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闩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5659发布日期:2018-12-08 08:1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闩锁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般涉及机动车辆的动力封闭系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闩锁组件。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上的乘客门通常由一对门铰链安装在车身上,用于围绕大致垂直的枢轴摆动。这种摆动的乘客门(“摇摆门”)已经认识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当车辆位于倾斜表面上时,由于门的重量不平衡,摆动门要么开得太远,要么摆动关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乘客门都有某种类型的掣子或检查机构集成到门铰链中的至少一个上,该门铰链的功能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中途旅行位置中直接定位和保持门来抑制门的不受控制的摆动运动。完全打开的位置。在一些高端车辆中,门铰链可以包括无限门检查机构,其允许门在任何需要的打开位置被打开和保持检查。装有门铰链的乘客门具有一个无限门检查机构的一个优点是,门可以被定位和保持在任何位置,以避免与相邻车辆或结构接触。

作为进一步的进步,已经开发了动力门驱动系统,其功能是使乘客门绕其枢转轴线在其关闭位置和至少一个打开位置之间摆动。通常,电动门驱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动操作的“演示器”装置,例如,电动马达和旋转到线性转换装置,其可操作以将电动机的旋转输出转换成可伸长的平移运动。成员。在大多数布置中,电动机和转换装置安装在乘客门内,可伸长构件的远端固定地固定在车身上。电源门驱动系统的一个例子在通用的美国9174517号公开了一种动力操作的演示装置,该装置具有旋转到线性转换装置,其配置为包括由电动机旋转驱动的外部螺纹丝杠和与丝杠啮合啮合的内螺纹驱动螺母,并且易会员。因此,控制丝杠的旋转速度和方向,从而控制驱动螺母和可伸缩构件的平移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以控制乘客门在其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摆动运动。

配备动力门驱动系统的高端车辆还配备有具有通常提供一个或多个动力特性的闩锁组件的摆动门,例如,动力锁定、动力释放和动力抓紧功能。因此,需要协调功率操作的显示装置与与闩锁组件相关联的动力功能的操作。例如,需要协调动力操作的推进器装置的驱动,通过动力释放机构的操作将车门从其关闭位置移动到其打开位置,以确保闩锁机构的棘轮已经完全脱离车辆,未受攻击的前锋此外,必须释放动力释放机构的“复位”,直到门发生足够的移动,以防止棘轮的意外锁定。

鉴于上述情况,仍然需要开发可安装在动力摇摆门系统中的动力释放闩锁组件,并且具有动力释放机构,该动力释放机构被配置为推进现有技术,同时提供增加的适用性,同时降低成本和复杂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闩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闩锁机构,所述闩锁机构具有能够在撞针捕捉位置和撞针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棘轮,棘爪可在棘轮保持位置和棘轮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棘轮保持位置用于将棘轮保持在其撞针捕捉位置用于允许棘轮移动到其撞针释放位置,用于将棘轮朝向其撞针释放位置偏置的棘轮偏置构件以及用于将棘爪朝向其棘轮保持位置偏置的棘爪偏置构件;闩锁释放机构,其具有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棘爪的齿轮和动力操作的致动器,所述动力操作的致动器能够操作以使所述齿轮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棘爪位于其棘轮保持位置中的静止位置旋转到所述棘爪位于其中的致动位置在棘轮释放位置;和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可在第一过中心状态下操作以机械地将所述齿轮保持在其致动位置并且加载弹簧偏置装置并且可在第二过中心状态下操作以释放所述齿轮并且允许所述弹簧偏置装置旋转在第二方向上回到其静止位置。

可选的,其中动力操作致动器是可操作的电动机,其可通过第一旋转范围从其静止位置旋转到其致动位置,从而将复位机构从其第二过中心状态转移。到其第一过中心状态,其中电动机可操作地将齿轮沿第二方向旋转,通过第二范围的旋转运动从其致动位置进入释放位置,以便将复位机构从其第一过中心状态转移到其第二过状态,即中心位置状态。

