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现场,工作台是必不可少的加工设备之一,目前,现有的机械加工用工作台是由一个矩形面板和面板下方四角处的支撑杆所构成,这种工作台功能比较单一,已不能满足当今机械加工现场的工作需要。其具体存在如下缺陷:只能在固定的地方使用,移动起来需要多人搬运,非常费力;一些机械加工用工作台需要跟其他机械加工设备配套使用,因此固定的高度常常给使用带来不便;工作台的台面平整光滑,当现场进行机械加工时,常因机械加工工件或工具的放置不当而掉落,尤其是一些螺钉、螺母之类的零配件,且寻找起来非常麻烦,对工件的不同位置进行装配时,经常移动工件,非常不便,影响工作效率,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支撑柱,所述承载板的上端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内的底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底部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转动槽,所述第三转动槽内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下端抵触在第三转动槽内的底部,所述转动块的上端固定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下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内的相对侧壁上共同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第一转动槽内底部设有第二移动槽,所述滚轮抵触在第二移动槽内的底部,所述转动板的上端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和第一滑槽贯通设置,所述第一滑槽内的另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转腔内的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一螺杆上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转动腔内的顶部贯穿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滑槽内安装有两个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为正向螺纹,且第一螺杆另一端为反向螺纹,所述第一螺杆的正向螺纹一端贯穿其中一个第一滑块,且第一螺杆的反向螺纹一端贯穿另一个第一滑块,所述转动板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四滑槽,两个第四滑槽分别位于第一滑槽的两侧,两个第四滑槽内均安装有两个第五滑块,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第五滑块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第五滑块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二支撑板,且两个第一滑块的上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撑板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有放置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贯穿第二滑槽内的另一端侧壁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滑槽内安装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螺纹套接在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滑槽,且两个第三滑槽分别位于第二滑槽的两侧,两个第三滑槽内均安装有第四滑块,两个第四滑块的一侧共同固定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滑块的一侧固定在第三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的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两个螺纹盲孔,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槽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设有锁紧装置,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固定有环形移动块,所述环形移动块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螺纹通孔,且两个第二螺纹通孔和两个螺纹盲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螺纹盲孔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设有夹持装置。
优选地,所述放置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撑板另一侧的移动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移动板安装在第一移动槽内,所述移动板的一端贯穿开口,所述开口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三螺纹通孔,所述第三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第四螺杆,所述第四螺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开口内,所述第四螺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转盘,所述移动板的一次固定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上端设有放置槽。
