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式揉压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4176发布日期:2018-06-08 06:1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囊式揉压机械手。



背景技术:

机械手作为作为一种工业配套设备,在生产中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目前的揉压机械手大多采用机械按压的方式,揉压效果并不理想,且成本较高。因此需要一种通过多气囊揉压,搬运控制机构与揉压盒可自动分离、连接的气囊式揉压机械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式揉压机械手,解决目前气囊式揉压机械手在市场上的空缺。本发明可实现多气囊揉压,搬运控制机构与揉压盒可自动分离、连接。

所述的气囊式揉压机械手,由搬运控制机构(1)、揉压盒(2)两部分组成;搬运控制机构(1)与揉压盒(2)通过磁吸式卡扣连接;搬运控制机构(1)可通过螺栓与工业机器人相连接,并随工业机器人运动。

所述的搬运控制机构(1),搬运控制机构(1)由机架(1.1)、进气管(1.2)、排气管(1.3)、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泄气管(1.10)、电磁铁(1.11)、滑道(1.12)、卡扣(1.13)、气管一(1.14)、气管二(1.15)、气管三(1.16)组成;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电磁铁(1.11)分别于机架(1.1)通过螺钉连接;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分别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分别与排气管(1.3)固定连接;气管一(1.14)分别与泄压阀一(1.7)、电磁阀一(1.4)固定连接;气管二(1.15)分别与泄压阀二(1.8)、电磁阀二(1.5)固定连接;气管三(1.16)分别与泄压阀三(1.9)、电磁阀三(1.6)固定连接;泄气管(1.10)分别与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固定连接;卡扣(1.13)可在滑道(1.12)上水平移动。

所述揉压盒(2),揉压盒(2)由框架(2.1)、气管后(2.2)、气管前(2.3)、气囊后(2.4)、气囊前(2.5)、气管左(2.6)、气管右(2.7)、气囊左(2.8)、气囊右(2.9)、气管下(2.10)、气囊下(2.11)组成;气管后(2.2)、气管前(2.3)分别与气管一(1.14)快速插接;气管左(2.6)、气管右(2.7)分别与气管二(1.15)快速插接;气囊下(2.11)与气管三(1.16)快速插接;气囊后(2.4)、气囊前(2.5)、气囊左(2.8)、气囊右(2.9)、气囊下(2.11)分别与框架(2.1)通过螺钉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揉压机械手相比,通过五气囊揉压,压力更均匀,揉压效果更好;该气囊式揉压机械手,搬运控制机构(1)可分别与多个揉压盒(2)相连接,并且可以在揉压的同时完成搬运。

附图说明

图1为的气囊式揉压机械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搬运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揉压盒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揉压盒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搬运控制机构;2、揉压盒;1.1、机架;1.2、进气管;1.3、排气管;1.4、电磁阀一;1.5、电磁阀二;1.6、电磁阀三;1.7;、泄压阀一;1.8、泄压阀二;1.9、泄压阀三;1.10、泄气管;1.11、电磁铁;1.12、滑道;1.13、卡扣;1.14、气管一;1.15、气管二;1.16、气管三;2.1框架;2.2、气管后;2.3、气管前;2.4、气囊后;2.5、气囊前;2.6、气管左;2.7、气管右;2.8、气囊左;2.9、气囊右;2.10、气管下;2.11、气囊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气囊式揉压机械手由搬运控制机构(1),揉压盒(2)两部分组成;搬运控制机构(1)与揉压盒(2)通过磁吸式卡扣连接;搬运控制机构(1)可通过螺栓与工业机器人相连接,并随工业机器人运动。

如图2所示搬运控制机构(1)由机架(1.1)、进气管(1.2)、排气管(1.3)、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泄气管(1.10)、电磁铁(1.11)、滑道(1.12)、卡扣(1.13)、气管一(1.14)、气管二(1.15)、气管三(1.16)组成;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电磁铁(1.11)分别于机架(1.1)通过螺钉连接;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分别与进气管(1.2)固定连接;电磁阀一(1.4)、电磁阀二(1.5)、电磁阀三(1.6)分别与排气管(1.3)固定连接;气管一(1.14)分别与泄压阀一(1.7)、电磁阀一(1.4)固定连接;气管二(1.15)分别与泄压阀二(1.8)、电磁阀二(1.5)固定连接;气管三(1.16)分别与泄压阀三(1.9)、电磁阀三(1.6)固定连接;泄气管(1.10)分别与泄压阀一(1.7)、泄压阀二(1.8)、泄压阀三(1.9)固定连接;通过电磁铁(1.11)的通断电,可控制卡扣(1.13)可在滑道(1.12)上水平移动。

