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上的舱门与车体之间采用的铰链机构,大多采用一根转轴或者直形杆相互连接组合形成铰链机构。仅仅通过转轴连接,导致舱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太小,舱门与车体之间容易产生摩擦,甚至是碰撞,在开关舱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使用的体验感较差。直形杆组合形成铰链机构在运作过程中,转动不灵活,容易出现卡死的现象,而且舱门相对车体可转动的角度较小,导致舱门的开启角度小。
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转动灵活、使舱门与车体之间保持足量间隙的铰链机构,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车门结构和车辆,其结构简单、转动灵活、使舱门与车体之间保持足量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后车门结构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所述车体后侧的后上舱门和后下舱门,所述后车门结构还包括单轴铰链机构和六连杆铰链机构,所述后上舱门通过所述单轴铰链机构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后下舱门通过所述六连杆铰链机构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单轴铰链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曲型连接臂和转轴;
所述曲型连接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曲型连接臂的另一端具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轴套;所述转轴穿入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使所述第二安装座可相对所述曲型连接臂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曲型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弯曲部,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座,第二连接部上具有第一轴套。
进一步地,单轴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跨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安装座;第二加强筋跨接于第一连接部、弯曲部以及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六连杆铰链机构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一弧形杆、第二弧形杆、第三弧形杆和曲形杆;
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
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一弧形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弧形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点;所述曲形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点,所述曲形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二弧形杆的中部铰接,所述曲形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弧形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弧形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铰接点。
进一步地,所述曲形杆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铰接到与所述第二弧形杆铰接的部分为第一弧形段,所述曲形杆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铰接到与所述第二弧形杆铰接的部分为第二弧形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部转动过程中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
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部直到所述第二安装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为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直到所述第二安装部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曲形杆的延伸形状为波浪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包括第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的后车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车门结构和车辆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后上舱门通过所述单轴铰链机构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单轴铰链机构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
2.所述后下舱门通过所述六连杆铰链机构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能够使后下舱门与车体之间保持足量间隙,避免了舱门与车体之间的摩擦或碰撞;后下舱门相对车体转动灵活,不会出现卡死的现象,而且后下舱门开启角度较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车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后上舱门与车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单轴铰链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单轴铰链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后下舱门与车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六连杆铰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六连杆铰链机构第一极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六连杆铰链机构第二极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后车门结构;2-车体;3-后上舱门;4-后下舱门;5-单轴铰链机构;6-第一安装座;7-第一条形孔;8-第二安装座;9-第二条形孔;10-曲型连接臂;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弯曲部;14-转轴;15-限位部件;16-第一加强筋;17-第二加强筋;18-第一轴套;19-第二轴套;20-六连杆铰链机构;21-第一安装部;22-第二安装部;23-第一弧形杆;24-第二弧形杆;25-第三弧形杆;26-曲形杆;27-第一铰接点;28-第二铰接点;29-第三铰接点;30-第四铰接点;31-第一水平板;32-第一竖直板;33-第二水平板;34-第二竖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车门结构1,后车门结构1包括车体2以及安装在所述车体2后侧的后上舱门3和后下舱门4,所述后车门结构1还包括单轴铰链机构5和六连杆铰链机构20,所述后上舱门3通过所述单轴铰链机构5与所述车体2转动连接,所述后下舱门4通过所述六连杆铰链机构20与所述车体2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2至图4,单轴铰链机构5包括第一安装座6、第二安装座8、曲型连接臂10、转轴14、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
曲型连接臂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座6,曲型连接臂10的另一端具有第一轴套18。第二安装座8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轴套19。转轴14穿入第一轴套18和第二轴套19,使第二安装座8可相对曲型连接臂10转动。
第一安装座6和第二安装座8均为平板状。第一安装座6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条形孔7,第一安装座6通过第一条形孔7可安装在车体2或门框上。第二安装座8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条形孔9,第二安装座8通过第二条形孔9可安装在后上舱门3上。
曲型连接臂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弯曲部13。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均与弯曲部13相切,以减小曲型连接臂10的内部应力,增加结构的强度。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座6,第二连接部12上具有第一轴套18。
