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上开启蓝牙,和无线控制模块进行匹配,无线模块接收到可视电子设备发来的解锁密码信息后或者指纹模块接收到正确的指纹解码后,开始控制驱动电机1的转动,所述驱动电机1带动所述传动杆6移动,由于所述传动杆6与所述移动件2连接,则带动所述移动件2移动,所述移动件2移动,带动位于其端部的锁钩5与锁扣之间进行解锁,锁扣弹起,此时解锁成功。

二,钥匙解锁:钥匙插入所述弹子锁机构3中,旋转所述弹子锁机构3,带动所述离合块32的所述拨块33朝向一侧旋转,此时所述抵推部34朝向远离所述拨块33的方向旋转,所述抵推部34抵推所述传动臂61,使得所述传动臂61朝向一侧移动,由于所述传动杆6上的圆筒状部60与所述移动件2铰接,使得另一端的所述传动臂61的移动方向相反,此时,所述凸部70与所述缺口62脱离,同时,所述拨块33抵推所述限位口21的侧边,使得所述移动件2移动,使得所述锁钩5与所述锁扣脱离,锁扣弹起,此时解锁成功。

由于上述的解锁方式可根据需要随机切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锁可实现高效快捷的解锁并且也进一步提高解锁使用方便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