可选的,其中旋转运动的第一范围大于旋转运动的第二范围。

可选的,其中弹簧偏置装置的作用是将齿轮从其释放位置旋转到其静止位置。

可选的,其中,所述弹簧偏置装置包括反推驱动杆,所述反驱动杆具有接合形成在所述齿轮上的凸轮部分的驱动部分,所述反驱动杆能够在所述齿轮位于其静止位置时的第一位置和当所述齿轮位于其致动位置时的第二位置;以及反向驱动杆弹簧,其被布置成正常地将所述反向驱动杆朝向其第一位置偏置,并且其中所述反向驱动杆响应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旋转而移动到其第一位置从其静止位置到其致动位置的齿轮起到加载反向驱动杆弹簧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闩锁组件可以同时提供增加的适用性,同时降低成本和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配备有位于前乘客摇动门和车身之间的动力门致动系统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摆动门系统的图解视图。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首先参照图1,示出了示例性机动车辆10,其包括通过门上铰链16和下门铰链18枢转地安装到车身14上的乘客门12,所述门门铰链18以虚线示出。如将详细说明的,门12包括锁闩组件22,该闩锁组件22能够相对于车体14可释放地锁紧车门12。此外,示出了动力门驱动系统20集成在门12和车身14之间的枢转连接中。动力门驱动系统20一般包括动力操作的摆动门致动器,也称为“演示器”装置,其固定在乘客门12的内部空腔内。在非限制性布置中,示出装置包括电机,该电机驱动主轴型旋转到线性转换机构,该可伸缩部件耦合到车身14的一部分。通过电动马达的主轴驱动机构的从动旋转引起可伸长构件的受控平移运动,进而可控制门12相对于车身14在其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虽然动力门致动系统20仅与乘客门12相关联地显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动力门致动系统20也可以与车辆10的任何其他门或电梯门相关联,例如后乘客门17和甲板舱盖19。

动力门驱动系统20图示于图2中,包括动力摆动门致动器或显示装置32,其配置成包括电动机24、减速齿轮系26(或齿轮箱26)、滑动离合器28和驱动机构30。显示装置32安装在门12的内部腔室34内。演示器装置32还包括连接器机构36,该连接器机构36被配置为将驱动机构30的可伸缩构件连接到车身14。如图所示,电子控制模块25与电动机24通信,用于向其提供电气控制信号。电子控制模块5月25日包括微处理器27和存储在其上的可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的存储器29。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电动马达24可以包括霍尔效应传感器,用于监测车门12在其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运动期间的位置和速度。例如,可以提供和定位一个或多个霍尔效应传感器,以基于来自霍尔效应传感器的计数信号来向电子控制模块25发送指示电机24的旋转和速度运动的信号,该霍尔效应传感器检测电机输出轴上的目标。在感测的电机速度大于阈值速度的情况下,并且电流传感器在电流抽取中发生显著变化时,电子控制模块5月25日确定用户在电机24也在操作时手动移动门12,从而移动门12下注。它的开放和关闭位置。电子控制模块5月25日然后发送信号到电动机24停止电机24,甚至可以脱开滑动离合器28(如果提供)。相反,当电子控制模块25处于电源打开或电源关闭模式时,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控制系统可以采取任何适当的动作,例如发送信号来关闭电动机24。因此,电子控制模块25接收来自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反馈,以确保在门12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期间没有发生接触障碍,反之亦然。

如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电子控制模块5月25日与远程钥匙fob31或内部/外部手柄开关33通信,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打开或关闭门12的请求。换句话说,电子控制模块25接收来自遥控钥匙fob31和/或内部/外部手柄开关33的命令信号,以启动门12的打开或关闭。电子控制模块在接收命令后,以脉冲宽度调制电压(速度控制)的形式向电动机提供信号,以打开电机并启动门12中的枢转摆动。在提供信号的同时,电子控制模块25还获得来自电动机24的霍尔效应传感器的反馈,以确保没有发生接触障碍。如果没有障碍物,电机24将继续产生旋转力以驱动主轴驱动机构30。一旦门12位于所需位置,马达24被关闭,与齿轮箱26相关联的“自锁”传动装置使门12继续保持在该位置。如果用户试图将门12移动到不同的操作位置,电动机24将首先抵抗用户的运动(从而复制门检查功能),并最终释放并允许门移动到新的期望位置。同样,一旦停止了门12,电子控制模块25将向电动机24提供所需的功率以将其保持在该位置。如果用户向门12提供足够大的运动输入(即,当用户想要关闭门的情况下),电子控制模块25将通过霍尔效应脉冲识别该运动,并继续执行门12的完全关闭操作。电子控制模块25还可以接收来自超声波传感器35或其他接近传感器(如雷达传感器)的附加输入,该传感器位于门12的一部分上,例如在门反射镜65上,或类似的位置。超声波传感器35评估障碍物,如另一辆车、树或柱,靠近或接近门12。如果存在这样的障碍物,则超声波传感器35将信号发送到电子控制模块25,电子控制模块25将继续关闭电机24以停止门12的移动,从而防止门12撞到障碍物。这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避障系统。另外,或者可选地,可以将接触式避障系统放置在车辆10中,该车辆包括安装在门12上的接触传感器37,例如与模制部件67相关联,并且可操作地向控制模块25发送信号。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