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也均为平板状。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度至90度。也就是说,弯曲部13弯曲的角度范围为45度至90度。弯曲部13可以是圆弧形,也可以是椭圆弧形,或者是其他圆滑过渡的曲线形。
第一加强筋16跨接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安装座6;第二加强筋17跨接于第一连接部11、弯曲部13以及第二连接部12。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位于曲型连接臂10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以使曲型连接臂10强度均匀。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垂直于曲型连接臂10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可以沿曲型连接臂10长度方向增加长度,甚至使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的长度等于曲型连接臂10的长度,从而最大程度增加曲型连接臂10的强度。
第二轴套1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轴套19间隔设置,第一轴套18位于两个第二轴套19之间。转轴14穿过三个轴套,转轴14两端还设置有限位部件15,限位部件15的直径大于第二轴套19的内径,以保证转轴14不会从轴套中脱落,保证单轴铰链机构5的安全性。
所述后上舱门3通过所述单轴铰链机构5与所述车体2转动连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安装座6与第二安装座8之间设置有曲型连接臂10,能够增加第一安装座6与第二安装座8之间的空间距离。第一安装座6安装在车体2上,后上舱门3安装在第二安装座8上,能够使后上舱门3与车体2之间保持足量间隙,避免了后上舱门3与车体2之间的摩擦或碰撞。
2.第一加强筋16和第二加强筋17能够增加曲型连接臂10的强度。
3.第二安装座8相对第一安装座6可转动的角度范围较大,能够增大后上舱门3的开启角度。
4.单轴铰链机构5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
请参阅图5至图7,六连杆铰链机构20包括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第一弧形杆23、第二弧形杆24、第三弧形杆25和曲形杆26。第一安装部21上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铰接点27和第二铰接点28,第二安装部22上具有相互间隔的第三铰接点29和第四铰接点30。
这里所说的弧形,并不要求一定是严格意义上圆形弧或椭圆弧,也可以是大致呈弧形的曲线。具体的,曲形杆26上与第一安装部21铰接到与第二弧形杆24铰接的部分为第一弧形段,曲形杆26上与第二安装部22铰接到与第二弧形杆24铰接的部分为第二弧形段。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的曲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段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段的曲率。
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的截面形状有多种选择,例如L形、T形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的截面形状均为T形。
第一安装部21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水平板31和第一竖直板32,第一水平板31上开设有第一腰型孔,第一水平板31通过第一腰型孔可安装在车体2或门框上。第一铰接点27和第二铰接点28均设置在第一竖直板32上。
第二安装部22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二水平板33和第二竖直板34,第二水平板33上开设有第二腰型孔,第二水平板33通过第二腰型孔可安装在后下舱门4。第三铰接点29和第四铰接点30均设置在第二竖直板34上。第一铰接点27与第四铰接点30相对远离,第二铰接点28与第三铰接点29相对靠近。也就是说,第一铰接点27与第四铰接点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铰接点28与第三铰接点29之间的距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的结构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形状,或者,直接采用环境部件充当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不单独设置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例如,利用车体2或门框的本身结构充当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
第一弧形杆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铰接点27,第一弧形杆23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杆24的一端铰接,第二弧形杆2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铰接点29。曲形杆26的延伸形状为波浪形。曲形杆26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铰接点28,曲形杆26的中部与第二弧形杆24的中部铰接,曲形杆26的另一端与第三弧形杆25的一端铰接,第三弧形杆2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铰接点30。
这里所说的中部,并不要求一定是严格意义上杆长度方向上的中点,也可以是杆长度方向上相对靠近中点的位置。
第一弧形杆23位于第一竖直板32的一侧,曲形杆26位于第一竖直板32的另一侧。第二弧形杆24位于第二竖直板34的一侧,第三弧形杆25位于第二竖直板34的另一侧。
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可转动的角度范围为60°至120度,优选为90度。该六连杆铰链机构20在运作过程中包括第一极限状态和第二极限状态。
请参阅图7,当六连杆铰链机构20处于第一极限状态时,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处于第一极限位置,也就是,第二安装部22垂直于第一安装部21。此时,也是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的闭合状态。
请参阅图8,当六连杆铰链机构20处于第二极限状态时,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处于第二极限位置,也就是,第二安装部22平行于第一安装部21。此时,也是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的开启状态。
在图7和图8中,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顺时针转动时,可达到第一极限位置,使第二安装部22垂直于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逆时针转动时,可达到第二极限位置,使第二安装部22平行于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运动过程中,第二安装部22的运动轨迹呈弧形,运动平稳。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可转动的极限位置还可以有其他选择,只要相应的改变杆的长度或铰接点的位置即可,也可以增加限位部件15来控制转动范围。
所述后下舱门4通过所述六连杆铰链机构20与所述车体2转动连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弧形杆23、第二弧形杆24、第三弧形杆25和曲形杆26受到的作用力在垂直于杆轴向的分力较大,作用力在平行于杆轴向的分力较小,使各个连杆之间的相对转动灵活、轻巧、平稳,不会出现卡死的现象。
2.第一安装部21与第二安装部22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杆23、第二弧形杆24、第三弧形杆25和曲形杆26,实现相对转动,使第一安装部21与第二安装部22相对转动的角度较大,也就是说,第二安装部22相对第一安装部21开启角度较大。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车门结构1。这里的车辆可以是小轿车、卡车、模型车等需要设置门结构的交通工具。
第一安装座6安装在车体2上,后上舱门3安装在第二安装座8上。连接形式采用可拆卸的螺栓或螺钉。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需要可拆卸的,也可以采用焊接的连接形式。第一安装部21安装在车体2上,后上舱门3安装在第二安装部22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是:
1.后上舱门3和后下舱门4相对车体2转动灵活、轻巧、平稳,摩擦小,噪音小,不会出现卡死的现象,体验感更好。
2.后上舱门3和后下舱门4相对车体2开启角度较大。
3.后上舱门3和后下舱门4相对车体2之间保持足量间隙,避免了舱门与车体2之间的摩擦或碰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