如图3所示揉压盒(2),揉压盒(2)由框架(2.1)、气管后(2.2)、气管前(2.3)、气囊后(2.4)、气囊前(2.5)、气管左(2.6)、气管右(2.7)、气囊左(2.8)、气囊右(2.9)、气管下(2.10)、气囊下(2.11)组成;气管后(2.2)、气管前(2.3)分别与气管一(1.14)快速插接;气管左(2.6)、气管右(2.7)分别与气管二(1.15)快速插接;气囊下(2.11)与气管三(1.16)快速插接;气囊后(2.4)、气囊前(2.5)、气囊左(2.8)、气囊右(2.9)、气囊下(2.11)分别与框架(2.1)通过螺钉连接。

本发明工作流程如下:

搬运控制机构(1)可通过螺栓与工业机器人相连接,并随工业机器人运动;工业机器人带动该气囊式揉压机械手到达指定位置,使搬运控制机构(1)对准所要连接的揉压盒(2),电磁铁(1.11)通电使卡扣(1.13)可在滑道(1.12)上水平移动到外侧,工业机器人带动该气囊式揉压机械手下降,使气管后(2.2)、气管前(2.3)分别与气管一(1.14)快速插接;气管左(2.6)、气管右(2.7)分别与气管二(1.15)快速插接;气囊下(2.11)与气管三(1.16)快速插接,电磁铁(1.11)反向通电使卡扣(1.13)可在滑道(1.12)上水平移动到内侧,使搬运控制机构(1),揉压盒(2)锁住;电磁阀一(1.4)左位、电磁阀二(1.5)右位、电磁阀三(1.6)右位;压缩空气进入气管一(1.14),分别通过气管后(2.2)、气管前(2.3)进入气囊后(2.4)、气囊前(2.5),使气囊后(2.4)、气囊前(2.5)膨胀,待气管一(1.14)中压力大于泄压阀一(1.7)阈值时,压缩空气经泄压阀一(1.7)、泄气管(1.10)排出,使气囊后(2.4)、气囊前(2.5)压力处于安全值内;气囊左(2.8)、气囊右(2.9)中空气分别经气管左(2.6)、气管右(2.7)进入气管二(1.15),经电磁阀二(1.5)排气管(1.3)排出;气囊下(2.11)中空气经气管下(2.10)、气管三(1.16)、电磁阀三(1.6)、排气管(1.3)排出。

电磁阀一(1.4)右位、电磁阀二(1.5)左位、电磁阀三(1.6)右位;压缩空气进入气管二(1.15),分别通过气管左(2.6)、气管右(2.7)进入气囊左(2.8)、气囊右(2.9)使气囊左(2.8)、气囊右(2.9)膨胀,待气管二(1.15)中压力大于泄压阀二(1.8)阈值时,压缩空气经泄压阀二(1.8)、泄气管(1.10)排出,使气囊左(2.8)、气囊右(2.9)压力处于安全值内;气囊后(2.4)、气囊前(2.5)中空气分别经气管气管后(2.2)、气管前(2.3)进入气管一(1.14),经电磁阀一(1.4)、排气管(1.3)排出;气囊下(2.11)中空气经气管下(2.10)、气管三(1.16)、电磁阀三(1.6)、排气管(1.3)排出。

电磁阀一(1.4)左位、电磁阀二(1.5)左位、电磁阀三(1.6)右位;压缩空气进入气管三(1.16),通过气管气管下(2.10)进入气囊下(2.11)使气囊气囊下(2.11)膨胀,待气管三(1.16)中压力大于泄压阀三(1.9)阈值时,压缩空气经泄压阀三(1.9)、泄气管(1.10)排出,使气囊气囊下(2.11)压力处于安全值内;气囊后(2.4)、气囊前(2.5)中空气分别经气管气管后(2.2)、气管前(2.3)进入气管一(1.14),经电磁阀一(1.4)、排气管(1.3)排出;气囊左(2.8)、气囊右(2.9)中空气分别经气管左(2.6)、气管右(2.7)进入气管二(1.15),经电磁阀二(1.5)、排气管(1.3)排出;并多次重复以上通气过程,完成揉压。

工业机器人带动该气囊式揉压机械手到达指定位置,电磁铁(1.11)通电使卡扣(1.13)可在滑道(1.12)上水平移动到外侧,使搬运控制机构(1),揉压盒(2)解锁,工业机器人带动该气囊式揉压机械手上升,使气管后(2.2)、气管前(2.3)分别与气管一(1.14)断开;气管左(2.6)、气管右(2.7)分别与气管二(1.15)断开;气囊下(2.11)与气管三(1.16)断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