优选地,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螺合在第一螺纹通孔内的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三螺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转盘。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另一端的四个固定块,且同一侧的两个固定块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固定块共同固定有滑杆,两个滑杆上均安装有两个第二滑块,且同一端的两个第二滑块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第二滑块的一侧共同固定有夹板,其中一个夹板的一侧设有第四螺纹通孔,另一个夹板的一侧设有通孔,所述第四螺纹通孔贯穿设有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一端贯穿通孔,所述第三螺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转盘。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设有万向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均为m16的内六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转动块采用球墨铸铁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盘的一周侧壁上设有防滑纹。
本发明中,使用时,转动连接杆,连接杆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螺杆转动,第一螺杆带动两个第一滑块移动,两个第一滑块带动第二支撑板移动,将两个夹持装置移动到合适位置,降需要装配的工件放在两个夹持装置之间,转动第一转盘,将第一转盘带动第三螺杆转动在第四螺纹通孔内转动,使两个夹板相互靠近,将工件的两端进行夹持,推动第二支撑板时,第二支撑板可以带动转动板在第一转动槽内转动,转动第一支撑板时,可带动第一支撑板通过转轴在第三支撑板上转动,转动第二转盘,第二转盘带动第三螺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块对环形移动块夹紧,防止第一支撑板在不要转动的时候转动,本发明通过对加工工作台的设计,使加工工作台具有两个方向的转动,方便了工人的装配,两侧有放置装置,方便放置物品,方便移动,增加工作效率,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第二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第三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第一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转动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c处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的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柱、2第一转动槽、3转动板、4第一滑块、5放置板、6放置槽、7固定块、8滑杆、9第二滑块、10夹板、11第一转盘、12第一支撑板、13第一滑槽、14第一螺杆、15万向轮、16承载板、17第一限位孔、18第二滑槽、19第二支撑板、20第三滑块、21第二螺杆、22第三滑槽、23第四滑块、24转轴、25螺纹盲孔、26第一凹槽、27第一限位块、28第一螺纹通孔、29第二转盘、30第三螺杆、31第三支撑板、32第二转动槽、33第二螺纹通孔、34第四螺纹通孔、35环形移动块、36第四滑槽、37第五滑块、38第二限位孔、39转动块、40支撑块、41弹簧、42第二凹槽、43支撑架、44滚轮、45第一锥形齿轮、46连接杆、47第二锥形齿轮、48第二限位块、49第三转盘、50第一移动槽、51第三螺杆、52移动板、5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9,一种旋转机械加工工作台,包括承载板16,起承载作用,承载板16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支撑柱1,支撑作用,承载板16的上端设有第一转动槽2,推动第二支撑板19时,第二支撑板19可以带动转动板3在第一转动槽2内转动,方便加工操作,第一转动槽2内的底部设有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内的底部固定有弹簧41,弹簧41的上端固定有支撑块40,支撑块40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42内,支撑块40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转动槽,第三转动槽内设有转动块39,转动块39的下端抵触在第三转动槽内的底部,分担滚轮44受到的力,防止中间发生变形,转动块39的上端固定有转动板3,转动板3的下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支撑架43,支撑架43内的相对侧壁上共同转动连接有滚轮44,支撑作用,且方便移动,第一转动槽2内底部设有第二移动槽,限制滚轮44的移动方向,滚轮44抵触在第二移动槽内的底部,转动板3的上端设有第一滑槽13,第一滑槽13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转动腔,转动腔和第一滑槽13贯通设置,第一滑槽13内的另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14,第一螺杆1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转腔内的一端侧壁上,第一螺杆14上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45,第一锥形齿轮45带动第一螺杆14转动,转动腔内的顶部贯穿设有连接杆46,连接杆46的下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47,连接杆36带动第二锥形齿轮47转动,第一锥形齿轮45和第二锥形齿轮47相互啮合,第二锥形齿轮47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5转动,连接杆46的上端设有第二限位孔38,第一滑槽13内安装有两个第一滑块4,第一螺杆14的一端为正向螺纹,且第一螺杆14另一端为反向螺纹,第一螺杆14的正向螺纹一端贯穿其中一个第一滑块4,且第一螺杆14的反向螺纹一端贯穿另一个第一滑块4,第一螺杆14带动两个第一滑块4反向移动,转动板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四滑槽36,两个第四滑槽36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3的两侧,两个第四滑槽36内均安装有两个第五滑块37,辅助支撑第二支撑板19,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第五滑块37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第五滑块37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二支撑板19,且两个第一滑块4的上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撑板19的下端,两个第一滑块4带动第二支撑板19移动,将两个夹持装置移动到合适位置,第二支撑板19的一侧设有放置装置,方便放置物品,第二支撑板19的一侧设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槽18内的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21,第二螺杆21的一端贯穿第二滑槽18内的另一端侧壁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9的上端,第二螺杆2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孔17,第二滑槽18内安装有第三滑块20,第二螺杆21带动第三滑块20移动,第三滑块20螺纹套接在第二螺杆21上,第二支撑板9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滑槽22,且两个第三滑槽22分别位于第二滑槽18的两侧,两个第三滑槽22内均安装有第四滑块23,辅助支撑第三支撑板31,两个第四滑块23的一侧共同固定有第三支撑板31,第三滑块20的一侧固定在第三支撑板31的一侧,第三滑块20将第三支撑板31调整到合适的高度,方便使用者操作,第三支撑板31的另一侧设有第一凹槽26,第一凹槽26呈环形设置,方便环形移动块35在第一凹槽26内转动,第一凹槽26内的一端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转轴24,转轴24的一端设有两个螺纹盲孔25,方便第一支撑板12的安装,第三支撑板31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转动槽32,第二转动槽32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通孔28,第一螺纹通孔28内设有锁紧装置,防止第一支撑板12在不要转动的时候转动,第三支撑板31的另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板12,第一支撑板12的一侧固定有环形移动块35,辅助支撑,环形移动块35位于第一凹槽26内,第一支撑板12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螺纹通孔33,且两个第二螺纹通孔33和两个螺纹盲孔25一一对应,第二螺纹通孔33内贯穿设有螺栓,螺栓的一端延伸至相对应的螺纹盲孔25内,第一支撑板12的另一端设有夹持装置,方便对不同的工件进行夹持。
本发明中,放置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9另一侧的移动板52,第二支撑板19的另一侧设有第一移动槽50,第一移动槽50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开口,移动板52安装在第一移动槽50内,移动板52的一端贯穿开口,通过调节移动板52的位置来调节放置板5的位置,方便使用,开口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三螺纹通孔,第三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第四螺杆,第四螺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限位块48,第二限位块48位于开口内,通过转动第四螺杆将第二限位块48和移动板53进行抵触,通过摩擦力对移动板52进行固定,第四螺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转盘49,方便转动第四螺杆,移动板25的一次固定有放置板5,放置板5的上端设有放置槽6,方便放置物品,锁紧装置包括螺合在第一螺纹通孔28内的第三螺杆30,第三螺杆30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27,第一限位块27位于第一凹槽26内,第三螺杆30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转盘29,转动第二转盘29,第二转盘29带动第三螺杆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块27对环形移动块35夹紧,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2另一端的四个固定块7,且同一侧的两个固定块7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固定块7共同固定有滑杆8,两个滑杆8上均安装有两个第二滑块9,第二滑块9在滑杆8上滑动,且同一端的两个第二滑块9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第二滑块9的一侧共同固定有夹板10,对工件进行夹持,其中一个夹板10的一侧设有第四螺纹通孔34,另一个夹板10的一侧设有通孔53,第四螺纹通孔34贯穿设有第三螺杆51,第三螺杆51的一端贯穿通孔53,第三螺杆5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转盘11,转动第一转盘11,将第一转盘11带动第三螺杆51转动在第四螺纹通孔34内转动,使两个夹板10相互靠近,将工件的两端进行夹持,支撑柱1的下端设有万向轮15,方便移动,第一限位孔17,第二限位孔38均为m16的内六角设置,方便同一规格的内六角扳手使用,转动块39采用球墨铸铁材质制成,强度、韧性、耐磨性较高,第一转盘11的一周侧壁上设有防滑纹,防止打滑。
本发明中,使用时,转动连接杆36,连接杆36带动第二锥形齿轮47转动,第二锥形齿轮47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5转动,第一锥形齿轮45带动第一螺杆14转动,第一螺杆14带动两个第一滑块4移动,两个第一滑块4带动第二支撑板19移动,将两个夹持装置移动到合适位置,降需要装配的工件放在两个夹持装置之间,转动第一转盘11,将第一转盘11带动第三螺杆51转动在第四螺纹通孔34内转动,使两个夹板10相互靠近,将工件的两端进行夹持,推动第二支撑板19时,第二支撑板19可以带动转动板3在第一转动槽2内转动,转动第一支撑板12时,可带动第一支撑板12通过转轴24在第三支撑板31上转动,转动第二转盘29,第二转盘29带动第三螺杆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限位块27对环形移动块35夹紧,防止第一支撑板12在不要转动的时候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